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到志愿者,成长的过程最美——上海书展之行有感

2024-08-25 10:51 来源:www.xuemo.cn 作者:王现营

 

从读者到志愿者,成长的过程最美——上海书展之行有感

\王现营

书展之行(一):在路上

从听到上海书展的消息起,心就已经在路上了,尤其是知道雪师也会到现场后。学了这么久,从来没有走出去跟老师们面对面交流过,网上的交流学习虽然也很受益,但没有感受过那种临在磁场,终究有点遗憾。

有了参加书展的念头后,身边的很多事情都在成全这次出行。工作上业务缓和,有了出行的契机;家里一切安稳,我可以抽身一段时间;心理上的向往越演越烈,直到出行的那一刻……犹记得当初雪师说的那句话: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当下就去做,不要等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做,等着等着,就来不及了。

时间定了,车票一买,行程就确定了。真正踏上车的那一刻,梦想成真了。想想从大宝出生后到现在,七年多没有外出过了,最远的旅程就是回老家,完整地陪着孩子们度过了他们的童年。曾经的遗憾,现在看来都已不存在,这样也挺好。

路上的自然风景跟之前没有太大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了,城市道路变化太大,跟着导航都看不出过去的痕迹。高楼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整洁,就是感觉不到过去的人间烟火气了。或许还是自己的心没有适应这种变化吧。

车上人们热闹交流的场面少了,大多自顾自地玩着手机,吵吵闹闹的还是天真的孩子们。车上遇到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聊起雪师的文化找到了共同话题。虽然他之前没有接触过,但不妨碍交流,因为雪师倡导的是应世文化,很入当代人的心,只是缺乏一个认知的契机。

从有了向往的心到现在,已经将近二十天了,那份期待也持续了近二十天。明天就可以站到书展现场了,把路上的期待化作明天参展的动力,还是要好好休息,养足精神,为书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书展之行(二):学习总结

这次书展最大的收获是晚上回去之后,同住老师们的总结和反思,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一、要不遗余力地向来到展位的读者推荐雪师和他的作品,有推荐和没有推荐差别是很大的。当我们把雪师的形象传递给读者时,读者大多会惊叹原来中国现代还有这样一位优秀作家,也会顺手带本书走。

二、展位前要形成群体效应。人们大多有从众心理,志愿者最好可以围在展位上,有读者驻足时,给读者推荐书也好,聊聊天也好,停留的人多了,远处的人一看这里这么热闹,也会不自觉地想过来看看,有助于提高成交量。当然,这个也要把握好度,并不是志愿者越多越好,也要给读者留足位置。

三、要讲究对机。不同的人推荐不同的书,善于发现读者的需求,要多跟读者交流,从他的谈话找出重点,推荐合适他的书。

四、要保持文化自信。我们都是雪师作品的受益者,所以才来到这里,希望把这优秀的文化带给读者。一些读者不理解或者拒绝都没关系,保持自己的状态和发心,做就对了。

五、要从细节上尊重读者。读者有购买意愿时,最好给读者拿新书,这是一份起码的尊重。读者需要盖纪念章时,再问他是否愿意拿开封过的书。有些读者愿意自己拆封,如果读者有明确表示,我们最好尊重读者意愿,不要替读者做决定。

六、对待有购买意愿但还在犹豫的读者,要告诉他注意付款时间和方式。很多读者想当然地以为拿了书就可以直接付款,实际上很多时候需要排队,晚上收银处也有截止付款的时间,注意细节问题,也有助于当下成交。

七、志愿者要熟悉雪师作品的展位和此次展出作品,机缘合适也可以推荐读者去另外的展位请购。读者的品味是多样性的,尽可能地让读者请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于拓展,以现场展出作品为主。

八、注意现场卫生,拆出来的塑封及时清理。补货也要及时,经常保持最上层的书是拆封状态,方便读者翻阅,增加体验感。

九、志愿者们要注意劳逸结合,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身边的人。大家凭着一腔热情,坚持做好自己,非常难得。书展每天持续十几个小时,对大家的身体是个很大的考验,保护好身体才能贡献更大的力量。

十、要保证现场各类物料的充足,提前检查,及时补货,也要注意宣传单的发放方式。大家有事及时在群里沟通,方便了解问题的最新解决情况,避免处理过程重复,节约大家精力。

书展之行(三):亦师亦友

这次书展,有幸结识了无生老师。

到展位第一眼就看到了很有艺术范儿的无生老师,在那里很有激情地向读者推荐书。第一次来书展,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就站那里听他是怎么介绍的。

“女士,给您介绍一位很有温度的作家……”,“帅哥,给您介绍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来,孩子,看下这本非常适合你读的书……”等等,不同的读者,推荐语不一样,这些话信手拈来,一看就是很合格的销售。

在其他老师安排下,我发了半天书签和宣传页后,也试着按无生老师的说辞向读者介绍雪师和他的作品。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越来越有感觉,有老师引领就是不一样。

站了大半天后,我慢慢觉出腿疼,再看无生老师,依然站在那里激情四射,无形中给自己增添了力量。他时不时会环顾四周,对上眼的那一刻,给我个鼓励的眼神,做个加油的手势,很暖心的细节。

中午到吃饭时间,无生老师让我们先去。我们转悠大半天回来,他依然在展位前坚守。大家让他去吃饭,他也没去,坐在书展角落里吃点自带的食物,休息了一会儿,又满血复活了。看到他这样,本来还想偷个懒的,瞬间觉得自己又有能量了,就算站在展位前打打下手,也算贡献力量了。

展位前从开馆到闭馆,人流不断,上海大都市就是不一样。大家忙起来就忘了时间,直到晚上九点半,工作人员通知闭馆。在这个时候,无生老师还在为最后一位读者努力,直到读者拿着书去结账。他一天都没离开过展位,身边有志愿者老师心疼他,时不时递个水、拿些吃的,要不就推着他去角落里休息下。

得知我还没来得及去办理入住,无生老师就让我跟他一起走,带我找地方吃饭,安排我跟他住一起,在这个生活成本高的地方节约开支,懂的人都懂。

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才说自己一天喝水也不少,就是没去过卫生间。撩起裤子才发现小腿浮肿,水都沉积在体内了。他拿出提前备好的药和针,给自己诊治一番,就开始反思和总结一天的情况。不是亲眼所见,根本理解不了信仰的力量有多强大。自己见到了,才体会到文化的感召力。

一天时间里,不管其他人在做什么,无生老师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地做着该做的事。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直接把《成长日记》卖到近乎断货。这种精神和点滴细节,值得在场的所有志愿者学习。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或者说在整个书展期间,无生老师都是这种状态:低调,沉稳,大气,无我。休息间隙,还不忘给大家普及一些中医知识,给身边有需要的人提一些合理建议。

第三天是雪师到现场的日子,这是每个雪粉期待的时刻。来到这里,大家都想面见雪师,亲身感受下那强大的磁场。无生老师说了句很朴实的话:“你们去吧,我在展位这里守着,当初安排我在这里,不能让这个展位上没人。”我想他肯定也想见雪师,但在特殊的时刻,他把机会让给大家,自己坚守着职责。此情此景,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幸运的是,临近中午,雪师到了展位前,看望了在场的志愿者,还给每个人送了精心准备的糕点。我看到无生老师开心地笑着,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或者说,他并不觉得这是付出,一切都是自己该做的。下午的签售会和晚上的读者见面会,无生老师都坚守在位上,把机会留给别人。

下午我收拾东西,准备晚上参加完活动直接返程。无生老师贴心地嘱咐我把房卡放到酒店前台,避免来回奔波,之前咨询他的问题等书展回去再详细回复我。那一刻,他的心始终在书展上,他的全情投入感动着所有见过他的志愿者。

虽然我们只是相处了短短三天时间,但对我来说,他既是老师,也是朋友。说他是老师,不仅仅是指这些天他教给我许多东西,还包括我从他身上学到的种种;说他是朋友,是因为他从没表现出说教的意味,始终把我放在平等的位置,保持应有的尊重,所有行为既为我考虑,又不失礼仪。能跟这样的老师一起做事,不虚此行。

书展之行(四):可爱的读者

上海书展人潮涌动,这是在其他地方未曾见过的场面。据说,一周时间,入场人次近三十万。这么多人中,就有了很多奇特的读者故事。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感受下人生百态。

一、读者小A一看就是别人家里的好孩子,长相清秀,还很有礼貌,上小学五年级。路过展位时,我习惯性地推荐他读《一个人的西部•成长日记》。小朋友很有礼貌地接过书,在展位上翻阅起来。他看着,我在旁边有一句没一句地介绍着。得知他有记日记的习惯但很难坚持后,我知道他跟书的缘分到了。果然,他大概翻了几页,看了封面和后面的评语后,当即拿了书去找妈妈了。妈妈看孩子喜欢,直接就要了,也不去关心价格。这本书其实是这个展位上最贵的单本,但家长对孩子的爱无价。

二、小C的境遇却完全相反。小C是个即将上七年级的女生,眼神里少了些这个年龄该有的活力和灵气。她站在展位前随手翻看时,我给她推荐了《雪漠诗说老子》,想让孩子的生活多一些诗意。她刚把书打开看了几眼,爸爸就过来把书合上了,嚷嚷着让她往前走,不要看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书。我辩解几句,招来孩子爸爸更多的反击:“这本书跟学习有关吗?跟升学有关吗?跟成绩有关吗?”边说边推着孩子离开了展位。我一时语塞,知道当下是无法改变孩子爸爸想法的,只能随缘了。其实,我很想告诉孩子爸爸,除了学习和成绩,孩子也需要诗情画意,来感受文化的美好。

三、阿姨D是位很暖心的妈妈,她是为人在海外的女儿选书的。聊天中,她说她女儿很早就出国了,每年她都会选一些中文书寄给孩子,希望孩子不要忘了国语,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她说之前选的都是莫言、路遥等作家的纪实类小说,女儿也很喜欢,我就给她推荐了《沙漠的女儿》。她拿着书翻看之后,很高兴地收下了,说这个书好,回去先自己看,完了再寄给女儿。我顺便给她推荐了大漠三部曲,告诉她《沙漠的女儿》就是根据这三部作品改编的,希望她们能在读书中解了那远隔万里的相思之情。

四、武林故事不是男人的专属,女士E就是被《凉州词》吸引的。她出现在展位前时,一头短发,打扮偏于中性,精致的五官让人眼前一亮。我顺手递给她一本《沙漠的女儿》,介绍说是本适合当代女性看的小说。她拿在手上翻了翻放下了,拿起了边上的《凉州词》,前后看看评语,又翻开看起了内容。不大一会儿,她就说我要这本,问明结账方式就拿着走了。这样的读者最让人省心,也很有自己的特点。

五、还有这样一位阿姨,颠覆了我的认知,暂且给她编号F吧。看年纪应该在六十多岁,她是奔着国外的作品来的,目标明确,专找日本作家的书。因为旁边是世界名著展位,她没找到,以为我是工作人员,就过来问我了。她上来就问有没有川端康成的书,或者其他日本作家的书,我当即一愣,告诉她没有。她接着说,我不看国内的书,写得都太浅薄,不如日本作家思想境界高,还让我帮忙找找。我想着既然是爱读书的人,还追求思想境界,就给她推荐下《雪漠诗说老子》。谁知她不看也不听我介绍,说国学文化都太虚,没有什么好东西,固执地就要找她想要的。面对这样一位阿姨,我只能随喜她读书的行为,也不做其他努力了,能读读书就是好的,至于是什么书,她自己喜欢就好。

书展之行(五):写在最后

从上海书展的消息发布,到今天最后一次记录,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这段时间,一直沉浸在书展的点滴中。从最初的听闻消息,到发愿前行,再做各种准备工作,直到条件俱足如愿出行,在现场的各种见闻,以及返程后的各种回忆,以上种种给了我别样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有别于看直播、听分享的,亲历现场感受到的,绝对是另一种震撼。

有人说,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出行,说下我在现场看到的。有南京的志愿者上午到书展,忙碌一天,晚上九点多坐高铁返程,再半夜开车回家,不耽误第二天上班。有的志愿者带孩子来,把孩子留在酒店,自己参加完日场再回去陪孩子。还有志愿者带着一岁多的孩子,克服诸多困难,在展位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看到他们,你就会明白,困住自己的永远是那颗安于现状的心。

不到现场,你可能感受不到志愿者老师们工作的辛苦。有的老师为了工作,可以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吃完早饭来,晚上结束之后回去再吃晚饭,十二个小时的工作不见有一丝懈怠。累了就找个角落休息一会儿,站到展位前就精神饱满。有的老师年长一些,头上已是丝丝白发,但精神头儿和体力丝毫不比年轻人差,忙完日场忙夜场,让那些年轻志愿者钦佩不已。

看过他们,你会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感召力。

在书展现场,也是向各位老师学习的很好机会。大家通过这种方式聚在一起,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老师们各显其能,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就算什么都不做,只是看和听,都能让人受益匪浅。细节的把握,对雪师作品的了解程度,推介的话术,现场的把控,后勤协调工作……等等这些,无不彰显着老师们的综合素养。看着他们,你就会明白自己哪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当然,最大的福利还是能见到雪师亲临现场。见雪师的感觉各有各的看法,此处不作详述。不说不代表不重要,很多老师就是奔着见雪师来的,懂的人都懂。相较于见雪师,有这么一个能让大家相聚学习的机会,同样难得。

书展现场,志愿者老师们返程前,都会留下一句“明年再见”的美好期许。在这里的所有收获,点滴遗憾,都留着回去以后慢慢消化,下次再见时,又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

雪漠文化网-手机版首页    返回顶部

雪漠文化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