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随感一则

2011-03-16 15:20 来源:雪漠文化网 作者: 刘欣

随感一则

                                                                

一直觉得应该写点什么, 可又总觉得难以下笔。 一者觉得自己学佛时间还短,佛学素养不够;二者自己现在还沉溺于俗事之中,习气炙盛,少有修证,不敢轻易落笔。然而思及佛陀之本愿、前贤之楷模、恩师之教诫、师兄之激励及众生的期待,故不敢以自己之愚陋而继续踟躇。

       我在2005年的十月得遇香巴噶举。那年我被自己的烦恼所困扰,总觉得心头有个结得解开,需要有一位具足证量的大德的帮助,此前曾听友人介绍香巴噶举。因此闻说之下,即生实信,每有祈祷必获加持。终于,我踏上了西去的路途,得到了纯金般的香巴噶举教法。
  回来以后,虽因工作繁忙未能闭关,然而每一座法的修习都有实效,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心能安住了,感觉五金法的修习更能帮助我克制妄念。即使在获得灌顶后续修净土,也感效力倍增,与弥陀更易相应。可能是读书人的通病,我总觉得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忽视了佛学实践对明理的促进力。在求法后的第一年里,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查找密法的资料,幷阅读了很多书,最终明白了密法与净土的关系,真正确定了对教法的信心。一切诚如有识者所言:香巴噶举教法将“一切法都包括了”,简简单单,明明白白。我发现,我用了一年多时间所弄清楚的也只不过是善知识的那句开示而已。我细心体会到,在奶格五金法的生起次第中,确实包含了诸多佛法的精髓,亦禅亦净,能直指人心,能于一座修法中囊括整个法界,得到今后度一切众生成佛的利他缘起。此时行者本人既是法界,法界便是自己,最后一切归于一心,正所谓横说竖说,尘说刹说,不外与此。我明白,一切方便在于传承,在于尊师,在于诚敬,在于信心。

       曾经与师兄谈及宗喀巴大师的名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很多师兄在这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更有人能背诵如流,言辩无碍,赚取了很多师兄的钦敬。而我个人认为《菩提道次第广论》最伟大之处在于宗师用了相当的篇幅讲清楚了尊师和亲近善知识的重要,讲清楚了上师在佛法修行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讲清楚了这是一切成就者无可逾越的规则。《菩提道次第广论》不是为了单纯的论辩而诞生的,当一位行者一方面口颂道次第,一方面却对恩师不敬,就算他能把天上的乌鸦说得都掉下来,也绝对不会成就的。当一位行者明白了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为佛法三要素,懂得了依靠对恩师的信心绝对可以解决修行中的一切问题(这与行者是否在恩师身边,是否为恩师的长随弟子无关),又如法获得了密法的传承。这时,就如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后段所指出的一样,此时行者便应义无反顾地沿着恩师的教导,勤习仪轨,则必将导向解脱,成就与佛陀无二的功德。而恩师是这一切功德的源头,信心便是打开这个功德宝藏的唯一宝钥。这一切在雪漠先生的《我的灵魂依怙》一书中有翔实的证解。

       末法时代,群魔乱舞,信心不具,易入险途,当看到一些师兄获得了香巴噶举教法的灌顶而仍奔波于四处求法的征途中,背离自己当初皈依具德恩师的誓言时,我深深地为他们感到遗憾。得如佛恩师而不能承事,得即生成就之无上法门而不能修行,自心是佛而犹于心外勤苦奔波,总在一个“信”字上有缺憾。须知诸佛忆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母不能救,子若忆母,如母忆子,感应道交,只在当下,哪里有不能获得加持而快速成就的呢?

       有感于此,故而不顾自己言行陋劣,略叙几句,借《噶举文化》与诸君子共勉。祈愿诸同仁时常亲近大善知识,对善知识,对法门,对自己的信心速能圆满,于诸教诫,悉能无碍尊奉,不历迂曲,速证大觉。此盖亦《噶举文化》办报之初衷。谨此。

刘欣,男,1970年出生,自幼在西北长大,1991年本科毕业,1994年获工学硕士学位。现居上海,任职于大型跨国企业。性寂喜静,尝习佛学,感人生苦短,岁月催人,愿以所学及利生事业回报师长,恩亲及众生,共同证得心灵的自在和解脱。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

雪漠文化网-手机版首页    返回顶部

雪漠文化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