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第一期学术讲座(读书会)
主 题: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主讲:管兴平(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时 间:2020年3月29日(星期日)19:30
地 点:雪漠学者朋友群
主讲人简介:管兴平,男,1969年8月生,湖北潜江人,文学博士。硕士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师从沈从文研究专家凌宇教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师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丁帆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都市文学、民国文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其中CSSCI十余篇,出版个人专著《都市里的行走》等。
◎刘正义:大家晚上好!本群第一期学术讲座即将开始,首先请长江大学文学院管兴平教授开讲!
●管兴平:大家好!我刚才看了一下,用这个语音通话的话,只能九个人,要下载这个腾讯会议,时间可能来不及了,我就用语音给大家讲一下。
我是管兴平,欢迎大家的到来!那么,今天的讲座,是由刘正义提议而起。正义曾经是我的学生,当然,现在我们是朋友了。他现在在跟随雪漠老师研修学习,据说总共要学习八年。去年的时候,他寄给我一批雪漠老师的作品,我带着研究生进行了阅读,很快研究生们写出了一批论文,也得到了雪漠老师的肯定。我和雪漠老师也很有缘分,在正义给我寄书之前,我自己就已经购买了他的几本作品读了。而且非常奇妙的是,正义寄来的一批书,没有一本与我读过的是重复的。我曾经开玩笑地对正义讲,好像他知道我读过什么书一样。
前一段时间,荆州封城。雪漠老师也给我寄来了一本他新创作的《凉州词》,目前正在拜读。我对雪漠老师的博大精深很是佩服。我们这个群里面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是研究西部文学的,比如贺昌盛教授、李玲教授、黄勇老师和施龙老师,都写过西部文学的研究文字。
那么,正义为了方便交流,就建了这样一个微信群,他又发起了搞这个讲座的活动。找到我之后,我也是很积极响应,因此就有了今天的这个讲座活动,我是第一个开讲,并不是说我水平高,实在是为了抛砖引玉,相信以后的活动会很精彩!
好!言归正传,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但我今天重点讲的是1980年代的情形,主要也是进行概要性的讲述,从现代主义的政治、启蒙、审美,以及给予读者的震惊等四个方面展开。
相比于现代时期的现代主义,新时期到来后,随着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思想各层次的变革,现代主义的“复现”可以说恰逢其时,虽然带着强烈的争议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用社会主义文学的有色眼睛来将现代主义看作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看法,即将翻过新的一页。
1980年代以来的现代主义是较为正式的说法,可以看作是现代时期的一个“复现”。我大致同意在一种广泛意义上来使用“现代主义”这一说法。我对中国当代文学中 “现代主义”的指认是1980年代以来的“现代派”“先锋派”和狭义的“现代主义”的作家作品与文学活动。
一、现代主义的政治
在社会层面上,1980年代早期出现的现代派文学顺应了社会的改变。出于一种对政治的反叛的需要,张扬个性,提倡身心解放,宣泄个人的情绪和对时代的不满,由于处在思想解放的时刻,这种反叛又带有对自由追求的激进主义行为的一面,使得其中激进与保守、行动与思想,均处在一种对立与悖反状态,而青春的书写就在其中显露出了特色:一方面要求着变革,一方面又承续了前一时段的某些东西;一方面接受新的事物,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的拥抱,另一方面又有意识地放弃对旧的体制的冲击,形成了并不决绝的一代反叛者形象。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和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这些作品就是这样。
而1990年代的“身体写作”则是集反叛、叛逆、心理对抗、搞怪、心理扭曲等融于一炉,随着社会潮流与文化思潮又一次大的变异,激进与保守的冲突与融合——两方面均受到政治的强力压制——以及社会上行为艺术的兴起——这也是一种先锋——行动与思想获得同一行进,制度的桎梏在作家头脑中消失了,与对自由的追求为对物质主义以及消费主义时代的观念所代替,推进某种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雄心为欲望所击碎,现代主义的进步获得延迟,等等,征象不一而足。恰恰是政治场的强力控制下,同时在经济场的有力配合下,文学场域的表演撕碎了知识分子的面罩,让大众寻求狂欢的心理获得极大的满足。这也是对深层次的现实的视而不见,同时是对政治的粗暴的容忍和放纵。
如果比较现代时期,或者说民国时代,情形有所不同。假如说在1930年代,政府文化机关的审查更为严厉,比如对鲁迅的围剿,但是对于现代主义这一资本发展的伴生物却相对纵容,并非没有原因:人们的享乐、狂欢、颓废、萎靡,尚没有纳入政治监管的范围,或者管理并不严厉,这决定了文学场中现代主义文学突出的对自由观念的传达。
现代主义的政治,一方面从社会运动、制度改变、革命和暴力获得表达,另一方面有关于色情、妇女解放和性以及文化思潮,也在现代主义当中获得合法的身份,以进一步刺激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心理震撼。还有美国的詹姆逊,也从总体性哲学视角和辩证思维方面来看,无论是“旧的意识形态”,还是对现代主义的“非政治性质”的解构,都说明了现代主义和政治的关联,现代主义超越于文学之外,和社会联系紧密,甚至社会就成为了“现代主义社会”,按照詹姆逊的社会划分。随着文学的轰动效应,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现代主义渗透进了社会、政治、文化和文学中的方方面面。
二、现代主义的启蒙
一般而言,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生命哲学与存在主义的非理性的表达,人的激情似乎与疯狂联系起来,尽管张扬生命,但是越过了所依傍的价值尺度,其超越表现为不能回归正常。在心理学意义上,弗洛伊德的学说也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占据显著位置,潜意识的发现,以及本我、自我、超我的多层次心理结构揭示了人类的本来面目,从而发现了前人无法把握的深层心理内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也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类似,随着1980年代以来大量西方哲学、历史、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经典著作译介进入中国,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实际上也就接受了这一非理性的一面,试图挖掘表象背后的真相,开掘意识的深层次,探测露出的冰山一角的原样,紧跟上了世界文学的发展潮流。
但是,现代主义也有理性的层面,尤其是在人性论、中产阶级文化等方面都有许多表现。特别是到了中国文学语境之中,在1980年代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价值颠覆,非理性与理性的冲突,现代性的价值确立,尤其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等等,都使得现代主义的社会环境和是审美因素一起呈现出了一种倾向于启蒙的观念,有知识输入产生的结果,是人道主义者极力看中的一种观念。其次是随着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思想解放运动以来产生的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人们开始在人类、民族命运之外亟需把控个人命运,也因此,就像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哲人所做的那样,“不论多么仰慕古典思想,启蒙哲人不再满足于这种听天由命的哲学思维,代之以身体力行和实用主义,完成了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位。”([美]彼得•盖伊著,王皖强译:《启蒙时代(下):自由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第80页。)人们不在胶着于固有思维,人心开始思变,其启蒙与获得启蒙正是确立人生新的价值的开始,社会思想层面的“第二次启蒙”才得以全面铺展开来。
作为此期文学的重要一极,现代主义承载了五四以来“为人生”文学的重负,在当时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不得正常伸张,人道主义文学精神部分丧失的情形下,现代主义所标扬的反叛、对抗、颠覆,以及回退到审美(也是一种政治姿态),恰恰将人生路径改写,对非理性的关注也打开了人们封闭的观念意识,对自由的追求也因此畅涌出来,给人带来希望。
三、现代主义的审美性
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最初兴起时期的反叛者形象,到20世纪初期这一形象转化为合法者,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与阐释者,其过程不可谓不曲折而富于戏剧性。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确立起来,通过对读者和受众的刺激、挑战或挑衅,让他们情绪平复,冷静思考后再接受,现代主义的审美在作者和读者大众的共同作用下发挥出了文学史上的奇迹:现代主义最初反对资本主义,到后来最为资本所看重,作者也越来越倚重资本;现代主义者最初反抗上帝,但是在宗教的越来越世俗化的发展之中,那些现代主义作者们也越来越接受了沉醉在保护下的快乐之中:他们忘掉了初衷,去除掉了膜拜自己,转而再去膜拜起了上帝。这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的审美变化离不了外在环境的影响,审美现代性是和政治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与宗教的现代化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是人类在迈进现代以后的必然走过的路径。
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主义存在与西方现代主义相似的情形,就是在社会和政治的现代性以直线型的历史观往前推进的时候表现出了决然相反的特征:社会和政治现代性信奉一种先进的理念,这种前进观是以后者代替前者,以新的取代旧的观念,而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审美原则则是容许有变化、反复、回复婉转、倒流、曲折的。
1980年代早期的中国现代主义表现出了激烈、昂扬的精神面貌,以反叛和青春冲动作为行动的标志,以否定和怀疑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以一种和现代文化时期的现代主义的回应或者叫做回响来伸张自己的文学理想,都传达出一种情绪化的激越以及心理上的对于新的刺激和变化的需求。其中对于异域文学的追慕与寻求一时成为一种潮流,学习西方和外国成为了许多作家的目标,也使得现代主义的审美发生位移,从西到东传播的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更是传达了多样的审美态度和理念。
在文学层面上,1980年代以来的现代主义表现也极为不俗:其创作冲动冲击了社会的多个层面和各个社会阶层。从八十年代初的文学接受现象来看,现代主义文学使得大众的审美接受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对资本主义文学的反转接受进一步使文学的自由度获得认可。而在创作者这一方面,1980年代的现代主义者极力要求着走在前列,不断冲击旧时代审美,出现了全新面貌的新时代的审美观,不断和持续地刷新人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它要压倒性的解决集权所压制的人的自由,并且全面颠覆了人们对既有观念,也即将社会主义文学与资本主义文学进行对立所强调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性,避免了将对立与矛盾进一步撕裂的做法,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则是不和谐和不愉悦,而不和谐和不愉快却取得正统地位,推倒了一本正经和政治正确,出现文学创作的新气象。
在思想层面上,恢复了现代时期的一些创作传统,是一种“回复”或者说“倒流”“回流”。1980年代以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潮流是应对现实环境的一种人性表达和对人的刻画,相比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末世论和颓废气息,出现的是昂扬的冲劲,自我的裂变被激情掩盖,无法到达一种表达的“深刻”;在艺术技巧上全面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象征、意识流、反讽、比拟等表现突出,类似于“新感觉派”,表达都市奇光异色的感觉,文化冲突下的城市病,在时代隔膜下的欣悦感,不加节制的狂欢,等等;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上都写到了都市漫游者,人物行为变态,人物与人物之间进行着心理揣摩,语言和叙事上是飘动飞逸的,人物的人格心理上是具有二重性的表达,又透露出了一丝异国风情,还有关于身体的展示,一些奇妙的喻指等等。
四、现代主义的震惊
在心理层面上,现代主义文学也达到了对读者而言的接受效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给与读者的震惊。马原的《虚构》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出现并不偶然:之前对汪曾祺的关注引发对“文化热”的书写潮,其后对沈从文的关注更将写作纳入到远离政治和超越政治的层面,是一种在中国文学内在层面上的突破;王蒙、宗璞等人的意识流创作一下子将欧美文学的技法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创作观念大不同于之前的近二十年的创作,对读者的思维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刘索拉、徐星等人也同样在心理层面教育了读者,在和小说中人物躁动不安的灵魂产生共鸣之后,读者进一步地要求着新的变化和刺激。还有文学批评层面的推波助澜等等,都说明了马原所处的新的、变化的环境,时代要求着新的改变,读者也要求着新的刺激。
在马原的《虚构》中,有着八十年代初的特别现象的传达:不安、惊恐、破坏、宣泄、炫耀、故弄玄虚、丑陋、性、病态、解构等等,这些关键词可以概括出这篇小说的创作主旨。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特别的气息表明:左倾依然存在而青春已在蠢蠢欲动,在寻找对过往的破坏与改变,一种新鲜气息扑面而来但也带有较为陈腐的成分,对国民党军官徽章的描述是利用意识形态的敌对达到一种让人恐惧和震惊的效果,对于进入麻风病人村并写和麻风病人做爱,则是利用自己康健的身体来进行抵挡一切的尝试,但是最终主人公也被感染了疾病,说明他的自信是毫无根由的丧失了,个人的身体健康并不为社会的康健带来保证,相反可能没来由的夭折。
所以,马原的《虚构》所带来的震惊首先是内容上带来的。马原所书写的死与爱对于大众来讲尚是新鲜的,尤其是在绝症的阴影下和丑陋的背景中,这一死与爱的书写更加加重了大众惊心动魄的阅读体验。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这种死与爱的书写缺失了很久:以往的写作中多写英雄人物的死,这些英雄人物往往胸怀崇高理想信念,面对敌对阶级敢于牺牲,为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英雄人物的“爱”是缺失的,因为这和他们的身份不符合,革命人不容许存在七情六欲,因而其震惊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而在思想解放运动初期的创作中,作家所书写的爱与死是受到压抑之下的受难主人公的经历,他们在政治强力的压制之下,生命是微末的,同时也难以获得个人尊严而表现出人性之光,一些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中的情形就是这样,虽然同样能给人震撼,但是在民族集体受难大背景下的所受伤害的集中宣泄。所以,马原所传达的死与爱是特别的,给读者的阅读感受是个体的和个别的。
其次,马原的《虚构》所带来的震惊是形式变革带来的。已经有众多的批评家指出过马原在小说中的“元叙事”特征,作家马原直接作为小说人物出现,从而颠覆和解构了故事叙事。马原小说的形式变革的原由最主要的还是要从中国新时期的环境改变来看:作家创作主体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作家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自由的,新时期文学的变革所必然会带来的形式上的突破,最主要的是语言和叙事方式的改变。再加上马原的个人天赋与才能与之遇合,马原的冲破束缚、极力创新就成为了现实,他所带给大众的和文学接受者的震惊也就毫不奇怪了。
现代主义的震惊因此带有了寓言的性质,它成为了神话,隐喻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虽然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而言是一种“回退”和“回流”。
那么,以上我从现代主义的政治、现代主义的启蒙、现代主义的审美和现代主义震惊等四个维度对1980年代以来的——重点是谈了80年代——中国文学中现代主义这个情况做了一个概要性的陈述。思考还不太成熟,如果有不当之处呢,还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提问讨论环节:
◎刘正义:管师,请问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是否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
●管兴平:应该说是形成了文学思潮。
◎刘正义:它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改革开放吗?
●管兴平:有青春的反叛情绪,也有外国文化思想的影响,还有社会的变革带来的人们的反思。其实在1960年代晚期,和1970年代早期就已出现了。
◎陈彦瑾:管老师,能否介绍一下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的滥觞、开端、高潮、衰落的时间线?今天看,它已经终结了吗?
●管兴平: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的开端,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像诗歌里面的白洋淀诗人群、贵州诗人群,像多多、根子黄翔、哑默等等,这些人的创作受到灰皮书和黄皮书的影响,恰好又处在青春的反叛期,特别是林彪事件之后,整个社会环境大的改变,引起人们的思考,是促成现代主义产生的一个契机。
那么,随后在朦胧诗里面,以及早期同时出现的王蒙、宗璞一些以意识流手法的创作,再就是接受了像汪曾祺等人的创作,引起的对过往的中国现代时期,也是民国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一些关注,都使得现代主义逐渐发展兴盛。那么,特别是马原的出现,以及随后受他影响的,或者是受国外的一些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大师影响的,像格非等人,他们的创作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一般认为现代主义的高峰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到90年代。一般认为,它处在一种衰弱的状态,难以为继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个人觉得,也是因为这个社会层面的大的变化。那么,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一系列国内国际的事变,使得人们的心理,这种创作的思维、思路,一下子发生了改变。
而且,现代主义和先锋派,整个笼统来讲的话,都把它们划入这个现代主义的创作。现代派、先锋派,以及狭义的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和活动,我都把它们看作是现代主义的创作,包括里面的一些作家。那么,狭义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在90年代初以来基本上就是衰落了,很多作家转而去开拓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的路向,比如余华、格非,他们都逐渐地转向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而且他们的创作,那些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因素的一些技巧、思维啊,可以说还是保留了下来。像格非,在他的创作里面,最近的一些小说,包括“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及《望春风》《隐身衣》,还有最近的《月落荒寺》,这些作品里面,它的一些神秘因素,讲故事的叙事技巧,都还有对以前他在先锋文学时期的一些东西的保存、保留,也延续了下来。
所以,就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现代主义不能说它完全衰落了。它可能是在某一个程度上,某一种层次上,它是遇到了阻力,它可能是一种潜流或者一种转向,以各种方式隐伏了下来,在很多的作家作品里面都可以看到。
我一直觉得中国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当代一段时期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因为受到世界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各种各样的作品都介绍到中国,一些作家甚至能够直接读原文来进行创作,就我了解,像残雪还在坚持学习英语,还有其他语言,因为通过英语,她直接接触外国作家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写作。那么,说到残雪,她的创作也非常保有持久的力道,她在现代主义的创作路上一直保持不变,所以,从她的身上也可以看出现代主义并没有完全衰落,还在继续延续。
◎陈彦瑾:今天,当我们谈论现代主义的时候,或者判断一种思潮、一种创作是否具有现代主义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识别呢?
●管兴平:同时也要注意把握与现代主义产生的环境,以及人的心理情绪的改变,通过这一方面来找到对应点,这也是一个观察点。陈老师这个问题,我想从现代时期的新感觉派这个角度来谈一谈。新感觉派,它是一种都市文学,它的创作里面的都市漫游者、城市文化,以及都市人的心理等,有多样的表现。还有,这种二重人格、精神分析,以及潜意识等等,都有各种现代主义的一些传达。但是,在今天我们的当代文学里面,特别是90年代以来和新世纪的文学里面,都市文学的创作,特别是城市文学创作,相比较于乡土文学的创作而言有一些落后。
那么,如果都市文学里面出现了类似于新感觉派的那种都市的声光化电、心理意识的捕捉,以及都市者、漫游者的那种独特的眼光,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到现代主义的因素,也就是说从这些可以辨识出这些作品中的现代主义的成分。当然我也说了,现代主义它的这个多面已经潜入、进入了很多作家创作的潜意识里面,比如像雪漠老师,他也有一些现代主义的因素,在他创作中产生一些影响。这也是他长期的阅读,包括阅读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而得到的一些收获。所以,我们看一种创作或者一种思潮是否具有现代主义的成分或者特征,首先要把握住现代主义它有些什么样的特性,通过这些来对应着看作家的作品。
我觉得现代主义最主要的是一种心理的改变,当然也涉及到精神因素。就像我刚才给大家讲现代主义的政治、启蒙、审美以及它的心理层面的震惊效果,从各个方面显露出来。这也是与社会的现代性的发展同步进行的。所以,在中国社会依然处在现代性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主义依然会存留下去。
◎刘正义:非常好,以后我知道如何去识别了。管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我比较喜欢残雪这个稀有的作家,很早就关注到她了。我个人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有两个“雪子辈”作家的作品中都具有特别强劲的原创力,一个是女作家残雪,另一个就是男作家雪漠。请问管师,您如何看待雪漠老师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有现代主义的因素吗?也请教陈老师。
●管兴平:正义这个问题我在上面已经讲过,我认为雪漠老师他的作品里有现代主义因素。在雪漠老师的作品里面,就像我们常常谈到现代主义的主题,那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他都在很多方面表达得很充分。他的作品里面的一些人物,比如琼波浪觉这样的人物,在他寻道求证的过程中,那种个人灵魂的孤独,性情的那种孤绝,这些都和现代主义有着很紧密的联系。雪漠老师笔下的人物,很多都有心灵的冲突,以及一些灵魂的痛苦,都受到西方的,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因素的影响。
当然,我记得在他的《一个人的西部》这本传记体散文著作里,他也说到早年接受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很多作家这种悲悯的观念。所以,很大程度上,雪漠老师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而且也有人道主义的因素。虽然雪漠老师修道、证道这方面和中国很多作家表现出极大的不同,他对佛教、道教,以及中国儒家经典的一些解说,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但是他的文学作品从根本来讲是一种理想主义,是融合了浪漫主义的表达与现实主义创作为主的一种创作。所以,在雪漠老师的创作里面,他的现代主义的因素是可见也不可见的。为什么说可见呢?可见就是可以辨识出来的一些因素。不可见的就是他在受一些现代主义的作家,他们的一些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创作的深层次里面。
◎刘正义:是的,雪师最喜欢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管兴平:我没有读完雪漠老师的所有作品。但是,我觉得雪漠老师的创作非常丰富,那么对他作品里面的现代主义因素的辨析,也是很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
◎刘正义:这是我以后要去研究的一个问题,今天得到了很好的教授!
◎陈彦瑾:谢谢管老师对雪漠老师作品的讲解。分享一点我的心得:我觉得,雪漠老师作品中最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是:《白虎关》的心理描写,《西夏咒》的先锋叙事,《野狐岭》的幽魂叙事。而相较于现代主义,雪漠老师作品的神秘主义色彩更突出。如果说现代主义思潮基于二元对立的话,神秘主义更强调天人合一,万物有灵,强调自我的消解,作家主体性的消解。
●管兴平:受教了,谢谢陈老师!
◎刘正义:谢谢管老师的精彩讲解,谢谢陈老师的精彩提问,以及分享的心得,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