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01 假亦真时真亦假
当我们破除一些对于人生的假设,有了悟性地看破时,就可以不带成见地去看一切事物,这才是文学的开始。
如果心存假设,例如丈夫看到妻子把包包里的东西倒出来,开始唠叨:“你怎么买那么多东西,怎么放得这么乱?”文学恐怕无处着根了。
所以我说文学是一种疏离,保持旁观者的冷静,去观看一切与你有关或无关的事。
但并不容易,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假象比真相更真实,小时候我常听到母亲说,台湾的小果难吃死了,西安那个水果多大多甜。
等我真正到西安,买了西安的水果,那滋味比台湾的水果差太多了。
我的母亲在台湾居住了几十年,但因为乡愁,让她把故乡的水果幻想成不可替代的,最后假象就变成了真相。
我常在想,要不要告诉母亲,西安的水果其实很差很差呢?
这就是一个文学家要面临的问题,他在文学与人性之间游离,好像有点残酷,但绝对不是冷酷,他是在极热和极冷之间。
我常引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形容:“假作真时真亦假。”
把假变成真,是一种文学,把真变成假,也是一种文学——就是在游离,不属于任何一者。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最伟大的一部小说,因为作者很清楚地游离在真与假之间。
有的时候他就是贾宝玉,有时候他不是,有时候他比别人更残酷地看待贾宝玉这个角色。
他是在游离,所以成就最了不起的文学。
那么文学的终极关怀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人生真相与假象反复地呈现。
02 文学与哲学的交融
文学和哲学不一样,哲学是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酷下去。
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作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
我母亲因为离开家乡太久,所以把情感寄托在家乡的水果上。
她常说西安的水果多好多好,她说的不是水果,是她失去的青春岁月,是她再也见不到的母亲与故乡。
所以水果的象征意境越来越大,越来越甜,越来越不可替代;而她每一次在异乡吃到的水果,都变成憎恨的对象。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颗不可替代的水果吧。
我常常问自己:身上背负的水果是什么?
我也会害怕,当幻想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大时,有一天我就没有办法面对真相了。
人生就像是一本永远阅读不完的书,每一次觉得懂了,又会出现一个新的、不懂的东西。
我相信今天孩子要写父亲、写母亲,或是妻子写丈夫、丈夫写妻子,都非常困难,因为里面纠缠着太多太深的人性。
我常觉得读《金刚经》是为了帮助我去看另一部人生的《金刚经》,也就是人生的本相。
我会开始去想,为什么说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这些话在大学的时候以为读懂了,其实是假的;今天当你真正看到一个人在你面前消失不见,那种梦幻性、泡影性才显现……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句话才发生意义。
我一直提到文学和哲学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哲学会帮助文学。
因为哲学有一个责任,要为真相做最后的检查,在真与假之间做了很多探讨,所以有哲学的文学是很好的文学。
《红楼梦》就是一个例子,它里面有很强的哲学性,譬如说探讨佛教的部分,也有老庄思想、儒家思想。
虽然有很强的哲学性,但它毕竟不是哲学,为什么?
因为我们读《红楼梦》,关心的不是哲学。
当然哲学里面也可能有文学,譬如《庄子》用了很多文学的手法,但他基本上还是直接面对真相,
即使用了寓言,还是在指涉真相,他关心的是最后的答案。
这个答案会对你之后的行为产生影响,譬如读完佛经以后,你的生命还是贪婪、执着,那就不是哲学的目的了。
禅宗最后为什么会出来?
就是觉得人们读佛经教义却不能落实在行为中,所以它才会以当头棒喝的方式,
提醒人们回到自己的生命里,管好脚跟下的大石,可能比读几部佛经还要重要。这里面就是哲学。
03 文学的价值
哲学是答案,是行为,是人的完成。
文学不是,我甚至觉得文学有一点点纵容,它允许假象的存在。
所以你读《红楼梦》,觉得真真假假,扑朔迷离,贾宝玉最后出家了吗?
我觉得不是重点,后面是高鹗补的,事实上贾宝玉一直在出家跟非出家中游离。
如果这部书的目的是要说人生繁华都是虚幻,最后贾宝玉出家,绝对不是文学了。
这部作品之所以迷人,之所以被当做文学,是作者巨细靡遗地描写当时吃什么菜,衣服多么美丽,王熙凤出场时多么的风华绝代……
绝对没有看空,如果看空,哪里会出现这样的描述?
如果曹雪芹是一个哲学家,他写出来的东西会很少、很简单,他只要点醒你:繁华就是空幻。
可是他不是哲学家,他是一个文学家,所以他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去经营他的记忆,而且我相信事实经过记忆以后变得更美了。
贾宝玉因为曾经过着繁华的日子,以致抄家衰落之后,逝去的繁华变成了我母亲幻想中的水果,特别甜,特别美。
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要读文学。
其实哲学家尼采也说过,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
当然,哲学是一种本质关怀,文学里一定会有哲学的成分,大概没有一本文学完全没有哲学的吧!
《水浒传》有《水浒传》的哲学、《三国演义》有《三国演义》的哲学、《西厢记》有《西厢记》的哲学,每一部书最后都有对于本质的关怀,
可是这个本质会被包装在人生的现象里,而不是一个直接的答案,或是口号、教条。
我们读《红楼梦》是不知不觉被“繁华空幻”这个哲学本质影响,就像鲁迅的形容:“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才是文学式的哲学。
用一个让你感同身受的场景,经验从繁华到幻灭的种种现象。
把“假作真”与“真亦假”的部分,糅合在一起,才会变成一篇很动人的文章。
所以我相信,一个人在某一个阶段写母爱、父爱会很感人,因为他会写出介于真相与假象之间的创作。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