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域外传真 >> 正文

米洛斯拉夫•潘科夫:只有通过写作,他才能走进故乡

2013-03-03 08:32 来源:文艺报 作者:杨 靖 浏览:57257353
内容提要:“我为什么不写点像这样充满英 雄与背叛、勇气和怯懦、自由与死亡的故事呢?”——于是,便诞生了这部短篇故事集《西方以东:一个故事中的国家》。

 

米洛斯拉夫•潘科夫:只有通过写作,他才能走进故乡

 

提示:“我为什么不写点像这样充满英 雄与背叛、勇气和怯懦、自由与死亡的故事呢?”——于是,便诞生了这部短篇故事集《西方以东:一个故事中的国家》。

 

米罗斯拉夫•潘科夫,1982年出生于保 加利亚的加布罗沃,4岁时随家人迁居索菲亚首府并在当地第一英语学校高中毕业。2001年进入美国阿肯色大学,先后获得心理学学士和文艺学硕士学位。 2011年短篇故事集《西方以东》先后赢得BBC国际短篇小说奖、欧•亨利小说奖等知名奖项。作家本人将小说译为保加利亚文出版,成为保加利亚2012 畅销书。迄今为止,该书已在德国、法国、西班牙在内的11国翻译出版。

 

2012年度“BBC国际短篇小说”颁奖现场,出生在保加利亚、现在美国生活的获奖作家米洛斯拉夫•潘科夫(Miroslav Penkov)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以前我时常嘲笑那些获奖时哭泣的家伙——想不到结果我也和他们一样。”令他激动的显然不只是15,000英镑的奖金, 更是因为作为一个移民作家,他长达10余年的英语小说创作终于获得了英语世界的广泛认同。

 

潘科夫1982年出生于保加利亚,2001年高中毕业赴美留学,先在阿肯色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后来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目前他任教于北得克萨斯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程,同时兼任《美国文学评论》杂志编辑。

 

迄今为止,潘科夫在美国国内获得的全国性文学奖项已多达10余项,包括2008年由《南方评论》发起评选的“尤多拉•韦尔蒂小说奖”;同年还获得“全美最佳短篇小说奖”;2011年又以小说《西方以东》荣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在美国文学界崭露头角的潘科夫初来之时根本就没想过要成为一名作家。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的儿子,他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也不喜 欢父母讲的那些老掉牙的保加利亚民间故事。不过后来,他喜欢上了斯蒂芬•金,并摹仿金的风格写了若干冒牌的美国故事,结果发现不过是浪费时间,因为这些 “赝品”毫无文学价值可言。所幸他在阿肯色大学遇到了莫莉•吉列斯这位美国好导师,后者一眼发现了他擅长“讲故事”的天赋,并鼓励他阅读更多有关保加利亚 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书籍。随着阅读的深入,潘科夫对祖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看法有了根本改变,他的文学道路也随之改变——“我为什么不写点像这样充满英 雄与背叛、勇气和怯懦、自由与死亡的故事呢?”——于是,便诞生了这部短篇故事集《西方以东:一个故事中的国家》。

 

这部包括《马其顿》《西方以东》《购买列宁》等8篇故事的小说集的共同主题,可以归结为战争、饥荒、婚恋、流亡以及对爱与自由的向往。这些故事 从不同侧面刻画了背负沉重历史、又不得不在严酷现实中苦苦挣扎的当代保加利亚人的生存状况。小说集中贯穿始终的人物是男孩和他的祖父。男孩的曾祖父是村上 的富人,因不肯上缴田庄和牛羊被红军镇压,而男孩的祖父却阴差阳错加入了游击队,革命胜利后成了战争英雄。他入党、进城、分房、娶妻,顺理成章成了这个国 家的掌权者——直到1989年苏东剧变,红色政权被推翻,他又独自一人黯然还乡。如果说对蛰居乡下的祖父而言,恢复拜占庭帝国或苏维埃政权是他毕生的光荣 与梦想;对男孩而言,逃离这片禁锢的土地、奔向自由的“西方”才是他最大的愿望。为此他刻苦攻读英语,将别人玩耍的时间全部用于学习——终于考过了 SAT,并成功考入美国著名大学(巧合的是,男孩来到了阿肯色大学,而且攻读的是心理学学位——尽管潘科夫一再声明小说集绝非他的自传)

 

最能全面展示整部小说集共同历史背景的是标题小说《西方以东》。在小说开始,潘科夫虚构了类似柏林墙的一道河流,将村庄隔成两半:西部属塞尔维 亚,东部仍属保加利亚,沿河都有实枪荷弹的卫兵巡逻把守。但人为的阻隔并不能完全断绝绵延数百年的两岸亲友的来往。主人公诺思便常常偷渡到对岸和心爱的表 妹薇拉一同玩耍;而对岸的塞族青年也如法炮制——来和诺思的姐姐幽会。不久,姐姐怀孕让诺思一家在全村人面前丢尽了脸面;而消除丑闻的惟一办法,只有让她 与塞族青年早日成婚。在婚礼前夕,姐姐告诉诺思她要偷渡到对岸塞族领地,然后从那里和男友一同私奔到德国或任何一个西方民主国家,开始他们梦想已久的生 活。不幸的是,二人会合将要上岸时被值班卫兵发现。一阵枪响,诺思在岸边亲眼目睹了姐姐她们为自由付出的生命代价。母亲在哀恸中逝去,父亲终日与酒为伴。 薇拉也远走贝尔格莱德,嫁人、生子,留下诺思一人坚守故土,靠在矿上劳作艰辛度日,直到科索沃战争爆发。薇拉的丈夫在战争中死去,她写信要诺思赶到她身 边,开始他们童年起就渴望的生活。病重的父亲拒绝治疗,临终前希望诺思用积攒的钱逃出去寻找薇拉。父亲的去世,也斩断了诺思与这片土地的最后一丝联系。他 满怀希望,向着魂牵梦萦的薇拉飞奔而去。然而,当他历尽艰辛见到昔日恋人时,发现她已另嫁他人。他梦想的生活到底在哪里?他该何去何从?

 

显而易见,小说标题中的西方决不单单是地理方位,更是一个隐喻、一个政治符号:在村民们眼里,它象征着繁荣富庶和民主自由。所以小说中的年轻一 辈,都会拼命向着西方逃亡,因为他们对自己脚下属于东方的这片土地,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它承载的只是长达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奴役和屈辱:“我们保加利亚人从 未输掉战争;只是两次战争中我们都选错了盟友。”祖辈犯下的过错注定要由下一辈来承当吗?小说中的人物用他们的勇气和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谁能够将人束 缚在土地上——除了他自己?”但问题是:美国或西方,真的是东方人理想中的乐土和天堂吗?

 

《德沃什美》对上述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小说中的保加利亚人彩票中奖,获得全家去美国定居的绿卡。然而到美国不久,妻子就带着未成年的女儿跟当 地的美国医生同居了。他找不到工作,被迫接受医生的友谊,以保持每周一次探视女儿的机会。对他而言,美国不是天堂,更像是地狱,每周给女儿讲述故乡的传说 故事,就成了他生命中惟一的慰藉和全部的意义。

 

相比而言,《购买列宁》给出的答案虽不十分明确,但无疑更发人深省。小说中的祖父1940年代便投身革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布尔什维克。到 1989年执政党下台后,他返回乡下,继续从事未竟的革命事业:先是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然后又提议将村庄改名为列宁格勒,并野心勃勃地计划建立一座革命 历史博物馆,用于收藏领袖塑像以及革命时期的各种文物。他特别崇敬列宁,甚至在孙儿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背诵列宁语录。正因为如此,当孙儿初到美国,别人递 给他一本《圣经》,告诉他这是“主”的言行语录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该是一本《列宁选集》!为增强他在海外的免疫力,祖父开出的药方仍是列宁著作——《与 亲友书》。这是列宁在慕尼黑、布拉格等地流亡期间写给母亲和其他亲人的书信,信中描述了他四处流浪、饥寒交迫的悲惨情状,还有无法排遣的孤独寂寞,但同时 也表达了布尔什维克最终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通过阅读这些书信,原本以为已经告别革命的孙儿居然发现了他与列宁的共通之处:一样流落他乡,一样落寞凄凉。 他这才明白原来信念或信仰对一个人是如此重要——没有信仰,便没有生活。祖父的信仰虽然看起来未免荒谬可笑,但他自己对西方民主自由的迷恋,又何尝没有可 笑的成分?小说结尾,孙儿在易购网上竞拍到了躺在水晶棺里的列宁遗体,将它捐献给即将落成的革命博物馆。

 

潘科夫在自己的小说《烟草婚礼》(2008)的序言中曾谈到,在他的家乡,人们迷信缪斯女神,认为文学创作只要灵感附体,便能一挥而就;后来到 了美国,进了创意写作班,才明白一切好的作品都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和锤炼。尤其是短篇小说,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绝容不得任何拖沓冗赘——简洁的风格成为他 孜孜以求的目标,评论家也认为他酷似以简洁明快文风见长的伯纳德•马拉默德。就本部小说集而言,潘科夫的行文清晰朴素、优雅节制而不失幽默,堪称大家风 范。一个场景,一种思想,别的作家可能要大段叙述才能充分表达,而在他笔下,往往只需寥寥数语。比如形容男孩在美国大学校园感受到的浓烈思乡之情:“孤独 之感从我体内油然而生,仿佛贫瘠的土地上冒出的水汽”;描写人在异乡的落寞惆怅:“看着那一轮疲惫不堪的月亮,向着天边外缓缓游去”;还有恋人之间痛彻心 扉的领悟:“她的言辞击中了我,好像锄头击中爬上脚踝的蛇”。还有许多意象,从英语民族的角度看,绝对是新颖别致的独创,如身处保加利亚的女孩想象梦中的 泰晤士河:“像西瓜一样甜美!”年迈的祖母蘸着口水翻动书页,“好像手指上沾着蜜糖”。

 

另外,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幽默不仅体现出潘科夫的艺术才华,也体现出他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如形容好不容易攒够零钱换回一条牛仔裤的男孩:裤子 过于肥大——“在我的两腿之间感受到多少西方的自由!”描写偷渡青年倾其所有贿赂哨兵:“在保加利亚,假如用钱无法买到一些东西;用许多的钱,一定可 以。”当然,这种幽默更多时候是基于作家对人性的洞察:“你用手指对着某人并不有助于你了解别人;但如果某人用手指对着你的鼻子,你可以对他有所了解。” 身在专制威压下的普通民众对政客虚伪的口号和假惺惺的道歉深恶痛绝,“人们能从政客那里学到的是:你可以胡说乱做任何事,只要随后道歉。”主人公奉命去劝 说一位移情别恋的男人,他的内心其实很纠结:“当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大过亲生儿子的时候,还能对这个男人说什么?”潘科夫一再宣称:凡是与爱关涉之 处,人们都应当多几分理解与宽容,毫无疑问,他所指的显然不只是个人情感,更是长期专制高压政治下的自由与宽容。

 

“今天,有上百万保加利亚人旅居异乡,我见过无数父母(包括我自己的)鼓励他们的孩子离开家,去外面追求更好的生活:我见过保加利亚人改名换 姓,抛弃他们的母语,接受新的信仰、新的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忘记他们是从何而来……我写这本书,是为了要铭记(过去)。”或者,用他自己在访谈时所说 ——写作,只有通过写作,他才能走近他的故乡和人民。借助于小说集颇具代表性的8篇故事,潘科夫不仅向世人讲述了这个国家的过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指明 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那些词语自我解放出来。我沉醉其间,欣喜若狂。”作为移民作家的代表,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潘科夫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在英美 文坛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他和其他许多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移民作家一道,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英语语言,也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 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附:

 

●雪漠作品专卖: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雪漠墨宝义卖:http://www.xuemo.cn/list.asp?id=89

 

联系人:王静  联系手机:13830501212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