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文化部落 >> 正文

论张爱玲(三)

2014-01-17 08:03 来源:网络 作者:夏志清 浏览:57580827
内容提要:张爱玲正视心理的事实,而且她在情感上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

 

论张爱玲(三)

 

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衖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普通小说家写到这里,大可搁笔。一个女人又贪钱,又爱上一个不挣气的男人——很多好小说是拿这样一个人作为题材的。《金锁记》的上半部,感情与意象配合得恰到好处(从前面引的几段可以看出来),别人假如能写这半部,也足以自豪的了。可是对于张爱玲,这一段浪漫故事只是小说的开头。在下半部里,她研究七巧下半世的生活;七巧因孤寂而疯狂,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张爱玲把这种“道德上的恐怖”加以充分的描写。

 

七巧的儿女是在她的专制淫威下长大的。儿子长白是个弱者,完全听母亲的支配。他没有好好的上过学校,很早就养成了大少爷的恶习。他开始要逛窑子的时候,母亲给他娶了一房媳妇。七巧自己性欲得不到满足,也不容她身边的人享受正当的性生活。儿子娶了媳妇,七巧的妒忌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她向他百般挖苦,使他不能和妻子同房。她叫他来陪她装烟,半夜三更,母子二人抽着大烟,一面取笑这位可怜的媳妇。七巧还替儿子讨了一个姨太太,使媳妇的日子更不好过。妻妾二人都在不堪折磨之余,结束了残生。

 

七巧和她女儿长安的冲突,张爱玲有更细腻的描写;她的戏剧手法,令人叫绝。长安上过学,可是七巧不断的羞辱她,使她没有脸去见师长同学。她最后缀学了,但她是个灵敏的女孩子,“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她母亲在世之日,她这种“手势”是她惟一自卫的武器。

 

七巧有时也想把长安嫁到好人家去。但是七巧恶名四播,长安又姿色平庸,好人家是不要这样一房媳妇的。家境颓败的人家,七巧总疑心他们有贪财的企图,也不予考虑。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七巧不愿意让长安离开,她要控制她,折磨她。一年一年过去,长安也抽上了鸦片,脾气也同母亲一样的恶劣了。

 

堂房妹子同情她,替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童世舫。那时候长安快三十岁了,童世舫也有三十九岁;他过去谈过的几次恋爱都不顺利,在德国过了八年寂寞的留学生活,现在回转头来,反而不喜欢新式女子,长安那种旧式家庭的淑女,倒很对他的劲。他们二人偷偷的有了几次约会,最后正式订婚了。长安要对得起她的未婚夫,暗中把鸦片烟都戒了。

 

可是七巧把婚期不断地拖延,女儿表示着急的时候,她总骂她不要脸。母亲的冷嘲热讽,女儿不能忍受,最后决定同童世舫解了约。

 

他果真一辈子见不到她母亲,倒也罢了,可是他迟早要认识七巧。这是天长地久的事,只有于年做贼的,没有千年防贼的——她知道她母亲会放出什么手段来?迟早要出乱子,迟早要决裂。这是她的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

 

婚约取消后,她和童世舫仍旧保持友谊的关系。他们继续来往几次之后,反而发生了真正的爱情了。可是这种脆薄的爱情,决敌不过七巧魔鬼般的智巧。接着就是全篇小说的高潮:七巧在童世舫这个陌生人眼里,第一次以老太婆的姿态出现,这段文章也充满了戏剧性的紧张刺激:

 

然而风声吹到了七巧耳朵里。七巧背着长安吩咐长白下帖子请童世舫吃便饭。世舫猜着姜家许是要警告他一声,不准和他们小姐藕断丝连,可是他同长白在那阴森高敞的餐室里吃了两盅酒,说了一回话,天气、时局、风土人情,并没有一个字沾到长安身上,冷盆一撤了下去,长白突然手按着桌子站了起来。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峙有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长白介绍道:“这就是家母。”

 

世舫挪开椅子站起来,鞠了一躬。七巧将手搭在一个佣妇的胳膊上,款款走了进来,客套了几句,坐下来便敬酒让茶,长白道:“妹妹呢?来了客,也不帮着张罗张罗。”七巧道:“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世舫吃了一惊,睁眼望着她。七巧忙解释道:“这孩子就苦在先天不足,下地就得给她喷烟。后来也是为了病,抽上了这东西。小姐家,够多不方便哪!也不是没戒过,身子又娇,又是任性儿惯了的,说丢,哪儿就丢得掉呀?戒戒抽抽,这也有十年了。”世舫不由得变了色,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她知道,一不留心,人们就会用嘲笑的、不信任的眼光截断了她的话锋,她已经习惯了那种痛苦。她怕话说多了要被人看穿了,因此及早止住了自己,忙着添酒布菜。隔了些时,再提起长安的时候,她还是轻描淡写的把那几句话重复了一遍。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

 

长安悄悄的走下楼来,玄色花缎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儿,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十五年前,季泽来向她倾诉爱情的时候,她还有强烈的情感,她还能真心的发怒。现在她已经把她自己正当的情感,完全压抑。她随随便便撒个谎(“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就断送了女儿终身幸福。她应付童世舫那段真好,她的计谋是成功了,可是她既无愧疚之感,也并不得意。丧失了人的情感,她已经不是人。“……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婆,脸看不清楚……”这个明确而使读者牢记不忘的意象,正是代表道德的破产,人性的完全丧失。

 

可是在半夜里,她回顾自己的空虚的胜利,七巧会不会起一点自怜之感——觉得这许多年是白活了呢?《金锁记》的结束是一个出神沉思的场面,七巧一辈子生活的空虚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试,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这段描写文字经济,多用具体的意象,在读者眼睛中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实在是小说艺术中的杰作。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白痴》中挪斯塔霞死了,苍蝇在她身上飞(批评家泰特AllenTate在讨论小说技巧的一篇文章里,就用这个意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这景象够悲惨,对于人生够挖苦的了;但是《金锁记》里这段文章的力量不在杜斯妥也夫斯基之下。套过滚圆胳膊的翠玉镯子,现在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这正表示她的生命的浪费,她的天真之一去不可复返。不论多少铁石心肠的人,自怜自惜的心总是有的;张爱玲充分利用七巧心理上的弱点,达到了令人难忘的效果。翠玉镯子一直推到腋下——读者读到这里,不免有毛骨悚然之感;诗和小说里最紧张最伟大的一刹那,常常会使人引起这种恐怖之感。读者不免要想起约翰.邓恩有名的诗句:光亮的发镯绕在骨上。

(A bracelet ofbright hair about the bone)

 

七巧是特殊文化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个女子。她生命的悲剧,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引起我们的恐惧与怜悯,事实上,恐惧多于怜悯。张爱玲正视心理的事实,而且她在情感上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她对于那时代的人情风俗的正确的了解,不单是自然主义客观描写的成功,她于认识之外,更有强烈的情感——她感觉到那时代的可爱与可怕。张爱玲喜欢描写旧时上流阶级的没落,她的情感一方面是因害怕而惊退,一方面是多少有点留恋——这种情感表达得最强烈的是在《金锁记》里。一个出身不高的女子,尽管她自己不乐意,投身于上流社会的礼仪与罪恶之中,最后她却成为上流社会最腐化的典型人物。七巧是她社会环境的产物,可是更重要的,她是她自己各种巴望、考虑、情感的奴隶。张爱玲兼顾到七巧的性格和社会,使她的一生,更经得起我们道德性的玩味。

 

七巧和女儿长安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冲突,最能显出《金锁记》的悲剧的力量。张爱玲另外几篇小说的感情力量,也得力于亲子关系的描写。所谓革命小说家描写起亲子关系来,总是根据革命的理论:凡是反抗老顽固父母的就是好孩子,乖乖的听话的孩子便是可怜虫。其实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与恨,情形很是复杂,岂是革命理论所可包括?美国近代小说,以剽袭弗洛伊德的学说(儿子对父亲天生的有敌意)为时髦,其浅薄与中国那种革命小说初无二致。一个大小说家当以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为研究的对象,不可简单的抓住一点爱或是一点恨,就可满足。这一点,张爱玲是做到了的。在长安这个中国旧家庭制度下的悲剧人物的青春时期,爱与恨有多方面的而且常常是畸形的表现,张爱玲都能恰到好处的写出来。假如我们说,她把她自己不快乐的童年生活反映并转化在《茉莉香片》和《心经》等小说里面,也许不算妄事猜测吧。

(续)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