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圣地——2014印度纪行(四)

2014-03-16 10:33 来源:雪漠文化网 作者:陈亦新
摘要:在飞速发展而又浮躁的当代社会,那黑袍也代表了一种对传统的坚守、对信仰的敬畏。 

孤独的圣地——2014印度纪行(四)

4、初见

6个小时后,飞机降落,我们抵达印度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

印度不愧是宗教大国,机场的气氛与国内完全不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宗教味,极具异域特点。除了各种佛像与神像外,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入境大厅那一排各不相同的巨大手印,显得庄严而神秘。

环顾四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无数色彩缤纷的广告版,一般用英语与印度语两种语言介绍。之前没有注意过印度语,现在才发现它与藏语有几分相似,我觉得很久之前,它们应该属于同一语系,或是两者之间曾发生过摩擦。

印度的历史悠久而复杂,很多文化在这里都留下过痕迹。机场虽是一个国家极小的一角,却也可以窥见一斑。周围的人群里,除了现代化着装外,很多人还保留着传统的服饰与装扮。

(来源自网络图片)

不远处,几位身着纱丽的美丽女子,谈笑间飘然而至,风姿极为绰约。她们的眼睛美如皓月,盼顾之间尽显多情,而又清澈无比,仿佛容不得半点人间烟火。小巧的鼻环,配上眉间的朱砂,灵动而神秘,充满异域风情,似乎刚从《一千零一夜》中走出来。她们身上的纱丽绚丽多彩,飘逸间如蝴蝶扇动的翅膀。

纱丽,这个名字我听过多次,现在才正式领略到它的魅力。印度女人忠爱纱丽,这是她们一生都无法割舍的情结。整个朝圣途中,无论是繁华的现代都市,还是偏僻落后的山野乡村,从十几岁的小姑娘到佝偻着背的年迈老妪,都会身着纱丽。纱丽虽有贵贱,但爱纱丽之心不分深浅。

后来,在购买纱丽时我才发现,美丽神秘的纱丽只是一块五、六米长,一米多宽的布料,不过色彩确实艳丽,图案搭配丰富而奇特。不过很可惜,同行的女性朋友,无论怎样打理,都无法穿出印度女人的神韵。私下里,我暗暗感叹,这纱丽真是上天赐予印度女人最美的礼物。同时,这纱丽也代表了印度女人对美的理解与诠释。

曾在广州白云机场候机时,我便看到了一位包着头巾的男子,他大致六十多岁,一脸花白的胡子,连眉毛也异常浓密,就算不言不语也很有气势,仿佛国王一般。我走上前去想与他合影,他愉快地答应了,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很有份量,我能感觉到他是个体格强壮的人。

而到印度之后,我发现包头巾的男子并不少。我还曾笑称,也要买个头巾包一下。刚开始,我并不懂他们为什么要包头巾,印度大部分时间很热,包这样一个厚重的头巾,即不舒适又不方便。后来我才知道,包头巾的男子都是锡克人,他们信仰锡克教。不仅仅是包头巾,他们还要留长发、蓄胡须。那个厚重的头巾里,包的是他们长长的头发。所以,在他们看来,这头巾如同生命一样重要。

锡克教源于印度宗教改革,它即不属于印度教,也不属于伊斯兰教,而是融合了两者之后诞生的。在“虔诚运动”后,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

据说,当时种姓制度引起大批民众不满,而且伊斯兰教入侵,强迫人民改信伊斯兰教,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矛盾加剧,国家动荡混乱,锡克教应运而生。锡克是梵文“Sikha”的音译,是学生、弟子、门徒的意思。锡克教不赞成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用武力排斥其它宗教,它提倡人人平等、公正、扶贫济弱,所以锡克教很快发展起来。虽是这样,但锡克教还是一个坎坷的宗教,后来它卷入很多纷争,锡克教的几代上师不是自杀便是被杀,它与印度教也常发生冲突,与伊斯兰也处于对立关系。锡克教的教义上甚至这样规定,凡是按伊斯兰教律法宰杀的动物都不能吃,所以锡克人一般都是素食者。

长期的动荡与战争,使锡克人变得强悍而勇敢,具有军人的素质。锡克教男子甚至以“雄狮”为名。现在,锡克人强调勤劳致富、团结互助,所以在乞丐遍地的印度,几乎看不见锡克人。经过后来的一些遭遇,我发现只此一点,就可以让我对锡克人充满尊敬。

当代,约有二千多万锡克人生活在印度。虽然锡克教创教至今不足六百年,但能在宗教林立的印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实属不易。要知道,连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今天的印度都已经消失了。

除了包头巾的锡克人,我身边也常经过身披黑袍的穆斯林妇女。这些黑袍大多很有质感,也非常柔顺,看得出是由真丝制作而成,价格绝对不菲。这些黑袍对于穆斯林妇女来说,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与信仰,有着明显的宗教痕迹。在穆斯林文化中,女性不可穿暴露自己体型的衣服,除去双手与面部外,其它部位都应该包裹起来。在陌生男人前,暴露自己的体型与皮肤,被认为是邪淫的,若是引起男人的非分之想,更是罪恶的。据说,在穆斯林国家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不高,最初女性着黑袍是出于自我保护。当然,在穆斯林教义中,对女性的服饰也是有要求。

这件黑袍,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穆斯林女性与世界隔绝。在我以往的意识中,身披黑袍的穆斯林女性冰冷而神秘,仿佛没有任何感情。直到后来,我看了一本叫《我在伊朗长大》的漫画书,才明白了穆斯林女性的爱恨与悲欢,才了解到那黑袍里包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要尊重女性,更要尊重身披黑袍的穆斯林妇女。在飞速发展而又浮躁的当代社会,那黑袍也代表了一种对传统的坚守、对信仰的敬畏。

在转机的短短一段路途中,我便见到了许多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人。他们非常自然,毫无做作,身旁的路人并不刮目相看。由此可见,身着传统服饰,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这真是不容易,要知道英国人殖民统治印度一百多年,连英语都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却没有改变印度人的穿衣习惯,真是不可思议。反过来看,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传统服饰早已走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汉服、唐装、长衫、旗袍、马褂……现在,只能在电影电视里才能看到它们的踪影,日常生活中极为少见。固然,我们是为了舒适、方便,但在舒适、方便之余,我们能否把遗落在历史中的服饰,偶尔捡起,不为别的,只为传承一种文化,尊重一种传统。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发现。今天的印度,除去锡克教与伊斯兰教,还有许多其它宗教。这些人虽信仰不同,但大多都和平相处。我没有看见因教义不同而剑拔弩张者,也没有看见因主神不同而互相残杀者。各宗各派的无数信仰者,他们只是默默坚守自己的信仰,并没有把信仰当作侵略和屠杀的借口。一路上,我碰到了各种信仰者,他们的眼神平和而自然,没有嗔恨,也没有戾气。是的,印度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宗教斗争史,充满死亡与毁灭。很多宗教与民族,都在印度大地上举起过屠刀……从最早的雅利安人,到伊斯兰大军,接着是更强大的蒙古人和西亚的突厥人,以及最后的英国人。他们时而侵略别人,时而被别人侵略。但是今天,印度大地上没有出现历史中那样的杀戮,大家都相互包容,和睦相处。而中东,仍然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世界其他角落的一些极端宗教,也时不时举起屠刀,向百姓头上砍去。我不懂政治,也无意去评判民族纠纷。但是,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宗教与信仰都不应该成为杀戮的借口,都不应该成为高举的屠刀。宗教与信仰带给人类的,应该是向上、智慧、慈悲,而不是杀戮、血腥、死亡。

此时,我更加尊敬那位被称作“圣雄”的男子——甘地。虽然他死于宗教矛盾,虽然刺杀他的人是印度教徒,但他还是改变了印度,他被称为“印度国父”。

(续)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

雪漠文化网-手机版首页    返回顶部

雪漠文化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