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手机版    
雪漠禅坛 文化新闻 雪漠作品 息羽听雪 亦新红尘 香巴论谈 域外传真 散文随笔 English
视频专栏 名家视点 雪漠行思 涂鸦小品 文学朝圣 学术研究 大千世界 创意写作 香巴书轩
【公告】
【雪漠心语】


微信:雪漠藏书专卖
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香巴文化研究院
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阅读 >> 大千世界 >> 正文

《百鸟朝凤》:乡土、仪式与精神

2016-05-22 14:27 来源:www.xuemo.cn 作者:李红 浏览:45234282
内容提要:这种神圣感是维持精神的核心力量,没有神圣感,便没有支撑的精神。

 

《百鸟朝凤》:乡土、仪式与精神

\李红

 

最近,《百鸟朝凤》到处刷屏,什么导演去世了,方励下跪了等等,十分热闹。可能是见多了太多的营销手段,见多了太多的垃圾信息,所以也就不以为意。直到学生告诉我这个片子不错,讲述了一个关于时空变化带来的唢呐命运的沉浮,我被“时空变化”这个词打动了。在我看来,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就是时空变化所带来的,因此对这个概念格外兴奋,并试图从中探索点对时代的思考有益的启示。去年看了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从“山河”可以看到空间问题;从“故人”可以看到时间问题,“故人”为何不在了?也是因为“故人”的空间流动带来了陌生感,疏离感。我们漂泊在外的游子,甚至都找不到了自己的故乡,家乡的山水、兄弟姐妹、亲戚、玩伴、朋友,都天各一方,渐渐疏远,我们灵魂在哪里?

正好最近一直在关注西北秦腔的问题,作为共同的民间文化载体,秦腔与唢呐似乎有着共同的命运,所以看了《百年朝凤》之后特别有感触,那就是:神圣感不在了。

这种神圣感是维持精神的核心力量,没有神圣感,便没有支撑的精神。我们可以想象,当天鸣的小学同学强行打断天鸣吹奏唢呐,并说“别他妈太当回事”的时候,天鸣那种精神和信仰的崩溃达到了如何的程度?他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就这样被打发了。就像你一辈子写了很多文章和书,别人说“你那都是狗屁”;很神圣地去考试、去面试,别人偷偷告诉你,其实已经内定了;当你觉得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别人告诉你“读书顶个球”;当你严格要求学生,学生也许会私底下说你是个“傻逼”,并告诉你“不要那么认真”。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心境?

当所有的神圣和规矩都破坏了,不但行业没有了,精神也没有了:法官不再秉公执法、官员不再执政为民、医生不再救死扶伤、教师不再教书育人……那我们的灵魂在哪里?剩下的是:我们只看到钱。这就是天鸣的师傅焦三爷特别告诉他的:“别盯着那几个钱”,但是对现代人来说,谈何容易。

反过头来,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世界,其实都是唢呐匠一样的处境。就秦腔来说,通过不断的深入了解,我最近特别能体会到其中神圣感消失的问题以及秦腔演员处境。比如前来学习秦腔的基本都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看中的是免费这个条件;现在选拔演员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无论是演出节目,电视台做节目,还是去高校推广,都会简化掉很多程序,由此神圣感荡然无存,比如演员演出匆匆走过场,电视台节目甚至都取消了现场比赛变成发视频来评选,到高校来推广会被打发到某一间教室等等。只有农村,还在维持秦腔的某种神圣感,会将其跟春节、庙会、红白喜神结合起来,会有接神敬神的环节结合起来,会跟人们的许愿还愿结合起来。秦腔著名演员,在农村还是明星,还是远近闻名,但是在城市,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这个大牌。

假如你告诉我,为什么一定要保存秦腔、保存唢呐?那我告诉你,假如你懂音乐,你知道音乐艺术家能够从秦腔、唢呐音乐当中吸收到多少音乐的养分嘛?我们常常讲,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以前我也觉得是高调。但是最近些年的精神历程告诉我,没有民族的文化这个根,你便什么也不是。你学别人的,很多时候你只能骗骗自己人,在老外看来,你只是鹦鹉学舌。这只是从音乐的角度去看他们的价值,其实其中深层次的是信仰、是精神、是道德、是人的品质,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躺在博物馆里的文本,而是附着在人身上的灵魂。但是我们的灵魂和精神,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前段时间放映的《老炮》就是在呼唤一种“老炮精神”。当我们的精神需要通过缅怀一个过去的江湖混混来唤起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精神彻底沦丧的时候。

《百鸟朝凤》中,唢呐匠精神危机的标志,是“仪式感”的消逝。

首先,接师仪式没有了。过去,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专门派人去接唢呐师傅,是郑重其事的。但是,天鸣小学同学结婚,请他去吹唢呐,并没有派人来接,而是他们自己去了。他小学同学说“接个锤子……我们什么关系?我们打小是比过牛牛的嘛”。这里,对于唢呐的仪式感,让位于私人的关系;他小学同学也告诉他“别他妈太当回事”,并说,这只不过是他父母的意思,非要搞这些老传统。天鸣的师傅焦三爷和天鸣的父亲,都会常常提起唢呐师傅的神气:坐在太师椅上,神气十足,孝子贤黑压压孙跪倒一大片。这不仅仅个人的得意,而是唢呐匠精神的象征和人生的意义,天鸣最后的精神危机和人生的迷茫,都是来自于这些象征意义的消失。

其次,面临其他娱乐形式的竞争,并且越来越世俗化。现在红白喜事的不再用唢呐,而是更多邀请洋乐队来演出。洋乐队具有悦人耳目的强大感染力,是年轻人崇尚的音乐形式。寿宴上,天鸣的唢呐队与洋乐队的直接对垒,最终跟一群年轻的小混混暴力相向,以唢呐被踩成碎片告终,唢呐成了一地鸡毛。这是极其令人震感的破碎,它不但的是唢呐的破碎,而且是精神和信念的破碎;之前,天鸣耳中那一声震耳欲聋的声响,正是他震撼和破碎的标志,他只不过是在师傅焦三爷的强迫下,才勉强坚持与洋乐队对垒。

再次,道德评价功能消失。唢呐的排场分为四台、八台和百鸟朝凤,其中除了排场以外,还有道德评价的功能。焦三爷对于唢呐这种道德评价功能的坚持,其实是在坚持唢呐的精神、是在坚持某种乡村的道德氛围,这个没有了,便没有“规矩”了。也就是说,西洋音乐,它仅仅只是一种音乐,而唢呐,它不仅仅是音乐,而是乡村精神和道德的载体。所以当导演将唢呐和西洋音乐并置到一起来讲述的时候,就是在引导我们思考,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道德意义。百鸟朝凤这个曲子,按照电影的讲法,只有在德高望重的人死去的时候才会采用;“百鸟朝凤”这个音乐中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功能,成为影片的最高精神指引。电影中讲到了去世的两个村长:一个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排挤别人当上村长;另一个是打过鬼子,带领乡亲们修过水库。前者的儿子要求焦三爷吹奏“百鸟朝凤”,并说“钱不是问题”,焦三爷拒绝了;后者的葬礼上,唢呐队勉强凑够了人数,焦三爷要给亡人吹奏“百鸟朝凤”,徒弟天鸣生病了无法吹奏,焦三爷亲自上阵,最后吹得自己都吐血了。可以说,这是一个绝唱,是焦三爷的绝唱,是唢呐的绝唱,也是时代的绝唱。焦三爷要去世了,天鸣说要给他吹奏“百鸟朝凤”,焦三爷说“使不得,使不得”,他知道凭自己的德行还不配享用“百鸟朝凤”。这让我不由想起孔子说到音乐的道德纯化功能的时候说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深深痛斥世道人心的衰落。

这个时代的精神在哪里?我们如何追寻逝去的精神?无论是是农家乐,还是乡村旅游和民俗旅游,似乎正在通过乡村唤起某种“乡愁”。“百鸟朝凤”音乐的精神来自于的正是农村。中国的很多作家,总是会试图回答乡村去寻找自己的艺术灵感,莫言、陈忠实、贾平凹等人,都是长期住在农村的。我学生的妈妈是一个著名的布画艺术家,曾经与张贤亮是很好的朋友;当了一辈子农民,60多岁了之后,据说最近被宁波的一个大学聘请为教授了;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她妈妈的艺术灵感来自于哪里,都看什么书,她说是“乡土人情”在滋养着她妈妈。最近对秦腔和陇剧艺术家窦凤霞进行访谈,她也说,滋养她艺术灵感的是农村而不是城市,并说“城市的观众连鼓掌都是那么理性”。

吹奏“百鸟朝凤”不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需要灵魂与乐曲的合而为一,即要求“吹给自己听”“吹到骨头缝里”,太多外在的干扰和理性的诉求,反而会导致灵魂与音乐的“疏离”,从而只有形而没有魂,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

与天鸣一起学吹唢呐的,是一个叫蓝玉的小男孩。蓝玉是很聪明的,吹唢呐也很有天赋,并自认为比天鸣吹得要好;他天资也很好,拜师学艺的第一天,老师的考核他都顺利地通过了。相反,天鸣的天资显得有点平庸,老师出的考题他没有能够完成,但是,天鸣是个善良的孩子,是个纯净的孩子,是个内敛的孩子。他的眼泪很真诚,师傅后来说,正是他最初为父亲掉的眼泪打动了他;他的心灵很纯净,没像蓝玉那么早熟懂得早恋,见着小女孩就动心;他不会跟人比太多,他专注到自己内心当中,而蓝玉长大了之后也说自己“性子野”。也就是说,天鸣是一种纯净安静的状态,蓝玉是一种很容易受扰动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带来的就是对于声音的敏感度上的差异,在树林里,天鸣能听见七八种鸟叫的声音,而蓝玉去只能听见两三种。

中国文化讲声音最高境界的时候,常常称其为“天籁之音”。“天籁之音”在哪里?当然不可能在城市里,因为城市基本是人为的声音,甚至是令人讨厌的噪音。声音在城市里被定义为一种“污染”,是需要严格控制的。天籁的感觉当然必须来自自然,来自与天地万物的和合,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只有在乡村,你才能看见万物、看见辽阔的三秦大地、看见金黄的麦田、看见清澈的溪流、看见萤火虫、看见灿烂的星光、听见飞鸟的鸟叫、看见鱼儿的跳跃……天鸣、蓝玉他们的生命是有质感的。这种质感构成了艺术中的潜在张力。

在面对唢呐的时候,徒弟们有一种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是通过历史感、仪式感和亲身感实现的。比如师傅送给蓝玉的唢呐是清朝留下来的;师傅送给天鸣的唢呐是师爷的师爷的师爷留下来的;装唢呐的袋子是师娘亲自缝制的;在选接班人的时候,供奉起历代祖师排位,师傅郑重地将只能吹奏“百鸟朝凤”曲子的唢呐交到天鸣手里;师傅去世前把自己家的耕牛卖了,只是为了要给天鸣重新置办一套唢呐行头。在蕴含历史感、仪式感和丰富感情的唢呐上,天鸣他们当然会极其珍惜并充满敬畏,出去演出的时候,他甚至都不放心让别人帮他拿,而必须得亲自拿;当大火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孩子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火里抢回唢呐;师傅告诫他们,“唢呐离口不离身”,这是一种对自己职业的珍视和敬畏。

但是,这些神圣感和质感却又抵不过现实的骨感,那就是金钱侵蚀到农村,社会价值的沦丧,人们精神的缺失或者迷茫。体现在唢呐当中就是:西洋音乐不仅仅带来音乐形式的变化,而且带来社会价值的重整,由此带来唢呐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功能丧失;吹奏唢呐的师兄弟们,都出门打工,就连组织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录制演出都没有办法进行了。师兄弟们在城市逼仄的空间生存着,面临着现代性生产的威胁,有的手指被锯掉了,有的得了尘肺病……人们都在纷纷地往城市赶,但是城市却又变成了一个不可见的深渊。天鸣自己也面临着自己现实的人生处境,那就是要娶媳妇,而没钱,是娶不上媳妇的。因此,母亲谋划着将妹妹送出去给他换亲,但是,他无法接受,妹妹也无法接受。他想靠吹唢呐挣钱娶媳妇,但是母亲“吹唢呐能挣几个钱”的提醒让他绝望;当他来到西安,从乡村走出来,看到兄弟们在遭受身体的伤害,同时也看到了师弟蓝玉意气风发地规划未来,他不发一言,只有沉默;沉默标示的正是天鸣的迷茫,也是我们现代人的迷茫。

唢呐匠们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荣光和仪式感,他们的精神和信念都面临着人员的流动、价值的变迁、现代性的入侵、现实的生存等等的冲击,要坚守已经非常困难。天鸣及其师兄弟们,其实已经听不到天籁之音,已经感受不到唢呐的精神张力,已经无法维持音乐的道德评价功能。他们面临的,只有冷冰冰的现实,只有扰动不安的灵魂,只有缺乏质感的生命状态,唢呐的灵魂其实已经被抽空。天鸣向师傅许下的“将唢呐传下去”的誓言,在师傅去世之后,只能在师傅的坟前,用一曲唢呐,送师傅的灵魂转身离去,那一丝最后试图坚持“将唢呐传下去”的压力和精神支柱也轰然倒塌了。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我们如何找回我们的精神和灵魂?如何维持住我们每个职业和事业的信念和崇高感?如何拯救江河日下的社会道德良知?至少能让我们觉得我做的事是值得去做的、我们是有信念和敬畏的、我们是有高逼格的灵魂状态的。并且,最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实实在在地践行我们的内心信念的,否则所谓的精神和灵魂,全都是空话。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2013-03-01 08:44
2013-10-06 06:37
2018-11-16 09:34
2014-02-13 07:09
2012-06-04 08:30
2016-02-21 11:10
2015-04-25 08:39
2015-02-23 07:43
 

 

雪漠推荐

 

粤ICP备19153203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