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二说陀思妥耶夫斯基
雪漠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跟十九世纪的传统长篇小说不太一样。他总是用短篇小说常用的结构方式,来写长篇小说。他的长篇小说,不一定非要讲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有时候,他甚至会选取一个横断面,然后展开大篇幅的灵魂叙写。这时,故事和背景不是他小说的主体,他小说的主体,是人的思想。因为他在描写灵魂冲突的领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师,所以,他用短篇小说的手法来写长篇小说,竟然也显得非常饱满、鲜活。《罪与罚》就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罪与罚》的篇幅非常大,但它的故事很简单,主要就是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什么要犯罪,如何犯罪,犯罪后如何逃避惩罚,最后为何走向自首,如何在服刑中得到救赎——当然,这是陀氏想要表达的某种救赎——这个长得很帅,但又敏感得出奇,以至于有些病态的年轻人,正在计划着做一件耸人听闻的事,整部小说就是从这个暗示展开的,然后,陀氏紧紧围绕这个事件,把人物放在生活的砧板上不停地捶打,看他们的灵魂能承受多少挤压。坦白地说,那捶打,甚至有些残酷了,你可以去看小说里一个退职的九等文官酒后的表白。他全家人的赤贫生活的残酷和他小丑式的自我谴责,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同时也感到了作者的悲悯——这是陀氏小说的另一个特点,也是他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在他所描写的那些日常生活画面中,读者总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社会悲剧的一种洞察,很多时候,平庸作家和伟大作家的区别就在这里。
而且,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人物,在陀氏的小说中,也是有代表性的。陀氏笔下,不乏拉斯柯尔尼科夫这样的人物,他们敏感,甚至病态,进入某种特定的境况之后,还会跟环境产生巨大的冲突,甚至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种毁灭性的灾难。
比如,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还杀了她善良的妹妹。然后,他所经受的灵魂折磨和拷问,就上升到了不可抑制的地步,让他的精神进入了一种极度紧张和亢奋的状态。几乎是只要醒着,他就在思考,而令他感到焦虑和痛苦的,其实不仅仅是关于那桩罪行的事情——甚至包括他对那桩罪行的思考,也是在试图解答一种整个人类都在面对的哲学问题,和社会心理学问题。比如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如何面对自己的存在,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如何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等等。拉斯柯尔尼科夫,以及陀氏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都有着思想家般的深入,以至于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甚至在其启迪下,开创了某种思潮,如存在主义者就将陀氏当成自家的鼻祖,此外,还有许多文学流派和思想流派亦然。而陀氏小说人物思想的世界性,也成了后来他的作品有普世价值的原因之一。
因为人物的鲜活,陀氏通过人物所表达的思想也是呼之欲出的,非常鲜活,没有一般作家图解思想时的那种刻意性。我总能从其中感受到人物的疼痛,有时甚至有一种梦魇般的感觉。当然,它并不是我的梦魇,而是陀氏小说人物的梦魇,是由人物的焦虑、痛苦和无奈所交织而成的梦魇。而且,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是陀氏作品的主题,但陀氏在描写时,多是以日常生活的形式进行的,他不会让人物脱离生活去表达思想,而是让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那日常生活,有时甚至是“正在进行时”,也就是当下的生活,于是,一日或数日等于百年,当下等于永恒。
但是,你会发现,陀氏选取的生活和事件,大多是很极端的境况,而非平常生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一些批评家和作家对他有些非议,像纳博科夫就认为陀氏不是好作家,当然,他有一定的偏见。在我看来,陀氏这种写法的用意,在于写出某种日常的危机状态,也就是某种随时可能发生巨变或产生动荡的可能性,它就像一股巨大的暗流,让人始终在跟自己的灵魂搏斗着。这跟我的《大漠祭》、《猎原》、《白虎关》的日常描写不太一样。我的这三部小说,是想定格一种存在,而陀氏的小说,却是在展示灵魂的搏斗。不同的文学目的,会造成不同的小说品质。
不过,在《西夏咒》中,我也有了一种灵魂深处的拷问,或者说,整部“灵魂三部曲”的主题,已渐渐从“大漠三部曲”时的人物和存在,转变为思想和追求,尤其是《无死的金刚心》。虽然我在前面一篇文章中说过,《白虎关》中也有陀氏的影子,但在《白虎关》中,我更注重的是人物本身,而陀氏更注重的,则是思想本身。这是我跟他一个很大的区别。一些评论家甚至认为,陀氏小说的主人公就是思想。这让他的作品异常深刻,有着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让他的小说备受争议。关于他的小说到底是好是坏,百年来,总是争吵不休。其实,不管反对陀氏的人怎么说,那声音又有多大,陀氏小说的传世,已证明了它自己的价值。
关于陀氏人物那种一言难尽的复杂性,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写过这样一首诗:
高傲的心承受着现实生活的重压,
不会心灰意冷,也不会感到疲乏,
命运不会这么快就将它扼杀,
而只能把它的反抗情绪激发;
它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怀着复仇的激情,
虽然它能为千万人创造幸福,
可随时都准备干下许多罪行,
有着这样一副心肠,
你是恶棍还是神明……
陀氏的人物,几乎都有着诗中所写的这种特点。
从年轻时踏上文坛之初,陀氏在描写人物时,看重的就不是历史性,而是人类性。他曾在某封书信中写道,“人是一个谜,必须把它解开”,“我正在解这个谜,我想把它解开”。这成为他奋斗一生的一个目标。所以,在描写人的复杂性上,陀氏真是前无古人的。
当然,陀氏小说的复杂性源于当时社会的复杂性,那个时代,本来就是非常复杂的,当时的报纸上充满了各类复杂的人事,它成为陀氏透视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当代的一些作家也是这样,只是,陀氏以巨大的艺术天才对现实进行了二度创造——就是说,他从人物灵魂的剖析出发,重新创造了事件——而中国当代的一些作家们,仅仅完成了一种罗列,或是对事件进行了艺术性的改写,这种所谓的创造,很难深入人类的灵魂,便难以从灵魂深处打动读者。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加上思想的深刻性,让陀氏小说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许多时候,艺术有它自己的一套规范,需要艺术本身的手段来实现。就是说,你必须通过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感受人物,产生触动,然后才能形成真正的艺术,单纯为了“艺术”这个概念而艺术,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艺术的。因为,真正的艺术,是人的艺术,它是人类心灵的产物,只有从灵魂里流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从脑子里杜撰出来的东西——才可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形成一种巨大的感染力。沈从文曾说,好的坏的,都不要叫出声来。陀氏的小说,虽然看起来也叫出来了,但他的叫,是一种天才的艺术表现力的产物。他要是不叫出来,他的小说就会少了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独有的颜色的。
或许,就是因为《无死的金刚心》也“叫出来”了,所以它出版的时候,文学界没有像《大漠祭》们出版时那样叫好,虽然《无死的金刚心》有很多粉丝,但它仍然遭到了一些关于小说主题的非议。《大漠祭》们因为侧重于写人和定格存在,就没有出现这类非议。《西夏咒》出版时,也有一些作家批评了书中我非常得意的一些片段,原因也在于我将某种追求和思想当成了小说的主题。
其实,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了那些思想,他就跟其他的小说家没啥两样了,他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吗?
伟大的艺术,不一定能让所有人都赞同,有时,它还会让一些看惯了传统艺术的人非常反感,但它的出现,它的受到读者欢迎,总是因为当下世界真的需要这个东西。跟当代和社会需求产生一种积极的联系,是艺术存在的一种条件,如果艺术做不到这一点,就显得可有可无了。所以,对现实发言,也是作家的职责之一。
当然,这也是我为啥要在雪漠文化网上开专栏的原因——“我想说说话!”
——20140328写于雪漠文化网(www.xuemo.cn)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