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小说世界 >> 正文

当代小说,亟待摆脱“被翻译焦虑”

2014-07-17 12:04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邵岭 浏览:50278089
内容提要:译者须以尊重他者的文化为前提,尊重作品本身,千方百计使自己的翻译靠近原本。遗憾的是,这样的作品在我们的当代文学中很少。

 

当代小说,亟待摆脱“被翻译焦虑”

   最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收到朋友从法国发来的邮件,告诉他一位中国著名研究西学的教授,在法国出版了其作品的译本。译本印刷很漂亮,但是那个出版社却从来没听说过,朋友到网上一查,发现尽管到处都是出版社总经理的联系方式,但这个出版社根本就不存在,书的印数也很少,读者根本看不到。

  罗岗说:“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当代中国文化界普遍被一种‘被翻译焦虑’裹挟。”。这一观点得到了包括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在内的多位学者的认同。在他们看来,正是由于这种焦虑的存在,直接催生了一批专门面向中国的莫须有的出版社,同时也使得葛浩文关于“翻译可以只考虑海外受众而不必重视原文”的论调成为翻译界的主流。

  看重翻译背后,是缺乏文化自信

  从表面上看,“被翻译焦虑”源自将自己的作品介绍到西方去的强烈意愿。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表示,现在正在写作、开始写作的中国作家,是现代以来作家中很特殊的一代。这一代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坐在家里,面对电脑,他心中预想的那个读者,既包括中国读者,又包括外国读者。“像鲁迅、沈从文他们不会考虑这个。当然从理念上说文学是面向全人类的,但是就具体的创作状态来说,恐怕鲁迅他们很少会想到我这个小说的读者除了中国人还有美国人、欧洲人、柬埔寨人或者埃及人,他不会想这些问题。但是现在,很多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想到,我这个作品还要卖到纽约、伦敦去,这其实是中国文学现当代以来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在罗岗看来,文化界的“被翻译焦虑”,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自己所依托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缺乏自信,不认为自己可以依靠这样的传统和世界对话。实际上,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在写作时都会很看重翻译,这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来自西方的标准代表了文学的标准。带着这样的认识,写作时就会不自觉地想:我要不要够上这个标准?罗岗向记者举了个例子,现在很多作家为了更好地让西方读者接受,会特别看重在作品中刻画人性,而且是抽象的人性。“但人性是不能脱离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甚至某种情况下东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的定义是不同的。比如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父母亲为孩子牺牲一切,这是西方人不能理解的。如果把西方的标准理解为最高效果,就会觉得这样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译者被急于得到翻译的中国文坛“宠”坏

  不久前,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来上海,在与中国学者座谈时,针对中国作家不会英语、中国作家的作品很难翻译等提出批评。在不少学者看来,这位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摆出如此高高在上的姿态,很大程度上正是被急于得到翻译的中国文坛“宠”坏了。

  “葛浩文一个法宝就是他可以改写作家的作品,只要适合美国人,只要适合读者阅读,关于原著怎么样,甚至可以不重视,这种论调已经变成翻译界的主流。”陈思和这样表示。罗岗也表达了同样的不满:“虽然《狼图腾》这个小说我并不喜欢,但是英文版的《狼图腾》跟中文版的《狼图腾》完全是两本书。凭什么葛浩文可以因为‘成语太多’、‘难以翻译’这样的理由对中国文学作品横加指责,而我们竟然都欣然接受?我想全世界也没有翻译家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原著进行挑剔。”

  更重要的是,“被翻译焦虑”裹挟之下的当代文学创作,没有产生很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很多作家在写作时内心缺乏宁静,会下意识地想象自己的作品经过翻译之后会是什么效果,从西方人的视角来看会是什么样,甚至把来自西方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标准,在不知不觉间被异化。罗岗说:“所以王安忆的小说显得这么突出,因为它们带有强烈的本土色彩,读者必须有在地经验,才能进入它所构建的世界。这样的作品对翻译是一种挑战,译者须以尊重他者的文化为前提,尊重作品本身,千方百计使自己的翻译靠近原本。遗憾的是,这样的作品在我们的当代文学中很少。”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