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大千世界 >> 正文

高考失利引发的自杀现象探讨

2013-08-13 07:3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浏览:59864249

 

高考失利引发的自杀现象探讨

 

  一、问题提出

 

  案例一:今年高考标准答案揭晓的当晚,营口市大石桥复读考生李新(化名)默默地离家出走了。几天后,家人接到警方电话,李新已经在鞍山郊区投河自杀,身上还带着今年高考的准考证。

 

  辽沈晚报、北国网报道的营口市大石桥复读考生李新(化名)在今年高考标准答案揭晓后投河自杀,引起社会关注。

 

  628日李新的爸爸终于知道了儿子高考成绩410分,这分数接近三本录取分数线,超过专科分数线100多分,李新的同学和老师都为李新惋惜。

 

  案例二:“真没有想到,年纪这么小居然自杀。”627日上午8时许,家住琼海市龙江镇蓝山村委会蓝山大队19岁小杰(化名)的尸体,被邻居在一片胡椒地发现,身边放着一个农药瓶子。据小杰的家人介绍,此前小杰对家人称自己参加了高考,但25日高考成绩出炉前一天,他二哥追问其高考分数,小杰说考了575分,25日又改口说考了530分。令人更惊讶的是,据当地派出所调查显示,小杰今年根本就没有参加高考,且有可能已经多年没有在学校读书了。

 

  案例三:为了出人头地、回报父母,20岁的崇州女孩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选择了复读。今年,复读了一年的她,差理科三本线仍有6分差距。在得知这个成绩后,她选择了割腕、喝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她以为这样能让父母轻松点,不想这却成为父母一生中的痛。

 

  622日晚,在查询高考成绩一个小时前,身在拉萨的王东接到女儿王倩电话,说会在成绩出来后第一时间告诉他。王东将手机紧紧握在手中,焦急等待着。

 

  然而,王东等来的却是一封遗书,和女儿割腕、喝农药被送往医院抢救的消息。23日凌晨2点,王倩抢救无效离世。这是王倩第二次参加高考,她的成绩差理科三本线6分。

 

  自各地高考成绩出来后,就发生了多起失利考生自杀事件,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基于涂尔干的自杀理论和社会不平等的相关理论对此种自杀现象进行分析,侧重于从社会的价值结构、文化结构以及社会不平等状况来揭示自杀的内在逻辑。高考失利考生自杀的悲剧的根源不仅仅是当事者本人,我们社会也有需要承担的一份责任。

 

  二、基于涂尔干自杀论的分析

 

  人们通常将自杀行为定义为行为者自身完成的主动或被动的死亡行为。涂尔干认为这一定义不能有效地将自杀与一般死亡区别开来,并没有排除那些因为幻觉所导致的死亡。他指出一种行为不能仅仅以结果来定义,还应注意行为者的动机。于是,他将自杀定义为:“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或者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后果的死亡事件。”本文中行为者由于自己高考的失利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明显的自杀行为,但是自杀行为仅仅是个体行为吗?由于高考失利而引发的自杀现象仅仅是个体现象吗?这就需要对自杀的动机进行分析。

 

  涂尔干将自杀分为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动乱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利己型自杀主要是由于低度的社会整合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主义的膨胀。为了自己的利益,但自己的利益又没有得到满足,从而对社会或者对生活产生了绝望,由此采取了自杀行为。利他型自杀主要是由于集体精神对个人的控制,社会整合程度过高而造成的。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是为自己活,而是为他人活”、“活在别人的眼中”等。利己型自杀的典型就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动乱型自杀主要是由于社会秩序的混乱导致的社会失范让人无所适从从而自杀。动乱型自杀一般在社会的转型期、动荡期比较容易发生,因为这一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面临着重新的整合,个人缺乏清晰明确的价值系统,导致社会行动的盲目,从而产生了自杀。宿命型自杀主要是由于自身的强烈的价值认知,认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或者认为自己只有死才能解脱。宿命型自杀典型的就是由于信奉某一价值观或者是宗教而采取的自杀行为。宿命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有某种天意的色彩,而后者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

 

  那么高考失利的考生采取自杀行为该属于哪一种自杀类型呢?要分析此问题关键就是要搞清楚考生自杀的压力源,也就是说是什么导致了考生的自杀。是为了自己?由于自己没有在高考考场发挥好,没有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没有考取一个满意的学校,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似乎可以解释考生的自杀行为,但是我们若进一步思考的话,发现这种解释是浅显的。在自然状态下,在罗尔斯所谓的无知之幕下,个人是不会采取自杀这种违背理性的行为。因此,考生自杀和集体性因素或结构性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最近大量的案例,我们发现大多数自杀考生的临终遗言都是“对不起爸妈”“给家里丢脸”“感到万分惭愧和内疚”“谢谢爸妈,但是为了减轻你们的负担,我只有死”之类的,这让人很痛心、很痛惜。由此可以看出失利学子的自杀是由于不堪各方面的压力,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等等。各方面压力的导源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是社会的价值结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金榜题名、天之骄子”等价值观念一直在社会的价值结构中处于稳固的定位,虽然相比以前有所松动。由此可以看出高考失利考生的自杀是典型的利他型自杀。全社会把高考看得这么重,大家都以高考成绩论英雄,让那些失利的考生特别是那些家境不佳但品学兼优的失利考生难以承受这种集体性的打击而采取自杀行为。

 

  三、基于不平等理论的分析

 

  失利考生选择自杀也与当前的社会不平等状况有莫大的联系。我们知道社会不平等主要是指社会个体或群体在获取资源、服务、价值等方面拥有不均等途径的状况,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职业进入的不平等、政治产出影响的不平等等。按照美国学者哈罗德•克博的观点,影响社会不平等主要因素包括职业结构、权威结构和产权结构,要改变或者改善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不利位置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就需要从自身在职业结构、权威结构和产权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出发,选择处于职业结构中上层的职业、努力进入到管理者的岗位、拥有自己的财产。参加高考的考生特别是那些出身于中下层或者下层甚至底层的考生,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进入好的大学,将来谋求一个好的职业,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过上好的日子。他们对这种需求很迫切,而且他们的家人对他们也表示很大的期望,所以他们对高考的结果很在乎,很在乎。

 

  社会不平等愈发严重产生的一大后果就是社会阶层的固化,社会流动的封闭。社会阶层固化的直接表现就是上层阶层与下层阶层区别明显并且相互排斥。社会流动的封闭的显著表现就是下层成员往上流动的渠道越来越狭窄、机会越来越少、概率越来越小。高考是下层或者底层家庭实现向上流动的少有并且公平的渠道,正因为流动机会的稀缺性,历年来千万家庭对高考生的投入十分巨大,当然对其产出的期望值也较大。但是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如愿,所以那些由于高考失利,整个家庭都垮掉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的。

 

  一方面是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的稀缺,另一方面又是迫于改善自身家庭在社会不平等结构中的不利状况,不管是家庭还是考生都对高考十分重视,对高考成绩十分看重,因此,失利学子采取自杀行为是对不平等社会结构的无奈和控诉。

 

  四、结论

 

  高考失利学子的自杀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我们在责怪他们心理不够健康,心理素质不过硬;在批评学校没有及时做好心理干预的时候,是否该往深层次思考一下:这个社会怎么呢?我们的社会病了。她的价值结构有点扭曲甚至是单一,没有柔性与缺乏多元;她的社会结构有点失衡,社会流动有点封闭,社会不平等有点严重,没有平衡、开放与缓和。

 

  为了不让此等令人感到痛惜的事件再次出现,我们不单单要做好高考学子的心理干预工作,更需要营造一个包容、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让学生、家庭不再承担如此重的负荷,让他们享有充分的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而不再为社会的不平等感到焦虑,不再为流动机会的缺乏感到纠结,不再为一时的得失而要死不活等。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