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之初,在宁夏贫瘠的西海固地区涌现了郭文斌、石舒清、了一容等一批作家。他们创作成就斐然,引起文坛高度重视,可视为文学的“西海固现象”。回族作家马强也是其中的一位。事实上,当京城和内地沿海发达地区的作家,开始陷于试图解构与颠覆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骚动,抑或被商品经济大潮喧腾得浮躁不已,不断地自叹作家与文学被边缘化之时,他们就像从黄土高原干旱的土地顽强破土而出的一抹绿色,充满韧性与活力,向读者走来,竟是那样的光可鉴人。他们犹如追寻着阳光雨露的小草那样为文学痴迷,那种纯粹的境界的确令人感动。是的,他们原本身处边缘地带,所以对于“被边缘化”并无切肤之感,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倒是他们以一种坦然、豁朗、安静、祥和的心境步入文坛,带来一缕清新之风,令人爽心悦目。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愈是贫穷的地方,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愈是丰富。这似乎是一种悖论,然而却是事实。我们从马强小说中便能体悟到这样的追求。人们生活在那样贫瘠的地方,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顽强生存。如果不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对生活充满希冀,内心里充满信念,骨子里充满坚韧,很难想象他们面对困厄的自然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他们默默地抗争着、征服着、劳作着,收获着、喜悦着、自励着。通过作品字里行间映透的意欲与意境,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恻隐之中的勃发,一种惊愕之中的感念,一种干涸之中的浸润,一种重负之中的释然,一种绝境之中的重生,一种困苦之中的飘逸。于是,读者无不为文学的蕴涵而感染,为文学的力量而感奋。亦由此告别抑郁,走向灿烂。
当然,我们从马强作品集《雪落无声》(人民出版社出版)中也看到了人性中粗粝的一面,似乎这也与那块干渴焦躁的土地有关。然而,细细看去,我们发现在这里隐含着传统的扭曲与几近断裂带来的危机与创痛,新旧文化碰撞所引发出的金属的质感之音。也许,除了人性的善与恶之外,我们似乎还应看到,在我们孜孜以求的追寻与张扬中,获得与缺失孰轻孰重?我们终该鞭挞失去孝心与信义的生命躯壳,抑或是重新注入灵魂让他们获得新生?无疑,人类的美德是需要继承弘扬方可代代相传的,而人类的恶是无需继承依然代代相袭的。所以才需要不断地抑恶扬善。我想我们从马强作品中读到了这些因素。
文学只是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种类之一,却从来就不曾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关于此,人们似乎未曾认真正视过,因此,常常被所谓的“被边缘化”这样的伪命题困扰。而马强他们的创作实例,对这样的伪命题者给予了无声的回答。身处中心者未必能写出左右中心之作,身居边缘者作品未必就被边缘化。这也是社会发展轨迹公平所在。或许,对于命运的公正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轨迹之上。文坛规律似是亦不能超乎其外。感谢这个时代。
该集收录了作者近30篇作品,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更多更好的作品将在我们热切期待中诞生。
转载: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1-04-01/5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