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的心灵,才能书写出清澈的文字
——读《一个人的西部》有感
文\张娣
有了一些年纪与阅历之后,阅读的爱好从猎奇多彩的小说转向平实回忆录与传记,希望能从中汲取勇气与智慧,少一些迷茫与犹疑。但读过几本之后,时常会感觉作者在回忆时的回避与闪躲,或是记忆本身的不可靠,让事实失了本来面目。所以阅读的过程中时常要提着一分警醒,提醒自己不要掉入那些美化过的陷阱,提醒自己不要被那些夸大的贫寒与艰辛迷惑,而偏离了事件本身。
比如,曾经看过一本文集,前言里评论说此人“为官清廉,一生不得志……”正文里讲了一些风雅轶事,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他后来退隐之后,在乡下修了个园子寄情山水,读到这里,只让人徒留几声冷笑。再比如前,不久在读马斯克的传记时,从头到尾一路疑惑,马行生到底是想在回避什么,他的父亲到底是富豪还是普通人?老老实实地承认好风凭借力就那么难吗?在读雪漠先生的《一个人的西部》时就没有这种困扰,每每合上书,都感觉自己的那份警醒在雪漠先生这样的纯净坦诚之心面前,实在是有些小人之心了,这样澄明的文字,只需要敞开心灵感知就好。
雪漠先生出生在甘肃武威腾格里沙漠边缘小村,他的文学作品大多与西部风情相关。西部文学作为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叙事方式对当代文坛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同样作为西部文学的创作者,长期生活于此的雪漠的视角更为独特,他的长篇小说《大漠祭》《猎原》《白虎关》《凉州词》《野狐岭》《西夏咒》等,描绘了一个最接近现实的西部画卷,也让他曾三度入围“茅盾文学奖”。
《一个人的西部》缘起于雪漠先生为儿子筹备婚礼做东客,在拟定名单的过程中,激活了他关于过去那些人与事的回忆,于是从自己的童年写起,一直写到自己明白之前。这些记忆中他的乡亲、同学、朋友、同事等,与他受过同一种文化的熏染,从同一个起点开始,最终却走进了不同的世界,走出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之路,于是他开始思考——这到底是命运的必然,还是选择的始然?
因为是自传,所以《一个人的西部》情节上不像雪漠先生的文学作品那般瑰丽传奇,遣词造句也没有那么鲜明华丽,他只是用很朴实的言语书写他的经历,但这并不影响《一个人的西部》的引人入胜。《一个人的西部》言语之间透着自然熨贴,仿佛冬日午后的阳光中,一个智者在轻轻地讲述他的出生,他的长大,他的志向,他的经历,他的心路历程,他的痛苦焦灼,他的坚定信念,他的暗夜穿行,他的学佛问道……这些故事在作者的心里沉淀已久,不用讲究结构,不用讲究修辞,就那么质朴地不急不缓地流淌而出,足以滋润听众的心灵。
个人的回忆录容易都呈现出一种打鸡血状态,作者满腔热情地讲自己如何奋斗如何成功,索然无味。可贵的是,雪漠先生并没有洋洋洒洒地讲自己的成功与自在,对于自己心思澄明之后的经历只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向读者讲述他曾经的困惑与挣扎,分享自己对人生的清醒的认知和选择。就像他在前言里坦陈的,“我认为,真正重要的,不是我明白后的故事,而是雪漠是如何从改变心入手,进而改变行为,从而重铸灵魂,完成自己的。尤其是,在这过程中,他经历了怎样的灵魂历炼。”
印象最深的是《老故事》一章里“孝子杀母”故事。作者儿时生活的村庄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村庄之间因为争夺水源时常发生械斗和纷争,非常惨烈,雪漠所在的村子经常是处于劣势的一方,但有一次因为一位老人被牺牲,付出生命,他们暂时获得宝贵的水源,人们为此欢庆,没有人在意那位死去的老人。记录这个故事时,雪漠先生没有回避还是孩童的他“每当说到这个故事,老人们都显得无比自豪,无比开心,娃娃时代的我,就会跟着一起笑”,同时也在剖析与追问“为什么他们看不到残忍,也看不到老人临终时的恐惧和痛苦,只看到自己比对方得到了更多的水。很小的时候,我之所以跟着老人们一起笑,也是因为我不明白什么是罪恶,只看到胜利带给乡亲们的快乐。”这样坦诚的态度,坦露自己那曾藏于皮袍下的“小”,让读者动容并汗颜。
很多与雪漠先生有类似经历的作家在描述那年代时,会对曾经的苦难有一种若隐若现的着迷,缅怀旧日时光,深感往昔不再,一路慨叹自己精神栖息的田园面目全非,并将其美化为“乡土情结”。庆幸的是,雪漠先生好像并不没这种“爱好”,他并不升华与美化苦难。《文宣队的台柱子和女一号》里写到他读小学时,在当地的文艺汇演时伴唱一举成名,和他一样有名的女一号金萍也很有文艺天赋,但金萍后来嫁到了戈壁深处,多年后他利用下乡检查工作之便去看望了她,发现当年那个清纯美丽的少女已经活成了一个普通的农妇,碌碌一生。作者感慨,在西部很多有天赋的年轻人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最终认命了,在社会底层混混沌沌过一生。也让读者不胜唏嘘。
雪漠先生视角下的西部,黄沙、落日、苍凉悲壮的人生……只是一种生活,并没有被赋予更多的意向,但这样平实的记录才是更为可贵,就像李敬泽先生说的,“雪漠如果不写,可能以后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