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生·生命
文/ 陈代
古人说读书有“三味”,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心情:兴奋的、悲伤的……可以品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在书中,还可以找到无穷的乐趣,可以找到灵魂居住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读书是生命的重要支点,是灵魂的栖息地。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他一根够长的棍子和一个支点,他就能把整个地球翘起来。其实,生命就如同跷跷板,一边是喜悦,另一边是苦楚;一边是对理想的憧憬,另一边是对现实的无奈;一边是有限的生理生命,另一边是无限的精神生命;如果需要一个支点支撑起整个生命,那么,我则以为是读书。在既短暂又漫长的人生中,我们在读书----这个支点两边的追逐、徘徊,构成了我们对生命最原始的呐喊。
读书这个支点让我们承受起整个生命的重量和追逐。米兰·昆德拉说,读书让我们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挪威的森林”是我们的精神栖息地,村上春树如是说;雨果说,是文明,使他用笔去完成拿破仑用铁骑也未能完成的统一欧洲的大业。如此观之,其实读书这个支点就在于我们生命两端的中点,它连接着现实承受着过去与未来的生命,它徘徊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彰显着理想与现实的无奈痛苦……
读书,是让生命的跷跷板两边都得到平衡。米兰·昆德拉因为读书、写作支撑起“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流浪一生的“纯粹诗人”里尔因读书而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万分急迫地追问道:“何处/呵/何处是居处/”。在里尔克诗意的田野之外,大哲人海德格尔从读书出发,叩问存在的意义,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把生命的本源和人的精神活动结合在一起。读书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它使生命的意义呈现出来;读书,作为生活的原音,是生命的另一种语言。当然,这种语言并非是海德格尔一直批判的抽象概念或命题组合,也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地飘渺梦呓,它是一种既清澈分明又可言说的闪闪发光的境界,是对“生命存在”的追思。
生命的界限在于,我们永远在于生命这块跷跷板两边不断地升与降、进与退。但只有一种生命---读书,属于我们;当我们在不停地向往、挣扎、追求另一种生命的形式,向往着生命的不朽。生命,就是这么一块跷跷板,用读书这个支点撑起来的跷跷板;生命可以波动,可以平淡,可以反叛,但生命无法脱离这个支点。读书作为对生命的语言,是无限精神对有限生命的追问与反思。所以,生命因读书美丽。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c14080100q3g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