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莞籍“非遗”
本报讯 东坑木鱼歌今年成功入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目前东坑镇又紧锣密鼓地为木鱼歌申报国家级“非遗”。
木鱼歌属弹词类曲种,最早在明末时期已有记载。木鱼歌有很高的文学、历史、民俗和音乐价值,内容有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等,在广东粤语地区,尤其是东坑等东莞地区广泛流行。解放前,东坑妇女绝大多数目不识丁,却往往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是从艺人唱的木鱼歌得来的。
近年来,东坑镇加强挖掘、保护传承木鱼歌艺术。连续多年,木鱼歌都是二月初二“卖身节”的重点节目。去年,东坑镇更是挂牌成立少儿木鱼歌培训基地。
知多D
“木鱼歌”的别称
木鱼歌又名“木鱼”,一说是与寺庙的敲击乐器木鱼有关。据说鱼类睡眠是不闭目的,念经敲木鱼,是要警诫僧侣一力苦行,这与木鱼书的内容多是警世劝善相吻合。演唱时边敲边唱,随物赞祝,久而久之,“木鱼”便成了这一说唱形式的名称。
木鱼歌也称“摸鱼歌”,在明末清初的诗中有记载。1657年朱彝尊到东官(东莞的旧称)写下《东官书所见》:“浦树重重暗,郊扉户户关。长年摇橹至,少妇采珠还。金齿屐一尺,素馨花两鬓。摸鱼歌未厥,凉月出林间。”而王士祯1684年的《南海集·广州竹枝词六首》第一首中写道:“两岸画栏红照水,蟹船争唱木鱼歌。”两人都是亲见亲闻,但说法不一,且“木”与“摸”发音相近,可见所指乃是同一事物。
此外,木鱼歌还有一俗名“盲佬歌”,东莞人习惯用此说法,那是因为唱木鱼的职业艺人一般是失明之人,男性称瞽师,女性则称瞽姬。
东莞木鱼歌特色
莞人唱木鱼歌是用地道的莞语,莞语属于粤方言的地方变体,与广州方言差别较大。演唱方式有两种,一是“读歌”,一是“雅唱”。前者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清唱,常用于此唱长篇的曲目。后者有乐器伴奏,节奏相对缓慢,为职业艺人必用,且。
东坑木鱼歌作为流传于市井当中的说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唱腔俚语、曲调、唱词风格,保存有不少的东坑方言、口语。
木鱼书
木鱼歌的唱本,称为木鱼书。清初,莞人称之为“歌本”,后改称“歌书”直至今天。如果是短篇的歌书,又可称“摘锦”(或作“择锦”)。木鱼歌有记载可查的约有500部、4000-5000卷之多。传统曲目以《花笺记》、《二荷花史》最为著称,二者是木鱼书创作作品中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且有外语译本。
采写/整理:本报记者 刘辉龙 通讯员 卢绮云
摄影:本报记者 方光明
转载:http://epaper.oeeee.com/I/html/2009-09/02/content_884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