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最新版 >> 书友会 >> 创意写作 >> 正文

道在青蔬白米间

2025-11-20 14:57 来源:www.xuemo.cn 作者:兰丽君 浏览:77931

道在青蔬白米间

今天轮值做饭,还是简单的重复熟悉的那几样菜,毕竟以前不太会做饭,自己吃的也很简单,而且应酬多。

来到书院三年了!学着做饭。慢慢回忆起母亲做的饭,当记忆中母亲饭菜的味道在舌尖苏醒,便学会了那么一两个菜,多做几回,就熟悉了。

今天忽然明白:

道在厨房

这一两个菜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道生一:这个“一”是对母亲味道的回忆,是深植于味觉与情感中的“家的本味”。

一生二:从初心复刻,到举一反三,渐能从容应对不同食材,甚至面对厨房诸事也生出几分淡定与创意。

 二生三,三生万物:而这一切的源头,正是道法自然——不刻意,不强迫,让手艺在时间里自然沉淀、生长。

原来,道就藏在最平凡的炊烟里。

修行,从最低处做起

 最低处,最踏实。 厨房里的洗切烹炒,每一步都具体而实在,糊弄不得。修行也是如此,若不从心地、言行这些基础处入手,高楼广厦便无从谈起。正应了那句“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服务他人,降伏自我。 在料理三餐的过程中,自己的偏好、习气时而现前,唯有在事中调伏,方能生起无我利他的大心。

专注当下。切菜时只管切菜,炒菜时只管炒菜,心无旁骛。这种在劳作中保持的专注与清明,就是最好的观照。

从“事业身份”到“服务之心”的破执。

以前的认知:做饭是“家庭妇女的事”,这背后是坚固的身份执着与分别心。

从“不甘”到“视众生为父母”的转念,这一步的跨越,恰是修行的重要里程。

我们总想当“舞台上的主角”,而不愿做“台下的服务生”。而修行,恰恰从放下主角心态,甘愿为众生服务开始。

修行在人间,烟火即道场。

洗切烹煮,无一不是动中禅;

油盐酱醋,无一不是味中道。

一日三省

一:打碎自我,重铸人格

这八个字,如锤如砧,道尽了行者必经的淬炼。

“打碎自我”,破的是“我执”的牢笼。

那些我们平日维护的身份、尊严、观念、习气,乃至所有“不甘”与“委屈”,都构成了这座牢笼。修行,需有勇气亲手拆解它。

“重铸人格”,立的是“无我”的丰碑。

打碎之后,以慈悲、智慧、利他、奉献为材,重塑生命。这个新的人格,不再以“我”为中心,而是与众生、与道相契,如流水般柔软,如金刚般坚韧。

在做饭中生起的全部感悟——从放下身份的服务,到“视众生为父母”的转念,直至此刻“心里亮堂堂”的豁然——这场亲历,正是一场微小而真实的打碎与重铸。

它让我亲身印证:

真正的修行,不在高山之巅,而在厨房灶台;

真正的蜕变,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人格的涅槃。

二:于卑微处,洞见光明

“在卑微处,洞见光明”——是“道在寻常”最深刻的注脚。

“卑微处”,是轮值的厨房,是琐碎的家务,是曾不甘的“服务”,是一切被视为平凡、低下、不足为道的日常角落。

而这,正是红尘炼心的真谛:不弃绝卑微,反而深入卑微;

在最低处,恰恰能照见最普遍、最永恒的光明。

愿我们永远保有这双“洞见”的法眼,在一切人、事、物的“卑微”处,见自性,见众生,见如来。

三:大痴的智慧

大痴者,不随浪逐潮,不计得失,守拙心以观万象。

这份痴,是焚身不熄的愿火,是即身成就的长明灯。

世俗皆求“趋利避害”,而大痴者甘愿选择“费力不讨好”之径;

在这个追求精准效率的时代,保留一点“大痴”精神,恰是对抗异化的良方:

为无用之事倾注热情,在数据洪流中保持笨拙的沉思。

“大痴若愚”,是修行路上更深的回响

若愚,是主动的舍弃——机巧心、分别心、得失心。

大痴,是将全部生命投入一处的心力。

当痴与愚合一时,便趋近无我之境。

那份看似笨拙的坚持里,正藏着最深的智慧。

最高深的哲理,从不依恃复杂的话语。它只在当下这一刻,被一颗专注而敞开的心,轻轻接住。

——仿佛月光洗净铅华,真理褪去了语言的纹饰,只余下素心相对的清明。

从“大痴”的用功,到“若愚”的放下,再到“回归”的认得,最终归于“无事”的平常。

原来千般言语,不过是指月的手指;万种境界,终究是途中的风光。

忙碌了一整天,此刻终于能停下歇息,疲惫中带着满满的充实。将一天的体悟流于笔端,是梳理,更是滋养。此刻,夜深人静,诗意自然流淌......

道在青蔬白米中,

火候深浅自心平。

三餐俱是无声法,

嚼得菜根知众生。

昔日灶台生埋怨,

今朝烟火照慈心。

一念转处天地宽,

自性光明破迷云。

兰丽君写于1119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