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历史档案 >> 正文

老子之愚与青年道德境界修养

2013-04-23 08:21 来源:中华五千年网 作者:佚名 浏览:61324835

 

老子之愚与青年道德境界修养

 

提示:“愚”是一种高超的“道德境界”,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成就自我的方法。学习老子之“愚”,有助于启发青年自觉修养“道德境界”,进而内化为提升人生智慧的指导思想,并在成就自我的过程中,体现为“慈爱”、“节俭”、“不争”等方法,从而在“无为而无不为”的“愚”境界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愚”是一种高超的“道德境界”,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成就自我的方法。学习老子之“愚”,有助于启发青年自觉修养“道德境界”,进而内化为提升人生智慧的指导思想,并在成就自我的过程中,体现为“慈爱”、“节俭”、“不争”等方法,从而在“无为而无不为”的“愚”境界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冯友兰先生曾在《论人生中底境界》一书中集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他说:“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实质是指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而不同关系体现出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是指人对其行为只有生物直觉,是最低层次的精神境界;“功利境界”是指其行为指向他们所确切了解的目的;“道德境界”是指自我行为的出发点与动机是利他的,自然也是有益于社会的;“天地境界”就是人和宇宙自然的关系。此时人的境界,不但超越了个人、家庭,而且超越了社会,一切都以自然为最高价值标准,可以说是一种最高、最完善的理想境界。作为有理想抱负的新世纪青年,应该努力摆脱自然境界,超脱功利境界,超越道德境界,直指自然境界。但是就其现实性而言,当下最为重要的是涵养道德境界。青年人生修养主要“不在于增加人底知识,而在于提高人底‘境界’。”[1]P85)这是因为知识在增强自身认知与处理事物的能力中可以拓宽人的境界,而高超的境界才是自觉追求知识的根本动力。如此说来,涵养境界,尤其是道德境界,是青年成才的当务之急。而要修养道德境界,首先需要正确深刻全面地认识它。正如冯先生所说:“必须对于道德真有了解底人,根据其了解以行道德,其境界方是道德境界。这种了解,必须是尽心知性底人,始能有底。”[2]P560)要认识“道德境界”,我们认为可以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智慧的启迪。其中,老子独特的“愚”论,对启迪青年如何加强对“道德境界”的修养是大有稗益的。读过《老子》一书的朋友,大都会为老子“大道若愚”的智慧所折服。如果我们从道德境界入手,来剖析老子之愚,那么老子“返朴归真”的道德境界就跃然纸上了。于是我们可从中窥探出他独特深刻的人生智慧与成就自我的方法启迪。这不能不说对青年的道德境界培养有着可贵的启发作用。一、老子之“愚”──青年道德境界修养的思想资源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常常成为世人摆脱困境,超越自己的思想武器。其实,老子所倡导的“愚”不仅仅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人生修养的至高境界。青年朋友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因为涉世不深,聪明反被聪明误。因此,如果能够自觉积极地培养“愚”的境界,就能为成熟老练地应对社会挑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世人词典中的“愚”是愚蠢,愚笨,愚拙,而老子之“愚”是愚朴,其愚是大道本性的体现,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既不是虽智而示人以愚的故弄玄虚,也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痴傻瓜之愚。陈鼓应先生深得老子意旨,他说,“老子不仅期望人民真朴,他更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二十章上说:‘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以‘愚人之心’来赞许圣人的心态,可知‘愚人’乃是治者的一个自我修养的境界。老子深深感到人们攻心斗智、机诈相见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极力提倡人们应归真返朴。因而以‘愚’(真朴)为要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3]P17)老子崇尚“道法自然”,“愚”的境界正是以人之道法天之道的结果。王弼说,“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4]P168)因为自然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总的规律,总的特性,是为道者的根本原则。它反映在认识论上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老子》第一章,以下只注章数)宇宙间永恒不变客观自在的道,是可以认识的,但永远无法穷尽。因此,真明道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反映在本体论上是“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51章)道化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衣养了万物却不为之主宰,故为道者需以“唯施是畏”(53章)自戒,以“唯道是从”(20章)自律,臻于与道合真的境界,反映在处世上“为而不争”。因为“天之道,利而不害”,(81章)“天道无亲,恒与善人”,(79章)何争之有?老子之愚是特有名词,是“修道有很高成就的人所具有的大道真善美境界,是返朴归真、同化于道的人生境界。”[5]P323)然而,世人徒凭“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65章)就给老子之道扣上“愚民哲学”的帽子,使他蒙受千古诟骂与误解,以其未能于老子心地上驰骋,无法把握老子“正言若反”(78章)的独特思维方式,而以斯人斯世之思想强加于老子而已!老子构画出未来大同世界的美好蓝图:人人“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80章)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利器,无所用之,人们安居乐业,沉浸在劳动的无比欢乐之中,劳动成了人生的第一需要,不愿让机械夺走劳动的乐趣,正如一位哲人说过,“劳动着的人最美”。可见,“老子虽明示愚民,实则导民弃巧智而成大智,返于朴而归于真”。(许永璋)人人心灵纯洁高尚,无机心巧智,纯朴天真,有的是团结、互助、合作的良好风气。因此,我认为此“愚”是对真善美境界最为精妙的概括。老子之愚是一种极好的个人修养方法,也是“微妙玄通”(15章)的治世妙方。“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20章)可见“愚”是一种淳朴真质的状态。“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6]P80)老子以“愚人”为最高修养的心灵境界,于己“少私寡欲”,(19章)“恬淡为上”;(31章)于人则“损有余而补不足”,(77章)“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四十九章)遵循“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七章)的治世方略,亦即行“不言之教”,从自己做起,先正己方可正人,以己之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圆融的智慧来“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35章)自愚愚人,彼此和睦相处,共登大道至高境界。老子之愚是道性的体现。因为“道恒无名”,(32章)“道隐无名”,(41章)道无止境,故善为道者,必能“明道若昧”,(41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38章)虽能明白四达,却依然严敬待道,未敢须臾离也。他“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成功身退,未敢自居其功,然而历史的辩证法是“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63章)最终成就了自己。因此,老子之“愚”实际是一种返朴归真的道德境界,也是一种成功之道,不论是用于指导修身养性,还是处事、治国都能取得和谐。道德境界说到底是一种自我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愚朴”状态的破坏就是对和谐平衡的破坏,这样,人就会因阴阳失调而生病,人际关系因冲突而恶化。青年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理应模范地履践道德境界,做到凡事不过于计较,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是“愚”的应有之意。

 

二、老子之愚——青年提升人生智慧的指导思想老子之愚,恰是老子之智,《老子》五千言所提示的宇宙、社会、人生、思维的规律,便是老子高度理性思维的体现。《老子》中多次提到“知”字,更说明老子之愚乃是求真知的明证。所以我们认为老子“愚”的境界蕴藏深刻的人生处事智慧。这种智慧对于青年提升自我能力有着弥足珍贵的借鉴作用。现在尝试说明如下:老子反复强调要“知常曰明”,警戒人们“不知常,妄作凶”,(16章)他认为只有充分全面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生才有真自由,否则定会陷入凶险危殆的境地。同时,深刻地揭示知常与为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认为一个人若真明白了道理,就会宽旷容纳,宽旷容纳就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就符合天道,符合天道(自然之道)就会终身免除危殆,即古人所云,明哲以保身是也。青年人往往热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因此正视自己,可以以愚自守,使自己较易冷静,采取相应对策,以免后悔。老子之愚并不否定智,而是世人常以智自居,自缚于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就是老子所反对的智,并认为这是“虽智大迷”。(27章)老子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愚人之道”,无疑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自伐者,无功”。(24章)老子要求善为道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章)深刻领会损益之道,因为“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43章)就是说学习要每天有所增益,但增益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要以之指导自己的实践,不断地改掉错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不逾道。冯友兰先生在论述老子之愚时说,“圣人的‘愚’是修养得来的。它高于知识,比知识是多一些东西,而不是少了一些东西。……圣人的‘愚’是心灵经过努力而达到的成就”。[7]P90)老子启发青年人要善于吸取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他认为:“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27章)善于把握规律以养生处世的人,是我们的老师;而不善于以道自养的人,是我们的资鉴──反面教员。不管正面反面都要珍惜,只有不断地总结自己和他人的正反面经验教训,才是真正的智者,才是把握道化人生的要妙。老子之愚也是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的好方法。因为唯有“愚”,才能“心善渊”,从而进入“恍恍惚惚”的高度清静状态,此时,可产生“有欲观徼,无欲观妙”,达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47章)之功效。宋常星说的好,“无知即是不有情识,湛然纯一之妙,人心之本体,原有虚明,不以聪明为用,无见无闻,无为无欲,自有一段空明境界,感而则通,叩之则应,虽所知无穷,则又终日如愚,无知而无不知,无不知却似无知。”按现在的话说,一个人的心态如果修养到“愚”的境界,那他就能不为得失成败、荣辱祸福而影响自己的判断,从而能充溢真觉与灵感,有助于深刻地洞察事物的本质。青年如能炼就这种似愚实智的人生智慧,就可以既发挥青年阶段具有充沛精力和热情,又可以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幼稚病,这样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此外,老子语言往往是“正言若反”,其显明特点在于反中求正,在否定中求得肯定。《老子》十九章提出的“四绝”思想在世人看来似乎是愚蠢之至,然而,它恰恰是老子不断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大智慧。(一)“绝圣弃智”,要绝弃名位之念,机伪巧诈之智。老子并不否定圣人,而是圣人本不自圣,追求圣人之“圣”,往往会走向反面,唯有闻道勤行才是归趋。(二)“绝仁弃义”,因为大仁不仁,大道无亲疏贵贱之别,唯有道德,才是宇宙的客观规律,不能有丝毫个人感情作用于其间,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仁义之心乃是大道废弃的结果,大道本是仁义的源泉,但舍大道而言仁义,乃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十八章)。(三)“绝巧弃利”,善为道者,要有千里之行的准备,慎终若始,踏实地干,不好径,不投机取巧,弃绝功利主义思想,为人生之所当为。巧利之心容易生发机心,而机心是无法承载大道的。因此对巧利不可不慎。当今科技异化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巧利之心膨胀的结果。(四)“绝学无忧”,要“学不学”,善于在心性上体悟,以至与道合真,正如庄子所言“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绝学是学习所臻至的理想境界,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无所学习。老子是强调“为学日益”的,只不过,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的,因此,紧接着强调要“为道日损”,只有天天损去不合道的一切,才能复归自然,达到天地境界,“明白四达”,不学之学而已。因为,这时的境界是圣人境界,他永远效法自然,与时消息,自然就没有什么忧虑的了。于上,我们可以得出,老子“四绝”的精神实质在于通过现象的抛弃,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占有。这也是老子“反者,道之动”思想的表现,通过反,来达到返回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大顺自然,安平泰。可见,“愚”这种境界是人安身立命的独特智慧。对青年人而言,“绝圣弃智”启发他们,在有所成就的时候,不骄不躁,立足于零,立足于下,慎终若始。“绝仁弃义”告诉他们在一些情况,比如家庭事业发生重大变故的时候,能够“太上忘情”,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绝巧弃利”则可以让青年明白,做事应该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要有依赖侥幸心理,也不要因眼前的利益而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绝学无忧”更是从至高层次要求青年在学习方面要从有字书到无字,更从人生到自然中去领悟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不可尽信书,不可尽信师,要唯实。因此,我们认为老子

 

三、老子之愚——青年成就自我的有效方法 老子之愚不仅是一种大智慧、真境界,也是一种指导人生,成就自我的方法。不啻为一盏明灯。境界在生活中往往会体现为方法。持有“愚”境界与智慧的人,他更能克服短视行为;更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的人生信仰不动摇;更能持之以恒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从这个意思上说,愚的境界其实自然演化出一整套生活智慧。我们知道往往成大事者,大多是心胸开阔之人。“愚”体现在情感上是“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49章)老子痛斥“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的统治者是强盗头子,足见其爱民之心,切矣!他认为圣人——有道的统治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处恶”、“受垢”、“受不祥”,而甘之若饴,能“损有余,以奉天下”。因此,老子把慈放在“三宝”之首,认为“天将建之,若以慈垣之”,上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将用慈爱来护卫他,也就是让他有“视海内为一家”的慈母之心。这种爱民情感实质就是“大公无私”的境界,老子讲究“贵以身于为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13章)努力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宇宙和人民,自己却“外其身”,“后其身”,(7章)没有顾虑自己的得失成功荣辱。青年人可以以“愚”来启发自己不应一时的荣辱得失而郁郁寡欢,而应远大的理想来蔑视困难,坚忍不拔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愚”体现在生活要啬,要像农夫那样善于耕种、收获、贮藏、使用。只有善啬,才能善施,为道者积跬步以致千里之遥,终抵“大器晚成”。(41章)“愚”体现在处世上“不敢为天下先”,(67章)即不争之德。他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博古通今的老子,纵览历史,知道“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46章)世人追名逐利,演出一幕幕人间悲剧。因此,老子提出“为而不争”、(81章)的个人修养要求,认为个人即使功盖天下,也是做自己该做的,是人生的使命和价值所在,不应有一丝一毫邀功请赏之意。“不争,故无尤。”(8章)因为,他不争名逐利,从而远离了“金玉满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9章)的忧患。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8]P384)可谓智者多失,愚者独全。“愚”体现在求知上,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4章)学习要从源头着手,从古道、正道、大道学起,提倡“少则得,多则惑”,(22章)要握其一本,以统万殊,循序渐进,不可贪多图快,反受流散无穷之害。“愚”体现在追求上,“知不知,尚矣”(71章),以不知为耻,闻道勤行,即使已有大成,也视为残缺不全,即使已经充盈,也视为空虚;即使正真,也能“曲则全”;(22章)即使十分灵巧,也自以为笨拙,即使赢余了,也看作不足;即使明白四达了,却“大辩若讷”;(41章)总而言之,善为道者,勇猛精进,在个性涵养上永不知足,在贡献社会上,永不自高自大。综上所述,老子之愚乃不愚之愚,愚之不愚,知其智,守其愚,正是得道之真人、圣人臻于大道真善美境界,却是“和其光,同其尘”,(56章)不愿显现其真善美。因为圣人深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期恶矣”(2章)的道理,从而以愚自守,清静自正,无为而治。老子思想可谓高山流水,曲高和寡。当历史推进到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面临全面振兴之际,老子思想大行于世,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的需要。这是因为老子思想所展示的境界、智慧与方法,是人生升华、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必由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 9 10 日—15 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21世纪科学与文化:生存的计划”国际研讨会。会议通过的《关于二十一世纪生存的温哥华宣言》深刻指出:“利己主义是千万人与其同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缺乏和谐的首要原因”,而克服“利己主义”,老子之“愚”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源。青年可以汲取老子论“愚”的深刻智慧,启迪自己的人生,在以愚自守的思想指导下,不断超越个我,超越现有,迈向未来,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附:

 

●《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当当网专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909708

 

●《光明大手印》系列丛书邮购地址: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联系人:王静  联系手机:13830501212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