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创意写作 >> 正文

类型化时代的文学生产

2012-04-11 11:50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陈彦瑾 浏览:64256077
内容提要:类型文学虽说不是个全新的事物,它在今天被提出、关注和接纳,却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可以说,类型文学是文化工业化(产业化)、文学商品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后工业社会中文学生产方式变革的产物。而在网络时代风起云涌的网络文学中,类型文学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繁荣之所。

类型化时代的文学生产

文\陈彦瑾

近年来,“类型文学”概念逐渐为评论界、出版界接纳,成为人们谈论市场流行图书时一个便捷的收纳框,悬疑、恐怖、玄幻、修真、穿越、重生、仙侠、盗墓、后宫、帝王、商战、校园、青春……贴上这种种标签的图书统统可以扔进这个框框。由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类型文学这个貌似新兴的概念,基本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武侠、言情、科幻、侦探、历史等通俗文学读物,而和它对立的,大约就是如今被市场日益冷落的纯文学图书了。

类型文学虽说不是个全新的事物,它在今天被提出、关注和接纳,却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可以说,类型文学是文化工业化(产业化)、文学商品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后工业社会中文学生产方式变革的产物。而在网络时代风起云涌的网络文学中,类型文学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繁荣之所。

一.

文学的类型化与商业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纯文学是绝对的主流,它同时有个别名,叫“严肃文学”。纯文学的写作和阅读具有批判、探索等精神向度,其出版行为本身也被赋予了“影响社会人心”等严肃意义,纯文学图书因而被社会奉为精神食粮。而以港台武侠和言情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虽流行一时却难登大雅之堂,人们读它大多是为了消遣。那时候,文学生产主要依赖出版社、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编辑和批评家评价作品时最看重的是思想性、个性、深度、美学等精神方面的价值。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工业化(产业化)、文学商品化,读者口味、市场需求成为编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为捕捉、迎合或制造某种口味、需求,出版社想方设法给作品贴标签,于是世纪末“身体写作”、“行走文学”、“美女作家”、“70后”等名目繁多的“策划”应运而生,商业运作的类型化诉求初现端倪,商业符号和消费因素开始堂而皇之进入文学出版。

应该说,类型化是文学市场形成和文学图书商业化运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图书编辑往往依据自身对理想读者(目标读者群)需求的预期来挖掘选题、指导创作,或对书稿进行“二度创作”,即所谓策划、包装。然而,读者的阅读需求跟其他消费需求毕竟不同。阅读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如何让某个读者觉得一本书于他有价值,这是很难掌控的,所谓理想读者的需求往往不能和实际完全吻合,因而策划、包装落空是常有的事。为使生产更好地与需求对接,类型化诉求便产生了。类型化就是将看起来混沌一片、不可捉摸的读者需求分化、细化、标准化后,给文本注入与之对应的意义和话语形式(即将文本符号化,使之具有可复制性),这样文本在主题、人物、结构、语言、风格上都表现出可复制的特征,而写作也就成为类似流水线批量生产的一种程式化过程。所以我们会看到,一部书的畅销往往可以带动一类书的风行,韩寒《三重门》、郭敬明《幻城》的畅销带动了满足青年学生阅读需求的青春文学的持续流行,《魔戒》、《哈利·波特》和《达·芬奇密码》的畅销,则带动奇幻、魔法和悬疑、恐怖、推理等类型的盛行……

由此可见,文学的类型化实际就是将需求标准化,作品符号化,写作程式化,从而使文学出版和其他商品生产一样,可以进行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从一本书的畅销到一类书的“次畅销”中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如果说在传统文学出版领域,需求的分化、细化还带有出版者自行揣测、分析的成分的话,那么在今天的网络世界中,需求已经可以直接向文学出版者表达、沟通了。网络作为新的文学出版平台,将文学的流水线式批量生产与读者的阅读需求更加完美地对接、捆绑在了一起,从而使类型文学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盛状态。

二.

网络文学出版平台主要指各大原创平台,如起点中文、幻剑书盟、17K、清新、西陆、鲜网等。经过几年摸索,原创平台已建立一套完善的生产流程。以一本书为例。首先是作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写手,在平台上申请一个作家专栏,经网站编辑审核后就可以上传作品了(不必遭受传统期刊、出版社的层层把关)。如果作品受欢迎,就可以申请推荐和签约。签约后,平台会安排强推,进而确定是否发展为 VIP作品。当作品成为VIP作品后,读者的付费订阅就生成了稿费。如作品被推荐出版实体书,或被改编成影视、动漫,就再次生成稿费。所有稿费都由写手和平台分成。再看读者。读者分为普通用户和VIP用户。普通用户只能看公众版,VIP用户通过付费订阅,可以在最新时间里看到最热门作品的最新章节,也就是“VIP章节”。平台有一套完善的VIP充值体系,以方便用户消费。“VIP体系”可以说是网络文学出版的核心,写手靠它赚取稿酬,读者靠它实现消费,而网站靠它赢利。

在这个出版流程中,说VIP用户是上帝一点不为过。和实体书读者相比,他们的“上帝”身份表现得更为直接——他们的点击和流量决定了写手的收入和网站的生存,所以他们喜欢看什么,网站就引导写手写什么,他们的喜好决定了文学作品类型的构成、规模、盛衰转换,决定了某一时期某个类型的红极一时和各类型的此消彼长。对于具体作品,他们也可以随时告诉写手自己的看法、需求和希望,写手则常常按他们的要求更改写作计划,重新安排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和大结局等。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既是读者也是类型文学的生产者。

类型化对批量生产带来的便利是很明显的。首先写手很容易找准读者口味,可以选择某一口味在短时间内写出大量作品,积累影响力的同时,也赚取了更多稿费。而读者也可以在海量的作品超市中迅速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类型,节省了搜索的时间和精力,使消费更为方便、快捷。对于那些成天浸泡在书海中的网站编辑来说,类型化将更方便他们挑选出有商业价值的作品,更有效地引导写手写作,吸引读者点击和订阅。

类型化的网络文学主要吻合的是青年人的阅读需求。读者和写手多以青年为主。青年人不论在现实社会还是在人生旅途上,都还是成长中的一群。他们没有多少社会阅历和思想积淀,有的是无处释放的、被现实压抑的情感和欲求,以及对社会现实与未来人生的好奇和幻想。所以网络文学自世纪末兴起时就以玄幻、武侠和都市为主要类型。这几年读者口味进一步分化、细化,到今天各大原创平台上的分类已经很繁复了。比如玄幻,有的分东方玄幻、西方玄幻,有的分奇幻、科幻、魔法、异能。比如修真,和玄幻结合是奇幻修真,和都市结合是都市修真,和武侠结合是仙侠修真。此外武侠分传统武侠、古典仙侠,都市分商战、校园、爱情,其他如重生、穿越、竞技、网游、盗墓、军事、历史等,也都细分亚类,或相互组合。随着时间推移,相信还会有更多名目的组合、亚类涌现。分类的无边蔓延也折射出需求的旺盛。这些类型文学的文本将现实社会和虚拟世界糅合,以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和最直接的欲望表达,满足了青年人的情感、幻想和欲求,使阅读具有一种释放、排遣、宣泄甚至是发泄的快感,一种享受彻底自由的乐趣。这或许就是类型文学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原因吧。

类型化使网络平台的文学出版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资本开始追逐这块肥肉了,于是有盛大对起点中文、TOM对幻剑书盟的收购。受利润最大化的驱使,火爆网络的作品纷纷谋求实体书的出版,从《诛仙》、《小兵传奇》到《明朝那些事》、《盗墓笔记》、《鬼吹灯》,类型文学屡创畅销奇迹,由网络平台成功衍生到了传统文学出版领域。

资本的注入、出版社和书商的投入,使类型文学的出版进一步扩大,当然问题也日益突显。首先是跟风到极致。应该说,跟风是类型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了,但跟风到极致就会给读者带来审美疲劳,出现口味上的厌倦和需求的饱和、过剩。再就是写作的程式化,以及不断更新的要求,一定程度也损害了网络文学最引以为豪的独创新意和自由想象。写手往往写到才思枯竭、激情枯萎,最后只好草草收尾,有的干脆放弃,所以类型文学的“滥尾(虎头蛇尾)”和“TJ(未写完)”现象极常见。另外,篇幅冗长、语言直白、缺乏细节描写、人物扁平化概念化等毛病也很突出。

不过,这些毛病似乎并不妨碍读者订阅、追看某部作品,毕竟对他们来说,在网上看书跟看电视连续剧一样,也就是休闲消遣而已,不动脑子,不求深度,看得高兴,被情节吸引,对更新有阅读期待,这就够了。写手心里也清楚自己写作所追求的并不是文学水平有多高、思想有多深刻,而是怎样让读者喜欢看、看得高兴。是的,只要读者需要、喜欢,写手的写作就有价值,类型文学也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08107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