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读书会第十九期读书分享:“柔的穿透·止的智慧·损的觉醒”
2025年3月23日,惠州读书会在惠州新华书店开启了第十九期读书活动。这一期新华书店公众号发出公告:《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叁辑)读书分享暨赠书活动报名两天不到的时间20人名额已满,这足以证明,经典文化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柔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至柔,就是最柔顺、最柔弱的意思。而驰骋,就是像马在旷野上奔跑那样,纵横无碍。老子认为,天下最柔顺、最柔弱的东西,反而能在世间最坚硬的东西之中纵横穿行,无所障碍。
针对这一章节,大家探讨的话题是:“家庭中如何用"不言之教"影响孩子或伴侣?举例说明"无声胜有声"的沟通智慧”。

书友王老师分享:
东北女性性格普遍刚强,这与地域文化和社会地位的平等性相关。我在婚姻初期常因观念不同与妻子争执,后来尝试在对方情绪激动时不作对抗。当妻子平复情绪后,她会主动反思,这时通过默默关怀代替争辩,反而能化解矛盾。若双方陷入情绪对抗,矛盾往往会升级到与问题无关的层面。冷静后发现问题本身并不难解决,多数争吵本质是情绪对抗,而非实际分歧。

书友何老师分享:
做到"润物细无声"对我来说并不容易。作为白羊座的强势母亲,曾因育儿压力对孩子发火,却发现孩子会模仿这种情绪表达方式。当孩子因玩具被抢而暴躁时,他复现的正是我平日的负面反应。这让我意识到"不言之教"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行为模板。现在我通过调整自身情绪,用平和态度引导孩子,反而获得了更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改变印证了"身教胜于言传"的智慧。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孰亲?”名声和生命,谁更重要?
“身与货孰多?”这里的“货”不是货品,也不是珍惜宝物,而是财富。老子是在问那些疯狂敛财的人:到底是生命重要,还是敛财重要?
“得与亡孰病?”得到一种东西必然会失去另一种东西,那么在这一得一失之中,哪个对你更有害处?“病”是害的意思。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最爱的东西是最大的麻烦,也是最让人费心的,因为你过分地喜欢一些东西时,必然会为之花费大量的财富和精力。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不辱”,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止不殆”,懂得什么时候该停止,就不会有危险。
针对这一章节,书友们探讨的话题是:“为了升职加薪牺牲健康/家庭时间,是否值得?你如何定义"足够?

书友黄老师分享:
现代人虽少有为名声损害性命之举,但常面临现实抉择:领导应酬去不去?熬夜加班值不值?《史记》中"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是而恶利,自托于无为"的论述,恰如当下流行语"碌碌无为却安慰自己平凡可贵"。这种成功学思维将人生简单定义为成败二元,正如李斯临终才悔悟"欲牵黄犬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现实中为升职牺牲家庭、健康者不在少数,消费欲望亦随收入水涨船高——月入五万者必换豪车,购置名毯后又添配套家具,陷入"少则赢,多则祸"的循环。知足者方能以较小代价维持生活,留出空间享受阅读、赏花等纯粹乐趣。

书友徐老师观点:
选择取决于人生目标定位。重名利者愿以健康家庭为代价,认为"在其位谋其政";知足者满足现有生活,数百元背包与家人相伴足矣。关键在于明确自我欲望阈值:是不断突破职场天花板,还是守护现世安稳。

书友尚老师感悟:
"名与身"实为动态平衡命题。健康时追逐功名,抱恙时方悟身体可贵。读《道德经》的意义,正在于健康尚存时建立清醒认知——不必等到失去才懂得取舍,主动在事业与健康间寻求平衡方为智慧。李斯之叹跨越千年仍具警示价值,印证人性亘古不变的本质。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学”是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包括社会经验),学习你不知道的东西,侧重于术,即如何应对世界。
“为道日损”,“为道”是追求道、修道,侧重于慧,即大道的本体。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何做减法呢?首先要发现自身的贪、嗔、痴、慢、妒、疑等,然后把它们给扫走,不要让它们蒙蔽自己、掌控自己的心。
针对这一章节书友们探讨话题: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践行"为道日损",过滤无用信息?分享你的"断舍离"经验。

一位年轻书友分享心得:
我通过三个步骤重构信息接收模式:首先关闭所有应用通知功能,仅保留微信、短信和电话,避免晨起即被各类推送信息淹没;其次卸载抖音、小红书、快手等短视频应用,关闭微信视频号入口,切断算法推荐形成的沉迷路径;第三将浏览器调整为极简模式,去除所有文章推送功能。通过系统化隔离,成功将信息获取模式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检索,大幅降低时间损耗。同时建立"信息价值判断标准"——真正重要之事终将显现,无关信息不知亦无妨。
实践中发现,游戏等娱乐软件卸载后,自然腾出时间进行户外活动与深度思考。结合《道德经》"扫"的智慧,近期处理职场矛盾时,虽明知他人处事不当,却未陷入同事间的负面情绪漩涡。通过雪漠老师解读中"驰骋天下"的启示,以更高维度理解对方行为模式:追溯其成长背景,发现某些情境下自己亦可能产生相似反应。这种包容性认知不仅化解了对他人的怨怼,更实现了自我和解,最终消解了是非执念。

林老师分享:
算法时代个体陷入双重困境:平台根据用户喜好精准推送内容,持续刺激欲望膨胀;过量信息摄入又反向加剧焦虑情绪。破解之道在于以经典阅读构筑心灵屏障,将世界转化为调心工具。真正幸福源于当下觉知——若能保持心境澄明,每个愉悦瞬间都是幸福单元。通过思维模式转换,避免自我伤害性心理循环,实现"上善若水"的平静境界。

领读人马老师分享自律转型:
疫情前自律性较差,后通过雪漠老师晨间直播建立规律作息:每日4:40起床学习,持续在喜马拉雅录制有声书。初期仅为自我监督,随着千余以上粉丝关注产生文化传播使命感。践行秘诀在于牢记"大脑欺骗机制"——每当惰性萌生时,即刻警觉思维陷阱并付诸行动。持续自律形成良性循环,自然屏蔽无效信息与社交,实现精神层面的断舍离。
本次读书会在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领读人倡议全体书友启动"每日净化计划":坚持删除1个冗余公众号或APP,其实际效用远超收藏百篇所谓干货。通过系统性信息减负,践行"为道日损"的古老智慧,在数字时代重建心灵秩序。(马淑红)

与您相约品茗,共读经典!时间:每周日下午14:30—17:00地点:惠州惠城区大益茶(中信水岸城店)联系人:林老师 13902627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