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域外传真 >> 正文

圣雄甘地:为制止种族屠杀曾绝食 死于暴力

2013-01-09 08:34 来源:文史参考 作者:佚名 浏览:58407502
内容提要:史诗片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电影类型。一些人物的传记片,由于其表现了重大历史事件,也被归入史诗片的行列。

 

圣雄甘地:为制止种族屠杀曾绝食 死于暴力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17期,原题为“‘经典史诗片系列之8《甘地传》:20年熬成的影史传奇

 

史诗片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电影类型。一些人物的传记片,由于其表现了重大历史事件,也被归入史诗片的行列。《甘地传》就是一例,这部电影展现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印巴分治等20世纪历史上的大事。电影的导演并不是影史上那些顶尖的大师,因此,他采用了一种传统、朴实的手法去展现甘地的一生。这样反而契合了甘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气质特征,造就了一部被认为是非看不可的经典。

 

拍摄与政局挂钩,筹备过程长达20

 

《甘地传》从筹备到上映,用了20年时间。英国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是演员出身,1962年,他读到甘地的传记,就立即被甘地的故事所吸引,决心把它搬上银幕,自己出任制片人和导演。当时,他提出的拍片计划遭到了所有大公司的拒绝,投资方认为执导该片的人没有经验,并且似乎也不会有多大名气,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这个题材不合生意经谁愿意看这个衣不蔽体的和尚的电影呢?

 

通过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的介绍,阿滕伯勒专程赴印度拜访当时的总理尼赫鲁。尼赫鲁认真听取了阿滕伯勒的想法,表示同意和支持,但他也只能送给导演一句话:不管你怎样拍,别神化他就是了,因为他已伟大得没法再神化了。

 

得到印度政府的同意,阿滕伯勒开始阅读甘地的传记和查找资料,组织人员写剧本。同时,他继续出演一些电影谋生,并在1969年第一次执导电影,先后拍摄了《多可爱的战争》、《青年时代的丘吉尔》和二战经典史诗片《遥远的桥》,为《甘地传》的拍摄积累经验。在这些年里,他一刻也没有忘却《甘地传》,一心专注于策划拍摄《甘地传》,放弃了四十个表演合约和十几次出任导演的机会,前后赴印度30次。为了筹集资金, 他甚至典押了自己的房产。功夫不负有心人,英国戴菊制片公司和美国国际电影投资公司决定冒一次险,承担经费的三分之二,印度国家电影发展公司则承担剩下的三分之一,拍片的2200万美元总算有了着落。

 

不过,阿滕伯勒对剧本一直不满意,三番五次推翻重写。1979年,阿滕伯勒找到美国作家约翰·布里莱。布里莱阅读了甘地的所有著作,花了一年功夫才写出了全新的脚本。剧本写好后,阿滕伯勒把手写稿交给打字员去打印,过了好久都不见打印稿完成,原来打字员被剧情所感动,几次潸然泪下无法工作。阿滕伯勒知道,一个理想的剧本终于被他找到了。

 

由于甘地是印度国大党的领袖,支持阿滕伯勒拍摄甘地的也是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因此,影片的拍摄计划还和印度国内政局挂上了钩。1964年尼赫鲁去世,当时就有人反对由外国人来拍摄甘地生平。1977年,尼赫鲁的女儿、国大党领袖英迪拉·甘地下台,拍摄计划再次停止,直到1980年,英迪拉·甘地再度出任总理,影片才正式开拍。

 

国葬戏用了35万名群众演员

 

对有野心的演员来说,甘地这个角色既是超高难度的挑战也是名垂影史的机遇。因此,亚历克·吉尼斯、阿尔伯特·芬尼、罗伯特·德尼罗、达斯汀·霍夫曼一批顶级男星都对这个角色产生了兴趣。无疑,耀眼的明星将带来可观的票房号召力。然而,传记片的主要审美对象是传主的艺术形象,要求事真、神似、形似。特别是甘地这种生活在现代史上的名人,有大量的图像资料传世,人们对他的形象耳熟能详,是衡量出演甘地的演员表演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最终,阿滕伯勒放弃了那些熟脸,挑了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男演员本·金斯利来扮演甘地。

 

·金斯利有一半印度血统,他的父亲是印度医生,与甘地同乡,母亲是英国演员。本·金斯利本人的身高、体重与甘地接近,头颅和鼻梁的线条也和甘地相似。当金斯利剃光了自己的脑袋,披上白布,看上去几乎和甘地一模一样。在导演的启发指导帮助下,金斯利将自己较白的皮肤晒得黝黑,练习吃素食,念佛经,学瑜伽,还大量阅读甘地传记和聆听录音讲话,又模仿甘地使用手摇纺车的神态与动作等等。在印度拍片的过程中,有的老人一见到本·金斯利就跪下叫巴布(父亲,印度人对甘地的尊称)。

 

为了追求艺术的逼真性, 阿滕伯勒坚持巨细无遗、一丝不苟原则,把镜头移入印度拍摄,使河流、沙漠、房屋、衣饰等都是百分之百的印度产品;他还从英国请了一位火车专家来印度,指点把火车车厢改装成20世纪初的式样。剧组千辛万苦地找到印度境内硕果仅存的一辆老式福特T型车;对甘地的静修所,也按照原样在新德里重新建造了一所。服装设计部费尽力气为片中出现的总督、土王以及数以万计的军队和农民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服装。评论界认为,这部电影的服装大概在电影史上要算种类最多的了。影片先后动用的临时群众演员多达百万人次。拍摄的高潮是甘地国葬大典那场戏,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宏大的场面。那天是甘地国葬33周年纪念日,35万群众演员参与出演了大街上的送葬队伍,只有9万人接受了象征性的报酬,剩下的人都是志愿者,为了拍摄这一场景,剧组使用了11个摄像组。许多经历过当年那场国葬的人,都感觉时光倒流了一般。

 

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1982年底,《甘地传》上映。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甘地争取民族平等和民族解放的一生。确如尼赫鲁所望,对于甘地这个有着神性的人物。电影还是采用了人性化写实的视角。影片中,甘地也会发怒,有时带点小幽默,有时又执拗得像头牛。本·金斯利准确地把握了甘地内在和外在气质,在影片中将甘地从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律师演到步履蹒跚的八旬老人。虽然有化装技术的帮助,但他对甘地内心世界的精准传递让人震撼。尤其是几次绝食的场面,浑浊的眼神,愁苦的面容??影评人看了之后众口一词——灵魂附体。

 

第二年的第55届奥斯卡上,《甘地传》毫无悬念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8项大奖。而颁奖晚会上最出风头的不是阿滕伯勒和本·金斯利,八次上台领奖的《甘地传》剧组的每一个人都强调——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受歧视被扔下火车,成为一段历史的起点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出生于西印度波尔班达尔贵族家庭。年轻时留学英国,攻读法律,1891年取得律师资格回国,后应聘前往南非担任一家公司的法律顾问。电影中甘地买了头等车厢,却被连人带行李扔下火车,即使是拿出大英帝国颁发的律师资格证都没法幸免。历史上,甘地有两次这样的经历,使他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种族歧视的斗争,许多研究甘地的学者把这一经历称作一段历史的起点19151月,甘地回到印度,因其在南非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而成为一位颇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

 

  191926日,英印立法会议通过罗拉特法案。该法案规定警察可任意逮捕官方所怀疑的分子,不经公开审讯,可以长期监禁。印度人民完全失去政治自由,全国哗然,群起反对。

 

413日,约5万人在阿姆利则市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举行集会,抗议殖民当局专横暴虐。群众大会完全是和平性质的,有不少人还带着孩子来参加集会。下午 4时,英国将军戴尔率领 149名廓尔喀和锡克士兵前往广场。日落之前,他带领 105名士兵进入广场。5 15分,戴尔下令向密集人群开枪。射击持续10分钟,发射子弹1650发。关于死亡人数,说法不一。仅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死379人,伤1200人。电影对这一惨案的再现非常真实,比如广场的入口非常狭窄,戴尔命令装甲车堵住入口,自己带兵进去这一细节就是完全遵照历史拍摄的。

 

大屠杀不但没有慑服群众运动,反而激起印度人更加激烈的反抗。1919 11 月,甘地正式提出对英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的主张。电影里,甘地在真纳的豪华别墅里将非暴力不合作的想法讲解给国大党核心层,尼赫鲁、帕特尔、阿扎德等人心领神会;而国大党和全印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的双重领袖、后来的巴基斯坦之父真纳则不置可否。历史上,真纳确实对非暴力不合作不感冒,他与甘地的分歧也为今后的印巴分治埋下了伏笔。192012月,国大党那格普尔年会通过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方案。从此,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策略,甘地成为国大党最有权威的精神领袖。

 

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192225日,联合省2000农民烧死了22名警察。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绝食5天,以终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人们听到了甘地绝食已经奄奄一息的消息,纷纷停止了暴动。这也是电影里第一次表现甘地绝食,实际上,在此之前,甘地已经绝食过5次。

 

甘地与真纳的分歧导致印巴分治

 

如果说甘地对印度独立居功至伟的话,那么原来的英属印度变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甘地也应该负有一定责任。

 

巴基斯坦之父真纳在电影中出场不多,被淡化处理了。史实中的真纳极其有个性和胆略,他和甘地之间的差异,或许可以看成是印巴分治的一个因素。

 

甘地和真纳都出身于西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早年都在英国受过法律教育,都是英国伦敦律师协会授予的律师,后都成为国大党成员,但两人的宗教信仰、政治态度以及生活方式却完全不同。

 

甘地常穿印度式土布罩袍,赤脚、光头,完全是一个印度农民的打扮。他住在印度一个偏僻的乡村里,每天摇着手纺车纺线,并接待每一位来访的农民。真纳身着西装,完全是一副英国绅士派头。他住在孟买一家豪华的饭店里,不时地召见记者,表现了一个职业政治家的风度。

 

最早,真纳是将印度民族的利益置于他所属的穆斯林种族利益之上的,被视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的使者。自甘地回到印度之后,两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之间关系一直不大好。一战时甘地主张帮英国招兵,真纳反对;甘地主张非暴力不合作,真纳主张宪政改革。甘地成为国大党精神领袖后,真纳则慢慢和他以前国大党内的印度教同事们疏远开来。在20年代末期,真纳开始动摇他的民族主义立场,而逐步地转变为穆斯林种族主义者,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甘地。

 

1937年初,印度举行大选。国大党在中央立法会议的1675个席位中获得了715个。穆盟在选举中失败。国大党的胜利,使一些领导人有些得意忘形。当时已当上国大党主席的尼赫鲁公开声称:现在印度国内只有两个党派,一个是国大党,一个是英国人。这种提法使穆盟无法接受。真纳提出,要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同国大党合作,共同参加中央和邦政府。这一建议未被国大党采纳,两党隔阂进一步加深。

 

1940 3月,真纳撰文阐述两个民族的理论。认为无论按什么民族定义和标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属于两个不同的民族,对于双方来说,唯一的出路,是将印度划分为两个自治的国家,让两大民族都有自己的祖国。

 

印巴分治,悲伤的甘地绝食一天

 

二战结束后,印度国内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1947322日,蒙巴顿勋爵到达印度,出任最后一任印度总督。此时,印度教徒同穆斯林的冲突已经开始。蒙巴顿和他的助手们,同印度两大政党各巨头进行频繁接触。真纳态度坚决,巴基斯坦必须独立。鉴于此,尼赫鲁在同蒙巴顿会谈中认为,印度已经不可逃避分裂的命运。

 

甘地这时已退出国大党却仍在做着统一印度的梦。他继续批评英国人的分而治之政策,一再重申印度只有一个民族,应成立一个国家。声称: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决不同意分治印度。电影中,甘地当着真纳和尼赫鲁的面,要求由真纳而不是尼赫鲁出任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面无表情地答应,但告诉甘地,印度教徒不见得答应。这一戏剧性的一幕是导演的艺术加工。真实的历史上,甘地是向蒙巴顿提出由真纳领导的穆盟组阁,但遭到尼赫鲁、帕特尔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要求甘地收回建议。在与蒙巴顿会谈了3次之后,甘地终于默认了印巴分治的方案。

 

1947 815日,印度联邦自治领宣告成立,尼赫鲁任政府总理。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度终于获得了独立。同一天,巴基斯坦自治领也宣告成立。真纳出任巴基斯坦第一任总督。

 

在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举国欢庆的日子里,甘地却在为印巴分治而悲伤。15日这天,他拒绝参加庆祝印度独立的仪式,更没有发贺电。他决定绝食一天,为拯救印度而祈祷。

 

由于印巴分治,在一些种族主义者的煽动下,原来居住在东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为现在的孟加拉国)的印度教徒迁徙到印度,而原来居住在印度的穆斯林则反向迁徙到巴基斯坦。在这种相互迁移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武斗,南亚次大陆上演了一场空前的教派大屠杀。据官方统计,仅在独立后的几个星期内,就有50万人死于仇杀。据估计,在整个印巴分治期间,约有100—200万人被夺去了生命。在分治后的13个月中,约有1500万难民越过新的边界线,彼此迁移到对方境内。

 

印巴分治六十多年来,两国打过三次仗,一直为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争执不休,后遗症直到今天还不时发作。2011713日,印度孟买遭遇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就来自于巴基斯坦的虔诚军。

 

为结束暴力而死于暴力

 

在印巴分治后,甘地为了制止种族屠杀,绝食过两次:第一次从194791日到94日,第二次从1948113日到118日。然而,甘地平息教派冲突的绝食举动被印度教极端分子认为是保护穆斯林,所以,一些印度教极端分子决定刺杀甘地。

 

1948130日下午,还没从绝食中完全恢复的甘地在两个侄孙女摩奴和阿巴的搀扶下做晚祷。这时,一个身材结实的年轻人从人群中挤出来,猛地推开甘地身边的两位少女,跪在圣雄的脚下,似乎向甘地表示敬意。摩奴以为他要去抚摸甘地的脚,连忙有礼貌地将他推开,说:巴布已经迟到 20 分钟了!

 

没想到这个青年突然挺直身子,一掌把摩奴打翻,掏出手枪,用冰冷的枪口对着甘地赤裸的胸膛,一连放了三枪。两颗子弹穿透了甘地的身体,另一颗子弹钻进了他的肺叶。甘地仍然双手合十,喃喃地说道:哦,主啊!随后徐徐倒在草地上。这时正是下午5 17 分。

 

凶手是一名印度教徒的极端分子,他的名字叫纳图拉姆·戈德森。他早年曾追随过甘地,投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曾入狱坐牢。后来他专门反对甘地,宣传暴力。他刺杀甘地后,并没有趁乱逃走,而是举着手中的手枪,呼喊警察,束手被擒。

 

由于甘地生前曾明确表示,他谢世24小时之后,遗体将按照印度教的习俗进行火化。1948131日,印度为甘地举办了国葬,据称,送葬的队伍有100万人。

 

电影中借解说员之口对甘地做了这样的评价: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和活着的时候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的财富,也没有任何的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长官,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界政府代表和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着缠腰布的棕肤色小个子致最后的敬意,他领导印度走向自由。诚如马歇尔所说:圣雄甘地,是人类良心的代言者,他用谦逊及真理的力量战胜帝国。爱因斯坦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活生生地出现过这号人物。这是对他传奇一生最好的总结。

 

电影与历史

 

甘地死时说的不是ohmy god(哦,我的上帝),而是Hirama,意思是哦,罗摩。罗摩是印度教的神,考虑到为了让西方观众便于理解,导演将罗摩直译为上帝,这容易让观众产生混乱——甘地似乎信的是基督教。

 

电影中,甘地抗议《通行证法》而烧掉通行证,南非警察打得甘地满头是血后逮捕了他。历史上,无论是甘地还是其他抗议者只被逮捕,没有挨打。

 

电影中印度独立时,印度国旗在强烈的日光下升起,历史上是在晚上完成的大英帝国国旗和印度国旗的交换。

 

附:

 

《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当当网专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909708

 

《光明大手印》系列丛书邮购地址: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联系人:王静  联系手机:13830501212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