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什么是觉悟?不满足现状,有一颗向往之心,进而实现终极超越,就是觉悟。实践那觉悟,就是在朝圣。
雪漠:为自己留一个向往的时间
●雪漠:明白我刚才所说的道理,就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行动。
对琼波浪觉来说,朝圣之旅就是他的行动。
什么是“圣”?“圣”就是比我们伟大、崇高、神圣的东西。“朝圣”,就是一步一步地朝它走去。如果你把雷锋当作“圣”,那么对你来说,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在朝圣。
琼波浪觉的“圣”是什么?是释迦牟尼活着时待过的一些圣地,比如他讲过经、传过法、生活过的地方,等等。琼波浪觉去朝拜那些地方时,也在向往着释迦牟尼的那种精神。这就是朝圣。
也有人问我:琼波浪觉不是要寻找奶格玛吗?他为啥还要朝圣?注意!每个人想要拥有真正的信仰,就必须有一个目的地。但在佛教当中,关于目的地的说法可以有很多。有的称之为佛,有的称之为菩萨,有的称之为阿罗汉,有的称之为极乐世界,有的称之为净土,密乘中称之为空行圣地,等等。同样道理,奶格玛和释迦牟尼既是两个不同的信仰对象,也代表了同一种伟大的存在,同一个伟大的目的地。
前段时间,我在广州图书馆“羊城学堂”开讲座。讲座的后半部分,有个老太太对我说:我现在对你很感兴趣,因为我发现你有共产党人的觉悟。我说,什么人都好,只要觉悟就好。我的意思是,只要有觉悟,就不要管那些别的标签。
什么是觉悟?不满足现状,有一颗向往之心,进而实现终极超越,就是觉悟。实践那觉悟,就是在朝圣。
大概在1993年到1997年之间,我每年都会带着妻子、儿子去朝圣。
有一次,我们去了五台山。那时的宾馆很便宜,一个房间大概十五块一天,还可以买点菜,自己做饭吃。我们就每天晚上在宾馆里休息,早上五点起床,随便吃点东西,然后跟上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尼姑,走向我们认为的一个个圣地。我们在大五台小五台的每一个寺院里上香、发愿、点灯。当时我随身带着一包蜡,每到一个寺院,就把蜡点上,供到佛前。据说供灯能得到智慧,我就每天都上香、发愿、供灯,希望文殊菩萨赐给我智慧。那时我发的所有愿,后来都实现了。
五台山的很多寺院,供的都是文殊菩萨,至多有一个大雄宝殿,供的是释迦牟尼。那里没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但我们仍然一天天地走着,一走就是一整天,足足走了好几个月。在漫长而孤独的路上,陪伴我们的,只有脚步声。
记得最远的一次,我们沿着荒山野岭,徒步走了大概五六十公里。回到宾馆时,已经很晚了。那样的行为,在一般人眼中,会显得单调、无聊、没什么意义,但我们正是在那种看似机械的循环中,一天天向往着某种伟大的存在。
后来,我们一家人还去过很多地方。但我们朝拜的,不是那些建筑、佛像或是地理风貌,而是一种智慧慈悲的博大精神。
有一次,我们到峨眉山朝圣,刚走到山脚,全家人就累得要命。那时的成都特别闷热,我们就放弃了上山,一直在山脚休息,远望静思。直到今天,我都没有上过峨眉山。
但是,走向你认为的圣地,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因为,它象征了你朝自己认为的目标接近的过程。人的一生中,必须有一个这样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你就没有信仰。而且,它必须是没有功利的,朝圣本身就是目的。你不能算计着今天能得到多少钱,明天能得到多少好处,等等。一旦你心中出现这样的算计,就不叫信仰了。
所以,真正的朝圣,不仅仅是向着某个圣地走去,也是在向往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就是说,你要洗心净思,把心里的污垢、功利,以及一些奇奇怪怪、莫名其妙的垃圾清洗掉。要知道,我们心中总有太多的杂念、需要、贪婪、欲望,留给心灵的享受总是太少,所以,我们才会那么的浮躁。我们要放下诸多的算计和计较,让自己的思维、思想变得干净、纯粹,为自己留一个向往的时间,留一个安静地倾听脚步声的时间——这就是朝圣的真正目的——这时,你就会产生一种新的东西。有了这个东西,你就有信仰;没有这个东西,你就没有信仰。
我告诉大家,在很多国家里,信仰者的比例都非常高。他们或信仰基督教,或信仰伊斯兰教,或信仰佛教等等,信仰的名相虽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所敬畏。只有在中国,信仰的群体非常小。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西方,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别人是看不起的。因为,人要是没有信仰,就会变成名副其实的“癌细胞”,除了破坏地球、浪费空间、消耗资源之外,很少能为人类贡献什么东西。
不过,今天来这里听讲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外地来的朋友——就很好,你们的心中,肯定也有一种朝圣的东西。至少,你们认可“市民讲堂”提倡的一些精神。所以你们才会到这里来。
——摘自《光明大手印:当代妙用》 雪漠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