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沉浮话今昔 随师笔墨去寻觅——读《带你去远方》有感

2020-10-15 14:44 来源:www.xuemo.cn 作者:余泽雄

 

 

史海沉浮话今昔  随师笔墨去寻觅——读《带你去远方》有感

\余泽雄

翻开雪师《带你去远方》这部散文游记,一股既沧桑又激励的气息扑面而来……

当广袤辽阔的原野张开怀抱,思乡的游子情不自禁地扑进这温馨的襁褓之中。清新翠绿,一道与生命共呼吸的屏障,呵护着在此繁衍生息的子孙。酷热潮湿,让那桀骜不驯的秉性有了天生滋养的温床。我不知道,祖辈已经多少代生活在这块“南蛮”的土地上。置身在被称为郁郁葱葱的岭南,它的前世对这里的子民来说,大多数是陌生的。因为,遥远的历史,都沉睡在博物馆里,它很难走进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对于忙于生计的人们来说,尽管那“古藏”有多么风云诡异,充其量,也只是茶余饭后一些闲言碎语罢了。殊不知,雪漠文化的种子,撒进了雷州半岛的红土地,有缘观瞻到它的质朴厚重并窥见到它潜在的文化价值。于是,我开始关心自己的根脉,对生我养我这块土地的昨天,有了了解的兴趣。

追忆思源,虽然并不是一个时髦的词,但若把它放在心头掂量,还是显得那样沉重。原来枕睡于这块土地,历尽了沧桑。那个叫“赵佗”的开拓者,受命于秦皇,来到蛮荒之地,拓展疆土且留守之。也许,这正中赵佗下怀,那不就是成全他另立山头,扯起“南越”国的大旗吗?但凡事有得必有失,尽管“南越王”的桂冠戴在赵家几代人的头上,还是经不起历史风尘的荡涤,最终还是被中原霸主所顺服。历史功过,难以评说,那就做个旁观者,用一颗寂静的心,看历史篇章的花开花落,感受它的厚度与宽泛。古岭南被称作荒蛮之地,除了人文、文化、习俗愚昧落后之外,恐怕就是热带瘟疫的盛行。在歌舞升平,富庶安定的地区,谁会涉足这瘴气弥漫之地。可是,历史上确有不少“朝廷罪人”,被贬至此流放。如唐代的韩愈,宋代的苏轼等,这些先贤们并没有因为受到人生挫折打击而自甘堕落、颓废。实际上,他们就是一颗顽强的好种子,被撒播在岭南这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虽然是被朝廷流放到那不毛之地,但是,却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及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这里。岭南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后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历史定位上来考量,是离不开那些先贤们辛劳播种的,中华历史典籍中,已留下他们光辉的一页。

在岭南的历史长河中,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就是南宋的崖山海战。一幅战火硝烟弥漫的场面,就在那个时空展开。海面上,几千艘战船用缆绳、铁链绑在了一起,南宋官兵被围困在海上。岸上,气势汹汹的元兵向宋兵船只不断地投射火把。风助火势,宋军船只迅猛地燃烧,连成一片火海。船上的官兵招架不住元兵的攻势,纷纷跳海。南宋宰相陆秀夫看到大势已去,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二十多万军民得知小皇帝的悲壮之举,也纷纷效仿,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惨烈的一幕。宋军在这场海战中大败,宣告了南宋皇朝的终结。回望这段历史,真令人悲叹不已,使人不得不叩问其中原因。为何二十万宋军不敌仅三万的元兵,为何两军海上对垒,宋军却选择了如此愚笨的船只连接战术,为何区区二十万的宋军却没有一位得力的统领指挥作战。若要寻根究底,后人不知还能提出多少个叩问。历史不能重演,是非评说则可自由发挥,但有一个历史观点,却得到普遍认同,那就是“崖山之后无中国”。不管是历史学家得出的结论,还是人文文化自然的显示,一定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试想,在那个将要倾覆的皇朝末日,成千上万的将士、平民,跟随皇帝弑身殉国。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难道不是一种大义凛然,精忠报国的壮举吗!这种视死如归的血性品格,也定然是被儒家文化浸润出来的。之所以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可否这样理解,真正的儒家忠义精神,自南宋的终结而开始堕落。

四季如春的南粤大地,以其亭亭玉立的清秀身姿,展示给人们一种淑女形象,可谁会想到自然靓丽的岭南,从清朝的咸丰四年(1854年)至同治六年(1867年),却发生长达十三年的土客械斗,血腥互相残杀,死亡上百万人之多。这是岭南地区一段龌龊丑陋的历史,居然史料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要抹杀这血腥的惨痛经历。从人类的发展史中考量,相互残杀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大多数无非是利益之争所致,这也是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从这一事件可看出,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来,疆界之间的战火连绵不断,诸侯割据,皇室争权,导致兵戎相接,血流成河。这样的暴力文化,成为了人类难以消失的梦魇。客家人从千里迢迢的中原迁徙到岭南,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而联系到土客械斗的缘起来看,用现代人的眼光,是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观点,给予恰当的解释。的确很难用一个是非观,来评判两者之间的对与错,这样的立场是适当的。那么,应如何更正确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汲取怎样的教训,雪师在《带你去远方》书中,叙述得十分清晰了,就是;“如果文化中的暴力基因不能消除,劫运就会始终存在,永远不会消失。”这就从根源上,找到了土客械斗的本质,以及人性基因与文化基因是一脉相承的。它告诉我们,历史的警钟其实是一直在耳边鸣响着的,之所以,很多时候不能听见,那就是我们听觉的细胞,还沉睡在休眠状态罢了,这是多么深刻的理性忠告。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岭南大地上,定然也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以及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在雪师《带你去远方》书中,被称为岭南人天籁的木鱼歌,也是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文化食粮。可是这盛行于明朝末年的民间曲艺,经历几百年后,还有多少人记得它的存在和演绎形式。史书虽然尘封,却没有忘记木鱼歌曾经秀丽的容颜。如,清初诗人朱彝尊在《曝书亭集》卷三,写道;“浦树重重暗,郊扉户户关。长年摇橹至,少妇采珠还。金齿屐一尺,素馨花两鬓。摸鱼歌未阕,凉月出林间。”多么美妙的写照,这也映衬出木鱼歌当时盛行的境况。其实,最令人嘘唏的是,最古老的木鱼书,也是明代残本《新刊全本绣像花笺记》,出版于1600年,现藏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流失于国外,最有力的见证。

木鱼歌作为东莞地区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具有劝善警世功能和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它的题材风格,大抵孝义贞烈之事为多,竟日始毕一记,可劝可戒,令人感泣沾襟。木鱼歌所表现的内容,离不开传统文化作为其底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演唱木鱼歌的艺人,基本上是盲人群体为主。这就从客观上,大大地制约了它的传承。曾流行兴盛的民间曲艺,如今已是日落西山,那些老艺人所剩寥寥无几,新生代对这种艺术却不屑一顾。其实,不仅仅是木鱼歌的继承是这种状况,包括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遇到同样的尴尬局面。严峻的现实如一口响亮的铜钟,提醒着我们,正如雪师在书中所说:“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人类的需求也在日新月异,如果传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木鱼歌是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一种未来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了解、欣赏、支持或同情,还有反思和自我的进步。”

历史的脚步虽然沉重,它还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匆匆地消逝在晨雾、黄昏里。唯有当下的时光,仍然鲜活翠绿,伫立在有心欣赏者的眼眸。若然,我们去追随《带你去远方》寻觅的踪迹,旅途上,总能发现如青春跃动的思想火花,点燃当下文化的炽热。从郁郁葱葱的岭南出发,途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地。每处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都汇成一本生动活泼的文集,所见所闻既是对现场事物的触摸,又有产生哲思的叩问,平凡的艺术剪影与向上文化的结合,让一股清新的脱俗之气盈满读者胸襟。文本并没有刻意,要肩负着一种使命感。但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动物(小狗),将被贪婪之人宰杀,成为他们的腹中之物。一种为求生命自由的天性,言不由衷地被良知激活。于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文章对屠杀文化的行为,进行强烈的鞭挞。“杀戮之城没有眼泪”,一条饱含悲伤的标题,让善良的心头如何能释怀。我们不知正义之笔的力度有多大,但从笔下流淌出的铿锵之声,已经刻在文本里,向人们展现大善精神是不朽的。

西北文化考察之旅,虽然短暂,可是每天都有难以让人忘怀的故事发生。它如一条涓涓的溪流,灵动而平静。固然,在雪师的笔下,尽管旅途有风雨交加,心态也是缓和的,那些看似多么冲击的印象,也只是一点情绪和念头,会很快就过去,何须耿耿于怀。拜读每篇,字里行间,犹如有一位智者向你娓娓道来,因为在他的眼里,无处不是知识的宝库,无时不是学习的良机。那些云淡风轻的坦然景致,那些惹目飘逸的自然风光,那些嗤之以鼻的丑陋举止,在灵性的熔炉里提炼,都将成为生活中的营养。诚然!这也是一次究竟意义上的朝圣之旅,当我们期盼心灵拥有一双向往神圣的眼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就能无处不在地去寻觅心中神圣的目标。于是,大地的记忆,尽管沉重,但它却已变成了积极向上而坚定的源泉。当下的脚步,弥足珍贵,但它却卯足了终极超越的力量。

《带你去远方》多么富有诗意的篇章,我加入了这朝圣的行列,吟唱着这首天籁,思绪飘向了那个称之为娑萨朗的远方……

——20201013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

雪漠文化网-手机版首页    返回顶部

雪漠文化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