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大千世界 >> 正文

宋词所表现的女性观念之历史文化审视(一)

2013-04-08 08:37 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沈家庄 浏览:56574984

 

宋词所表现的女性观念之历史文化审视(一)

 

提示:宋代文化表现出一种人的解放的文化精神。这种人的解放,事实上包括妇女的解放在内。宋词中普遍地表现出同情女性、理解女性,对女性以独立人格、主体价值的认识和人道的关怀,正是这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折光。从宋代文人的寄内诗词和悼亡及赠妓、赠妾作品审视,宋代男性视妇女(妻妾)为知己、朋友的伙伴关系意识与历代两性关系意识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宋代女词人的涌现,不仅表明宋代妇女之文学修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宋代知识女性运用文学形式反映自己独立意志、个人恩怨、感情经历、人生态度这一现象,正是她们要求与男性享有同等的的权利的文字宣言。宋词反映的丰富多彩的女性景观,突出展示了宋型文化在人性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宋词表现的女性生活、女性情感、女性的人生悲欢离合、歌舞笑乐与眼泪心酸等,最能体现这个时代人性发展的基本状况。

 

宋代平民文化的崛起,引起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的重大变革,其中较突出的是妇女观念的改变以及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宋代文化表现出一种人的解放的文化精神。这种人的解放,事实上包括妇女的解放在内。宋代妇女解放的评价视角,大抵可分两个方面:一是男人世界之妇女观发生了质的改变,男人已肯定妇女也是,与男人有同等的人的价值;二是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 即女人自我意识到自己也是,应与男人享有同等的人的权利。关于前者,表现在宋代男权中心的偏斜,全社会地呈现出男子对女性的依赖、欣赏、景慕甚至崇拜。如王灼所谓今人独重女音”11(《碧鸡漫志》卷一),表面上看是宋代士大夫音乐审美心理和情趣中心向女性的一种倾斜,实际上如果与宋代其他许多有关妇女的社会人生现象联系起来考察,人们会发现其共同体现出宋代妇女观已发生改变的事实。如宋笔记有关士大夫惧内妒妇悍妇的记载,以及诗话特别是词话,热衷于香艳轶事的津津乐道等,与历代特别是唐代的笔记小说及稗史杂录比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另外从宋代文人的寄内诗词和悼亡及赠妓、赠妾作品审视,宋人视妇女(妻妾)为知己、朋友的伙伴关系意识已悄然滋生并发展。两性之间的伙伴关系之社会化的确立,尽管已是近、现代文明的一种社会文化关系特征,但在宋代已大量地出现在士大夫与其妻、妾及其他红颜知己的关系中——历来被视为艳词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类事实,不能不承认这是宋代男子的妇女观向近代文明跨出的一大步。关于后者,首先表现在制度文化方面,就是宋代好几位母后的垂帘听政,已群体地显示出宋代妇女之独立价值的存在以及宋代妇女已经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国家的政治责任;其次,史书和笔记有关妇女为维护家庭主妇地位而作出种种箝制男主人举动的抉择,亦表明宋代妇女在家政关系中的户主地位已在逐步确立;再次,宋代女词人的大量涌现,不仅表明宋代妇女之文学修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知识女性运用文学形式反映自己独立意志、个人恩怨、感情经历、人生态度这一现象,正是她们要求与男性享有同等的的权利的文字宣言。朱淑真和李清照以女词人、女作家的身份出现在宋代而不是其他什么朝代,绝对不是历史的偶然。

中国宗法制的制度文化,已确立起父权制的男权中心意识形态之基本格局。但是正如许多人类学家所指出的,人类的文明进程,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女权制母系社会发展阶段的。中国史前时代流传的神话中的女娲,便是中国原始人类母系时代的象征性代表。《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神话体现出中华民族这位女祖先对人类作出的奇迹般贡献;东汉应邵《风俗通义》中关于女蜗抟黄土作人的传说,则将女蜗描绘成一位女性上帝般的造物主;她作为神祗的人格化力量,还表现在《汉书·艺文志·立艺略》据《世本》所载作笙簧的艺术天赋。值得注意的是,女蜗之炼石补天,是因为原始初民遇到地陷天塌的空前灾难的时刻,她挺身而出,撑起苍天,杀死恶龙,止息洪水,终于拯救了人类,则她又是俨然的一位救世主了。中国的这一史前神话,与西方创世神话不同的本质区别在于:西方的上帝是男性,而中国的上帝是女人。也就是说,女蜗神话在中国历史上的流传,证明原始母系社会的精神遗存,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影响是非常之巨大的。也可能正由于此种影响巨大,所以当男性举起利剑粉碎母系社会和平与和谐的圣杯而建立起男权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结构模式后,女人便成为与该政权对立的祸水——特别是漂亮的女人(如妲己、褒姒) 似乎与生俱来成为男性政权的天敌。于是,在周代形成的、以维系宗法式父权为终极目标的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复合体系之儒家学说,特别将女性放逐在政权之外。孔子则公开宣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22(《论语·阳货》)这一是非判断,几乎笼罩中国封建时代三千年两性关系史,而成为中国传统的女性歧视观念的渊薮。实际上,周朝政权,尚带有脱胎于史前的乳臭,刚开始确立起能让父氏社会统治秩序维持正常统绪的宗法制制度文化体系,很可能母系社会的强大承传和影响力的威慑尚未排除,于是造出女祸亡国女子难养的口实,让父权执掌者时刻警惕大权的再度旁落。儒家学说对女性的防范是非常成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全然没有女子插足之地。所谓的名教纲常,除了对人性的阉割外,主要的就是对女性的防范、禁锢和捆绑了。要言之,自周代宗法制的父系皇权制度确立之时起。女性世界的历史性的败北”(恩格斯语)便已经成为终局。女蜗死了——在男性统治的世界,再不需要她来补天,造人或作笙簧。

 

然而,中国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位女神活着,她就是嫦娥。嫦娥原名恒娥。《意林》引作姮娥。汉人避文帝刘恒讳,改作常娥,通作嫦娥。嫦娥原型,应是《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谓的月亮的母亲常羲了。但此经又谓常羲是东方大帝俊的妻子,并为俊生了十二个月亮,嫦娥或者是常羲的一个女儿,也未可知。《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高诱注:恒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恒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王母应是我国西部边境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一位图腾性的人兽合一的人格神,实际上是西部氏部社会的一位女性首领。《淮南子·本经训》谓羿是尧时的一位善射英雄,当时天上出现十个太阳,尧派羿射下九个,于是天下太平。《左传·襄公四年》载羿在夏朝中衰时由鉏迁都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则又曾是夏朝的氏族首领。后因淫于猎畋,宠信谗臣寒浞,身死国灭。与《淮南子》关于羿的传说联系起来看,羿是一位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的氏族首领人物。他的淫于游猎,证明其游牧氏族特征;他的善射,体现其父氏骠悍善斗的勇武精神;他向西王母请得不死之药,又可见其氏族曾脱胎并依附于母系氏族的痕迹。至于羿妻嫦娥为何要盗食灵药并与羿离异,《淮南子》未言其详。后人有一种说法,谓后羿暴虐无道,国无宁日,嫦娥惧其得不死药服后长生,国人永世遭殃,遂冒死盗药服之,并奔往月宫,永远告别繁嚣着战争、残杀、阴谋和罪孽的人间。从文化本位的深层意蕴揣度,后羿与嫦娥的神话,反映了人类史前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社会群体性文化——心理不适和情绪困惑。换言之,或是人类进入父权社会后一种民族群体失去母爱的恋母情结的反映。这位继女蜗拯救人类后又一次想拯救人类出男性暴君统治之水火的嫦娥,是善良与爱的化身,象月亮一样和平、恬静、安详地普照大地,给人间的黑夜带来光明。中国人的月亮崇拜,实际上原于这种母系社会女性崇拜的原始文化心理积淀。这种文化心理一旦积淀为一种民族文化意识,便具有一种价值本位的意义。中华民族虽然是一个泛神论的民族,但月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却是神圣、崇高且可敬可爱的光明之神。这种月神崇拜,直至当代,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中仍占有一定位置,实际这乃是一种女性图腾崇拜意识的反映。与西方崇拜爱神维纳斯一样,中国人崇拜月神嫦娥,那原因不仅由于她是光明与爱及和平的象征,还因为她有专司人间婚姻的女媒之职。所以说尽管中国宗法制的上层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对女性的排斥和防范态度是坚决的,然而在世俗民间文化层面仍然供奉着人民心中的女神——嫦娥。

 

 

附:

 

《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当当网专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909708

 

《光明大手印》系列丛书邮购地址: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联系人:王静  联系手机:13830501212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