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文化部落 >> 正文

18位作家说鲁奖

2014-09-17 05:06 来源:www.xuemo.cn 作者:小众 浏览:49408593
内容提要:很多文学上的常识成为崭新的问题。居然有相当多的人,在庄严地论证某个常识的真伪。

 

18位作家说鲁奖

小众

1.我没必要对它大唱赞歌

东君,小说家,诗人,居浙江

毋庸讳言,我的小说本次也被纳入鲁奖参选作品,结果自然如我所料。如果我依此诟病鲁奖,似乎显得不够厚道,但我也没必要对它大唱赞歌。事实上,我也看到本次获奖作家中有一部分确实是颇具实力的。有些作家获奖可以给鲁奖添色,但有些作家或诗人获奖无疑让鲁奖蒙羞,也让中国文学蒙羞。二者之间可以互相抵消?诚然不能。这就引发一些人对鲁奖评奖标准提出疑问,比如鲁迅文学奖以鲁迅命名,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鲁迅精神?鲁奖作品果真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作品?文字游戏是否真的被暗换成权力游戏?好在这些问题与我无关,无须我来忧心忡忡地谈论。我写了这么多年的小说,但仍然觉得鲁奖离我很遥远,原因在于,我从写作之初似乎就离这个中国至高的文学奖很遥远。坦率地说,我的写作与鲁奖的旨趣尚有距离,但有时候,我的写作旨趣可能更靠近那个原名叫周树人的浙江老乡。

2.每一个庄严的写作者都应受到尊重

尔雅,小说家,教授,居甘肃

非常惭愧,本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的大部分作品没有读过。也只是在近期选择性地读了其中几篇。在之前的很多年,我一直订阅、购买并追踪数十种中国的文学杂志,作为一个有文学野心的小说家,阅读同仁们的作品理所当然。但是现在就成为这个样子了。这让我羞耻。羞耻成为文学的常态。对很多人而言,连羞耻都不会。这也是文学的常态。我所知道的很多知识分子不再阅读,我的大部分文学专业的学生也不阅读。在日常生活里的大多数人,也不阅读。阅读已然成为这个时代里的奢侈品。

甚至有时候会感觉到陌生。在一次本省盛大的文学论坛上,我惊讶地发现,很多文学上的常识成为崭新的问题。居然有相当多的人,在庄严地论证某个常识的真伪。他们的论据几乎来自百度软件的搜索结果。他们充满了启蒙的热情,但是很遗憾,百度其实也是靠不住的。

在一个过度喧哗的时代,人们陷入虚伪又虚无的狂欢,文学成为陌生的、远离日常生活的事物。这是多么可怕的景象。所以,讨论文学中的问题远不如讨论问题中的文学来得严肃。一个没有文学的时代是可怕的,即使我们面对的是三流的文本,也比彻底地遗忘和淡漠要好得多。

我从来不介意任何一位作家得到鲁奖这样的荣誉。我为他们鼓与呼。文学永远是关涉精神、梦想和自由的美好事物。我希望一个美好的时代不会缺少纸墨的香气,正如人们追寻心灵的飞翔。每一个庄严写作的人都应该受到尊重。他们创造美好,救赎自我,是尘世间无量的功德。

3.精神内宇宙的深度开掘

王春林,评论家,教授,本届鲁奖评委,居山西

恰逢酷暑盛夏时节,经过评委们相对长时间认真的阅读讨论,四年一届的鲁迅文学奖终于在2014811日尘埃落定。其中,《隐身衣》、《美丽的日子》、《白杨木的春天》、《从中午开始的黄昏》、《漫水》五部中篇小说从众多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殊荣。虽然很难说这一届的中篇小说评奖已臻完美之境,仍然留有不少遗憾之处,但由于采用了实名制投票方式,由于公证方式的引入,这届评奖较之于既往各届要更具公正度和透明性,却是无可置疑的事情。最起码,从评奖结果看,我个人以为,这一届要较之于四年前的那一届显然要更具权威性与说服力,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四年来中篇小说的总体创作状况。

一方面,的确很难说中篇小说在四年的周期中已经有什么根本性的思想艺术变化发生,但在另一方面,四年也算得上是一个不短的时段,以四年的鲁奖周期为一个横切面加以细致的观察,应该说也还是能够对这几年间中篇小说写作的演变端倪有所发现。而这,也正是我应约撰写此一短文的基本理据所在。一篇短文,当然难以全面概括总结四年间中篇小说写作的诸多特征,但倘要指出个人感受最突出的一点,我觉得是作家们在写作中越来越重视对于人物精神内宇宙的深度开掘了。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作为现代文学文体之一种,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相比较,最根本的区别之一,恐怕就在于主体性的日益凸显强化。而主体性日益强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于人物精神内宇宙的深度开掘。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隐身衣》、《从中午开始的黄昏》与《白杨木的春天》这三部作品之中。

《隐身衣》结构精巧繁复,两条结构线索不断交叉穿插。叙述者“我”是一个古典音乐的发烧友,其职业是给高端客户组装音响设备。因为这一民间手艺人的职业,既牵引出了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学教授,也牵引出了另一位主要人物丁采臣。另一条结构线索,则是“我”艰难卑微的生存处境。妻子玉芬心生嫌意另攀高枝,发小蒋颂平因为利益纠葛最终绝交,姐姐崔梨花、姐夫常保国恩断义绝。结构的精巧繁复之外,格非对于悬疑艺术手段的一贯运用也值得特别注意。对此,批评家张艳梅曾经给出过到位的理解分析:“这是格非喜欢的方式,那个被幽闭被残害的女子,反而看出了所有人都是被生活、被社会所绑架。隐形的死亡和暴力,别墅的阴郁和空洞,病态的人物和心理,给整篇小说带来了神秘而冷峻的复调色彩。”我们所谓精神内宇宙的深度开掘,实际上正落实于作家所运用的这种悬疑艺术手段上。

胡学文对于人物精神内宇宙的开掘,集中体现在《从中午开始的黄昏》中的主人公乔丁身上。日常生活中,出现在家人面前的乔丁,是一位经营生意的老板。既是合格的丈夫和父亲,又是称职的女婿。而且,乔丁还会在固定的日子里出现在孤儿院,是一位真诚奉献爱心的志愿者。但任谁都想不到,一旦溢出了日常生活之外,乔丁居然会变身为一位四处偷窃的贼,尽管说他和“凤凰女孩”的偷窃对象,都是那些不义之财的占有者。那么,乔丁到底是谁?作家实际上是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为读者演绎了一出活生生的精神“变形记”。其实,又何止是乔丁呢?“凤凰女孩”,岳母,也都处于类似的精神分裂状态之中。进一步追问下去,又有哪一位现代人能够避免类似于乔丁这样的一种精神遭际呢?!

吕新那部沉郁顿挫的《白杨木的春天》同样以对于人物精神内宇宙的开掘为显著思想艺术特色。这一点,最突出不过地表现在小说的主人公,那位被下放的右派知识分子曾怀林身上。一个生活条件曾经非常优越的知识分子,离开熟悉的大城市,携家带口被发配到偏远的小城,而且居住在城北周边没有任何遮拦的两间六成新的房子里。这样的一种生活变迁本身,就使得曾怀林那颗敏感的心灵倍觉痛苦。如此一种生活打击,再加上他曾经领受过三次之多的被迫脱光衣物一丝不挂地接受别人的搜查,更是使他出离地愤怒,倍感精神上无法忍受的巨大凌辱和痛苦。从根本上说,吕新《白杨木的春天》之所以格外值得珍视,就因为它具有着一种深厚的思想力量,就因为它对于历史进行着极富启示性的理性沉思与表现。而这一切,均与吕新对于曾怀林精神世界的深度剖析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

尽管最终未能获奖,但70后作家弋舟的《等深》,却无论如何都应该被看作是四年来最不容忽略的优秀中篇小说之一。小说的成功,同样与作家对于人物精神内宇宙所进行的那样一种“等深”是的艺术开掘密切相关。作家借助于一个优秀学生出走失踪的故事,撕开了一道裂口,从而巧妙地切入到了时代精神的深处。借助于中学生周翔及其父亲周又坚这父子两代人的失踪故事,弋舟意欲凸显出的,其实是1980年代与当下时代之间巨大的时代差异。一个精神高扬的理想主义时代的崩溃,一个物质化时代的取而代之,真切标示出的,乃是一个民族整体上的精神沉沦。必须注意到,关于周又坚,茉莉曾经对“我”说:“整个时代变了,根本没有了他发言的余地。以前他对着世界咆哮,还算是一种宣泄式的自我救治,但是,当这条通道被封死后,他就只能安静地与世界对峙着,彻底成为了一个异己分子,一个格格不入、被世界遗弃的病人。”从表层上看,周又坚是“被世界遗弃的病人”,但实质上,真正病入膏肓的,恐怕却是我们这个精神沉沦的时代。对于这一点的充分揭示,正是我们必须肯定《等深》的根本理由所在。

评奖期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周案的最终爆发,郭美美的被拘,昆山爆炸,鲁甸地震,飞机大巴失事。一种绕不过去的突出感觉,就是,这个世界不知道为什么已经如此狂乱失序。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们时时会感到文学创作的苍白无力。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真实复杂的历史与现实,我们的作家到底应该怎样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应对表现,恐怕是所有作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唯一能够寄希望的,是等到四年之后的下一届鲁奖评奖时,世界可以变得更好一些,鲁奖也能够更加公正合理些。

4.鲁奖越来越平庸无趣

陈鹏,小说家,《大家》主编,居云南

说实话,鲁奖作品没好好看过,总体感觉小说尚可,好也好不到哪去,差也差不到哪里。诗歌,咱云南诗人海男名至实归,周啸天又是丑闻,还用得着费劲去说?!鲁奖越来越平庸无趣了,一来因其公正性被诟病反成了获奖者之耻,乃至不愿谈它,二来其文学价值取向太中庸,是集体审美妥协之结果,因此不可能都一等一的出类拔萃。没办法,此类国家奖确乏更深刻更明晰的评奖取向,因此注定庸常。作家完全不必要与此为目标,只需在看过获奖作品后很自信地来一句:没我写的好呢!足矣。

5.鲁奖就是一个事件

阿舍,小说家,媒体人,居宁夏

鲁奖就是一个事件,一定是泥沙俱下的。这世上,哪有什么事什么人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都干干净净的。获奖作品我读得不多,人也多不认识,但相信里面有好作品,会就着这个热劲读一读。最近比较关心叶弥,她的状态是我喜欢的,过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字,不凑世面上的热闹。但才开始读她的作品,

6.我希望我的批评是从作品出发的

黄土路,小说家,诗人,《南方文学》主编,居广西

我不是胆小,我希望我的批评是从作品出发的。 我对评奖本身不感兴趣,头几届鲁奖,还能读到好作品。后面有一届我觉得只有一两个小说让我觉得好。所以本届,看到小说名单蛮高兴的,格非,吕新,则臣,张楚,叶弥,这些人都写出过好作品,应该获吧?但看到一些项目的投票,又无语了。评奖前我已打击了好多对这个奖有妄想的朋友,评出来反而不想说了。我倒想逐一读这些作品,然后自己做个判断。

7.鲁奖的重要性实际上已被消解了

杨永康,散文家,居甘肃

鲁奖结果方一公布,即引来各方的议论与关注,有过度反应,也有正常反应,毕竟这个奖代表国家水平嘛。仔细分辨,大家大都不约而同把焦点集中于某某应该得这个奖,某某不应该得这个奖上。也有为得零票者鸣不平的,甚至还有零票者直接出来愤愤不平的,比如梁衡先生,梁先生说他没有得奖就等于鲁迅拒绝了张闻天,他的参评作品是写张闻天的,梁先生怎么分不清张闻天是张闻天,梁衡是梁衡呢,实际上梁先生应该为自己被淘汰而庆幸,如果梁先生获奖了,那年轻人肯定没有机会了,总觉得梁先生这样的应该更有奖掖扶植后辈才俊的心胸才对。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看不到获奖意义的有限性,谁得奖谁就是里程碑,得中篇小说奖的是中篇小说的里程碑,得短篇小说奖的是短篇小说的里程碑,其他以此类推。其实无论谁获奖其意义都不可能是漫无边际的,这样鲁奖本身应有的影响力便被消解了。比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总应该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作家的创作潮流与走向提供一个很好的风向标作用吧?遗憾的是目前还看不出这一点来。谁得奖,谁不得奖确实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我们不能由此否定这个奖。就本届散文杂文奖来说,很难说逊色于上一届,因为作者组成不一样。如果细分一下的话,贺捷生、侯建飞的散文应该算主旋律一类,刘亮程、周晓枫的散文应该算纯散文一类,穆涛应该算杂文一类,但细看他们都具备一定的“非典型”性,就是说他们与我们平常厌倦了的那种主旋律散文、那种纯散文、那种杂文有区别、切割之处,这就值得肯定啊。若论散文贡献贺捷生、侯建飞肯定要逊色于刘亮程、周晓枫的,但并不影响前者与后者同获这个奖。还有未能进入终评的张锐锋、祝勇、宁肯、梁鸿等等,读者对他们的期待是很高的,但毕竟刘亮程、周晓枫本届得奖了,我想这既是对刘、周二人散文精神的褒奖,也是对所有对散文有贡献的散文作家们的重要褒奖。

8.“掘根运动”

杨献平,散文家,居四川

新一届鲁奖散文随笔类的获奖作品,个人总体上是满意的。刘亮程以散文闻名,他的散文书写当是自成一家,且有质地和人文情怀。周晓枫的散文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这时代当中少有的精品,尤其是其对书面语的拓展,运用譬喻之新鲜和独到,等等,同代女散文家当中,显然无出其右;以刘亮程和周晓枫二人的散文实力和成绩,鲁奖早该得到了。贺捷生年过八旬,语言和感觉非常新鲜和灵性,很是难得。获奖也是情理之中。其他的入选和获奖作品,由于读的不多,自然没有发言权。

关于梁鸿的作品,我觉得她的可贵处在于发现了新的乡村形态——人在时代当中的被迫变异,为了基本的生存而自我“强制”甚至“阉割”;也就是说,我们的乡野文化正在面对不可挽回的“崩溃”,精神和信仰的错乱,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正在经受新一轮的“剧变”之时,梁鸿的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深切的基于“此时我在”的乡村生存和精神证词。这是非常难得的。恰好,我近年来也在关注乡村,几次回到曾经鸡犬相闻、烟火蒸腾的乡村忽然成为了一座座的废墟,不仅是形式上,而且包括精神上、文化上。也就是说,当下的乡村,正在面临一次大规模的灭绝与新生运动。

我将这一种史无前例的乡村剧变称之为“掘根运动”。

当然,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倘若获得本届鲁奖,我想意义可能更大一些,即,在相当一部分媒体有意无意“隔绝”乡村题材甚至乡土话题的“单极”文化和文学操作中,梁鸿书写的乡村当下真实现状的书籍名列本届鲁奖,小方面说,是对我等出身乡村,至今身心和灵魂还在泥土和炊烟之中的写作者,肯定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肯定;往大里说,文化和文学不应当是一面多面的,而应当是丰富和无限的,允许有人到外太空旅游,也允许有人在偏僻山野刀耕火种。文化始终是丰富的好,自由的好,多种趣味和形式,审美和思想汇合起来,才显得雍容大度,华彩各异;进而相互影响和融合……哪怕各安其命,也是一件叫人欣慰的事情。

9.中国的文学评奖

傅书华,评论家,《名作欣赏》主编,居山西

不同的文学大奖,标示了在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中,有着大影响的可以作为标志性的价值高地,标高不同样态不一的价值高地,彰显、丰富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的价值景观。套用福柯的话,我们可以说,重要的不是获奖的作品在讲什么,而是这些作品为什么获奖。

鲁奖,虽冠以鲁迅之名,实为国家文学奖,即国家声音与文学声音相一致的大奖。既如此,我们在评论这个奖的时候,就要用这个标准来讨论,至于民间、广场、个人、不同代际等等之声音与文学声音的一致,那是其它文学奖项的事情,不可用尺寸来量米,也不可用公斤去量衣服。

国家声音与文学声音相一致的形态,是动态的发展着的,是兼容的开放的,我们如果把自1979年以来所获国家文学奖的作品,在今天重新打量一番,可以看到其时的局限与时代的变迁。

也正因此,仍可看到此届鲁奖有许多不足,即以散文与报告文学类为例。1990年代以来,通过“史”“‘去’‘观念’之‘蔽’”的史学成就开始高于文学成就,表现在散文与报告文学中,就是出现了一批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历史真相匡正我们观念并使我们得以深入认识今天的纪实性作品。还有,在当今天原有价值体系崩溃新的价值体系尚无力整体构建之际,相应地,是专著不如论文,论文不如随笔。思想性随笔成为今天中国精神领域的带头兵。但所有这些纪实性作品与思想性随笔,在此届鲁奖中,却没有任何体现。

期待着下一届鲁奖、茅奖有所进步,更希望中国有着更为多样的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文学奖项的出现。

10.急迫迫的太监心态

成向阳,散文家,媒体人,居山西

周啸天以所谓的古体诗获鲁奖,既是对鲁奖的亵渎,更是对中国古体诗莫大的侮辱。周啸天之所谓“馒头体”,不坏在的跟风新闻,不坏在迎合与歌颂,甚至都不坏在馒头,而坏在诗味全无。中国古诗名作,风闻歌颂者多,讲菜蔬酒肉馒头者也不少,杜甫,居易,苏东坡用口语写此类诗不在少数。而古诗之口语传统,在周啸关处堕为分行押韵之口活儿。而鲁奖对此口活儿古体诗人之授奖,证明一个被诗性无能者掌控的国级大奖,对诗意的视而不见,以及急迫迫的太监心态。

11.黑暗料理爱好者

阿齐,未知

看看日本的芥川奖,英国的布克奖,美国的普利策奖,法国的龚古尔奖,虽不能说届届都好,但总体来讲,它们是比较公正、严肃、高水准、不拘一格、眼光长远的,再看看中国的鲁迅文学奖(当然,不止是它),经常视厨房美味不见,倒偏要去厨房隔壁的厕所捞屎吃,评委们真是一帮顶级黑暗料理爱好者啊。

12.那个奖没什么好说的

阿贝尔,散文家,居四川

那个奖没什么好说的。我一直爱打趣说,有的东西提个名也会污了我的嘴。关于某种体制下的政府奖,我在八年前就懂了。我曾经在写阿赫玛托娃的《母性的暗流》一文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耐曼翻开报纸,委婉地问阿赫玛托娃为什么把列宁奖授予那种人那种作品。阿赫玛托娃说:"是根据总体情况来考虑的。”她的口吻像在念审判词。耐曼说:“岂有此理!”阿赫玛托娃打断耐曼说:“他们的奖金,他们当然要授予自己的人。”阿赫玛托娃或许忘了,是纳税人的钱。对于那号奖,你还有什么要说?

13.时间才是最好的奖

王祥夫,小说家,书画家,居山西

一般来说,能够获得鲁奖的作品没有太差的,但是有更多的优秀作品没有获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优秀,真正优秀的作品像载满宝贝的沉船,会随着时间推移被人们发现,时间才是最好的奖。

14.艺术家成为算计家

汪惠仁,《散文》主编,居天津

鲁奖的报告文学和诗歌已有较大争议。散文和小说呢?我觉得各种文艺类中国政府奖和协会奖隐含的危机在于,我们总试图向某种权力证明自身的繁荣没有辜负权力的养育之恩。危机还在于,基层的宣传部门对获奖者物质上的追加奖励过于丰厚,所以艺术家成为算计家。

15.满城争说鲁奖

陆梅,作家,《文学报》编辑,居上海

叶弥是我喜欢的小说家,尤爱其短篇。在满城争说鲁奖的当下(实则也就小小文学圈,圈外人管它鲁迅奖还是鲁班奖!),权且凑个热闹转发,毕竟用的是我们文学报记者的访谈。一并表达对好作家的祝福。虽说享用了鸡蛋,也未必非得告白那只生产鸡蛋的鸡。

16.人性贵重

沙爽,女作家,居辽宁

看到几位落选的朋友不置一词,我觉得很好;看到阿来为自己获零票而准备公开抗议,我也觉得好。不语是风度,直言是风范,都让人感到人性贵重。

17.免同污

吴炯,诗人,媒体人,居山西

之前我写过将进茶四则。现在因为某诗歌与我同名。特将我以前的篇名弃掉。免同污耳。

18.有点想不通

玄武,作家,出版人,自媒体人,居山西

微信上都在说鲁奖。我在想,报了又没得的人该何等懊恼。咳咳。人一旦有求,立为所累。还是宽慰一下微信里报了没得的朋友罢。有不少朋友,我觉他们不得这奖,也丝毫不影响其文学成就。

也要祝贺一下得了该奖的朋友。吕新能得,在我意料外,以致我对这届鲁奖多了几分好感。但我觉吕新不应该报的。他何必呢。我有点想不通。

小众订户反馈精选

1.顶风臭不了三百米

德全德购,自媒体人,居山东

过去有个习惯,遇到极品的时候,就去论坛看看流啸天的古诗,此人甚为和善,每每即席唱诵:新诗难写改古诗/诗律平仄叫人痴/裆中挣出屎一条/口中才出半句诗……

这让我很是灵感泉涌,比如我就写下了淘宝体古诗:秒杀三千丈,白发变青丝……当然,我不知道这诗可以申请鲁迅奖,唉,顿时感觉浑身都不好了。

后来就忙,不知文坛何年何月,只是感觉一帮体制内的帮派分子,吹着空调,喝着淡茶,写着挣不出自己饭菜的“文字”,还经常鼓捣这个奖那个奖,怕愧对了自己的那份高薪还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竖牌坊?

从来不认为当下的体制文字属于文学,没有健全的人格,连灵魂都是体制养着的一帮人,还聚集成了一个圈子,鬼哭狼嚎、手淫尖叫,亢奋的很有逼格,实则就是一群“寄生虫”,老百姓从来没有想纳税养着你们——想高潮,自己赚饭吃去!这群圈子帮派,当然是不肯承认这个事实,他们对当下的社会怪状麻木不仁,他们已经忘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甚至他们从来不知道自由是多么的可贵,因为他们被圈养太久,写不出半个字的当下生活,真实的,血淋淋的,窒息的怪状啊,他们不懂。

他们还不知道民间的声音,他们全部患上了体制弱视症,每天翻着寥寥无几订阅数的所谓文学大刊,口吐白沫的鼓捣啊鼓捣啊鼓捣啊,就鼓捣出来一个周啸天,各路大神鬼怪,比如那个所谓写《春之声》的中国意识流“鼻祖”,也跟着瞎起哄……比如一帮被窝里留着口水想得奖又得不了的酸腐文人,就跟着瞎起哄……

鼓捣吧,顶风臭不了三百米,其实我想说的是:鲁迅文学奖就是一个笑话,它不关乎任何平民百姓,一旦强撸,灰飞烟灭,历史会作出公正的判决,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

错杀柳忠秧。

桐令人,出版人

神句将进茶

郭治军,著名企业家

当我读完周先生的“将进茶”时,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尤其先生那一句“不如吃茶去”,瞬间让我这个爱书者惊为“神句”,先生及他的诗让我迫不及待.心情澎湃.呼吸急促.不能自己的搜索继续……来了,搜到了,紧张.刺激.好奇各种感觉终于在看到这一句“不争馒头挣口气”时满足了.大满足了。平静了,有点愤怒了,开始乱思胡想了,手边的先生(木心)诗集放下了,抽支烟,呆呆的想着,“这是鲁奖的获奖作品吗?确吗?”,“鲁迅”“文学”“奖”,拆开.细思,揉合.再深想。不解.疑惑.甚至小愤怒……

“鲁迅”是先生,名,要“冠”,以示作品高度;“文学”是“主题”,“文化”要传承,以启迪灵魂深度;“奖”是鼓励,“名.金”是对创作者的尊重。学识疏浅的我只能认知“鲁迅文学奖”所设的涵义程度。

“一奖多人”制的设立,总是让人心疑“奖”的含金量,作品的含金量。好的作品不一定得奖也属正常,作家.作品也是在不断进步.提升中。可面向读者所展示的获奖文字.文章是要展示其高度的。周先生的诗,如不获奖,读起,兴许还会对先生的创新和坚持写诗产生尊重。可既然先生诗获奖,读者心觉其代表一定高度水平,以此心态看后,不免落差巨大。写诗,作品,报名,评选,公布,阅读,落差,质疑。流程谁之过?

随写一通,平静了,床边的先生(木心)文集拿起了。看到这一句(“鉴赏力”和“创作力”一样,也会衰退的)恰表一个爱好读书的人儿此时对此届鲁奖的态度。

自古文无第一

皮克,自由撰稿人

鲁奖出炉,很多人问我感受。自古文无第一,各人的文学理解又不同,任何大奖,都不可能特别精确。我只说自己的原则,我喜欢的不是好,而是特别,有自由而独特的地方。中规中矩,毫无特点的好,我辛苦点,能写好多。能击中我,打动我的,是那些属于作者自己的,我很难达到,只能模仿,无法超越的地方。世上没有全能的作家,有的是身怀独门绝技的高人。如果没有这个独门绝技,打动我很难。作文如此,做人也如此。地位金钱,拥有物质,那些条件,不会让我膜拜,因为条件合适的话,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那个份,今生不行来世也有可能。有一些特别的人,则让我肃然起敬,他们或是洒脱,或是仁慈,或是重情,不单单是做好人,而是高蹈于世俗之上。这些脱俗的人,几辈子也学不来。自己达不到,自然就敬服。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