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看完《嵇康传》,你就知道,为什么真正的魏晋风度,只可追忆,无法模仿。
《嵇康传》:读不懂嵇康的人,不配谈风度
鲁迅毒舌,讲的东西也深刻,容易得罪人,他讲魏晋风度时就说,后世很多人学习魏晋风度,学人家饮酒、空谈、服药,但都徒有其表,不得其神。
这一句话,就得罪了很多人。
但鲁迅说的,确实是事实!
魏晋风度是怎样的风度?
按照易中天的说法,魏晋那些人的活法,论态度,是有节,论风度,是漂亮。
总而言之,这些人活得很漂亮,什么才算漂亮?
在外表,是清朗俊秀;于风姿,是安详文雅;看内心,是澄明透彻;在为人处事上,是超凡脱俗,不是俗物,没有世俗的污迹。
魏晋风度必须有这些,但魏晋风度远不止这些,那是一种本性上的潇洒和自由,远非言语所能言明。
看完《嵇康传》,你就知道,为什么真正的魏晋风度,只可追忆,无法模仿。
1
魏晋是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但社会乱了,很多东西却依旧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清高的人继续清高,庸俗的人继续庸俗,每个家庭的悲喜,也并不相通。
和穷人家的孩子不一样,嵇康是官二代,从不担心饿死,只是嵇康还没好好享受二代的好处,父亲就去世了,养大嵇康的,是母亲和哥哥。
走在路上,有武林高手对嵇康说,他骨骼惊奇,天赋异禀,将来必成大器,嵇康确实聪明,很多东西一看就会,年纪轻轻就博览群书,文章诗赋无不晓,尤其精通音律,弹得一手好琴。
他又长相出众,是典型的翩翩公子,本该入世闯荡,去求取功名,可是嵇康却爱上了老庄哲学,这一看,翩翩公子身上就多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对世俗的功名,就少了进取之心。
老子讲道法自然,庄子讲安时处顺,顺应自然。
嵇康也活得越来越“自然”。
最重要的是,嵇康还有一个好哥哥,哥哥做官后,虽然如老父亲般照顾嵇康,却任由嵇康自然生长,既不要求嵇康读儒家经典,也不让他去学习人情世故这篇文章。
所以嵇康就有时间钻进老庄哲学,随性自然地活着,整日寻仙访道,不务正业。
后来,哥哥实在看不下去,怕弟弟误了终生,就劝嵇康出去做官,至少也要找点事情做,不要整天无所事事,成为社会的负担。
嵇康不想做官,也不愿听哥哥唠叨,那些劝告,听得他头大,也让他越来越讨厌世俗,所以,嵇康“离家出走”四处游历。
到了山阳,只见山阳北靠太行,南临黄河,嵇康一看,就很喜欢,并且山阳离世俗,不远也不近,距洛阳不过百里。
此时,他还有任性的资本,喜欢了,就在这里隐居,潜心学问,写诗著文,游山玩水,遇见志同道合者,就相约清谈,其中有一人,就是山涛。
那一年,嵇康二十岁,活得潇潇洒洒,眼里无世俗。
2
嵇康在山阳隐居的时候,阮籍也厌了这世俗,正四处寻求精神的慰藉,和山涛正在一处。
听山涛说起山阳嵇康,非凡夫俗子,阮籍这时候欲入世,可世已变,欲出世,又心怀社稷。
一听说嵇康如此出尘脱俗,就和山涛一起来到山阳,拜访嵇康。
到了嵇康隐居的竹林,只见一个年轻男子,坐在柳树下弹琴,虽然穿着一般,但面容白皙,气质惊人。
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微风浮动,长发就随风飞扬,手指动作之间,琴音悦耳。
阮籍看得入神,感叹地说:“百闻不如一见。”
几人互相认识后,就坐下来,继续魏晋时期最特别的传统——清谈。
一番清谈后,比嵇康大十几岁的阮籍,对这个小老弟,真的服了。
对嵇康外形的描述,还是山涛的描述好,他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而阮籍呢,只觉得此行不虚,找到了人生知己,打算和嵇康来一次长期交往。
看嵇康的《养生论》,阮籍真是拍案叫绝,内心暗道此人怎么如此会撩。
按照嵇康的观点,养生要内外结合,未雨绸缪,还要持之以恒,非一时一日之功。
等到看到《声无哀乐论》,阮籍真的顶不住了。
嵇康提出,声音就是声音,无哀无喜,人之所以能听出喜怒哀乐,完全是个人的感情,和声音无关。
这话就是在反对礼教,因为统治者,就是把音乐作为一种统治工具的,就是将文化作为统治工具。
嵇康捅破了这层皮。
阮籍实在太喜欢这篇文章了,就四处推荐,还把嵇康“越名教任自然”的生活观点,一并打出去了。
阮籍当初是出于一种喜欢,可是统治者却不这样觉得,大家都“越名教任自然”,社会还怎么管理,皇帝还是谁的皇帝?
有几个人这样,可以将这几个人看成异类,但他们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在很多人身上发生,那就是挑衅权威。
3
竹林嵇康,一下子就火了,有了很多粉丝。
他的粉丝,都是那些读书人,是最能影响社会的一群人,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人纷纷加入竹林,嵇康这个小团队,越来越吸引人。
他们谈玄论道,吟诗作赋,喝酒聊天,琴啸合奏。
总之,活得很潇洒,嵇康成了全国最大的网红,是读书人心中的偶像,嵇康去洛阳,“京师之人,谓之神人。”
嵇康很快就吸引了一位小迷妹,这位迷妹身份可不一般,是曹操的后人,长乐亭主,皇室后裔,身份尊贵。
嵇康既不想当官,也不想搞钱,但他不得不生存,为了能保证自己的自由生活,他娶了这位公主。
婚后,嵇康不用四处求职,就轻松得了一个官位——中散大夫。
虽然有了官位,但嵇康对政治还是不感兴趣,当时司马家和曹家关系复杂,司马家势大,又心怀不轨,嵇康是曹家姻亲,很容易遭到猜忌,所以他不想进入官场。
司马家掌权后,嵇康就更不想进入官场了,他表面还是曹家女婿,对曹家来说,司马家就是反贼,嵇康做不到帮司马家做事。
因此就选择远离官场。
本来按照嵇康的本性,他就是讨厌官场的,人心太复杂,主子又难伺候,还庸俗不堪,不能痛痛快快做自己,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嵇康做不到这样的活着。
老庄哲学告诉嵇康的,是任性自然。
这次短暂的世俗之旅,并没有持续太久,中散大夫的名头,也没有干太久,嵇康就回到了竹林。
可是这世间的很多事情,一旦开始,就很难回头,那些经历,就烙印在生命里,伴随着你的一生。
4
嵇康从外面的社会回到竹林,可竹林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竹林了,竹林里的兄弟走的走,做官的做官,大多都在司马家的权势下夹着尾巴做人。
竹林里的老大哥山涛,就出去做官了。
山涛一出去,就仕途亨通,做了一个很能捞油水的官,而且没多久,就升官了。
这次升官,职位就空缺了,山涛就想到了小老弟嵇康,想让嵇康来接替自己,顺便也捞一点油水,改善一下生活。
山涛也是好心,嵇康才名太大,影响力太大,他不出来做官,司马家就不会安心,不会遭到迫害。
嵇康也明白,山涛是真的为他着想。
但嵇康不想做官,而且更加明白,他必须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司马家的人知道,自己是不会去做官的,所以他给山涛写了一封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
按照现在话来说,就是打一回假拳,打给司马家看。
他和山涛“断交”,还列举了九条自己不能做官的缘由,包括“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
必不堪者七:
一、喜欢睡懒觉晚起床,要是做官,就得被差役传呼上朝。
二、喜欢弹琴唱歌,打猎钓鱼,当官就有小吏在旁守候,无法随意行动。
三、头戴官帽,身穿官服,拜见上司需要长时间正襟危坐,腿脚麻了都不能动,而我身上虱子多,必须不停地挠痒。
四、我不善于写信,也不喜欢写信,做官后人际复杂,要经常通信,勉强为之有违本性。
五、平生最讨厌吊丧,而世人最看重这些,做官后不能随意为之,没法容忍。
六、不喜欢俗气的人,做了官要与之共事,没法容忍。
七、我性情急躁怕麻烦,做官劳神费心的事情太多,没法容忍。
甚不可者二:
一、平时喜欢“非汤武而薄周孔”,做官后也不会改变,而这不会被当局容忍。
二、性格刚烈,嫉恶如仇,直率易怒,做不好官。
总之一句话,我这人毛病多,做不了官。
但在司马家看来,你就是反对我当皇上。
这封绝交书一出,天下哗然,朝野震动,嵇康和山巨源绝交了。
但嵇康的绝交,并非真的绝交,而是借绝交之名明志。
所以后来嵇康遇难时,他还告诉自己的儿子,遇到事情,可找山涛伯伯。
司马家对嵇康,已是怀恨在心,一个不能帮自己安定天下文人的人,还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活着就是一个祸害。
但嵇康不在意,也许就算他知道结局是死,也还会这样做。
因为他是嵇康。
5
和嵇康同时代的,还有一个才子钟会,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对于嵇康的才华,钟会是很仰慕的,希望得到嵇康的青睐。
他写了一本《四本论》,想给嵇康看一看,在自己的偶像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可是到了嵇康的住处,就不好意思进去了,说到底,还是太虚伪,不够真性情,于是就把作品丢进去,自己转身就走。
那时候嵇康也没说什么,但那本《四本论》,写得确实不差。
后来,钟会得到重用,成了司马家的红人,想再次在嵇康面前显摆一下,就召集令一群人,一同去拜访嵇康,想通过这种行为告诉嵇康,你看我,不差吧。
到了竹林,嵇康正在打铁,头也不回,向秀正在拉风箱,也没在意来人这么大的声势。
钟会问:哪位是嵇先生,钟某就要随司马大都督出征了,路过此地,特来拜见。
可是嵇康和向秀,谁也不说话,依旧自个儿玩自个儿的,一个认真打铁,一个认真烧火,这种视而不见的态度,让钟会颜面尽失。
钟会的狗腿子想斥责一下嵇康,可是钟会不想再输一局,就阻止了,然后转身就走。
就在这时候,嵇康说话了: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也回答得有趣: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说完就走了,嵇康没有再说话,只是继续打铁。
放在一个懂点人情世故的人面前,都知道嵇康这样做,简直是太不会做人了,但嵇康就是这样,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连装都懒得装。
魏晋风度里最重要的真性,就是这样。
真名士,自风流。
6
嵇康依然很自我地活着,他不找事情,可是事情偏偏就找上了他。
他的好朋友吕巽、吕安闹了矛盾,嵇康劝吕安忍着,可是后来,吕巽玷污了吕安的妻子,也就是自己的兄弟媳妇,还诬陷吕安,使之入狱。
嵇康听说后,又是愧疚,又是愤怒,提笔就写了一封绝交书,这次是真的绝交。
和吕巽绝交,四处为吕安奔波申诉。
对嵇康怀恨在心的钟会找到了搞死嵇康的机会,因为他为大逆不道的人申冤,他借此向司马家提出:嵇康这种人,就像人间卧龙,如果不能为自己所用,最好还是杀掉。
司马家听进去了。
嵇康被抓进了监狱。
嵇康入狱的消息传出去后,朝野又震动了一次,因为三千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释放嵇康,让他当自己的老师。
这一下,朝廷更加坚定了杀嵇康之心,因为他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也正好可以杀鸡儆猴。
所以请愿没用,嵇康必须死。
263年8月的一天,阳光明媚,嵇康被押着,拉去洛阳东市的刑场。
他戴着枷锁,长发披肩,一袭长袍,穿着木屐,每一步都发出清脆的声音。
死亡即将到来,但嵇康神色平静,昂首挺胸。
哥哥拿着嵇康最爱的古琴,在临死之前送嵇康一程。
眼见天色还早,离行刑还有一段时间,嵇康对监刑官说,让我最后再弹一首曲子吧。
监刑官答应了。
嵇康坐在古琴前,不紧不慢地弹了一首《广陵散》,琴声美妙得令人动容,简直没法想象,这是一个将死之人的献奏。
弹完之后,嵇康对众人说,以前有人想跟我学这首曲子,但是我没有教他,此曲于今绝矣。
曲终,人也终,嵇康从容赴死,那一年,他四十岁。
广陵散的传奇,后来还被金庸写进《笑傲江湖》。
就算是死,也很有风度,这就是嵇康。
7
嵇康一死,天下文人立马就懂了,司马家不是说说而已,真的会动手杀人,就连嵇康这样的名士,都不能幸免。
做自己,会死,嵇康那么聪明,不会不知道这点,但他还是选择去死,也许他反省过自己的一生,发现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应该夹着尾巴做人,可能会活得更长久一点,但那样的话,他就不是我们知道的嵇康了。
当年的诗人屈原,郁郁不得志,渔父告诉他,举世皆浊,你为何不跟他们一样?
屈原答:“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后来,屈原死了,但这份干净留在了人间。
同在魏晋时期,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也有人告诫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但陶渊明说: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才是真正的风度,是做自己,跟随本性,顺应本性而活。
他们不是不知道虚与委蛇的好处,只是不愿意这样做。
8
隔着漫长的历史去看这些人,依旧令我们感动,因为在那样一个时代,他们企图回归真实的自我,企图为自己而活,挣脱束缚。
从结果来看,他们失败了,因为嵇康死了,阮籍也委曲求全,很多人都夹着尾巴,苟全性命。
但他们依旧留给了我们巨大的启示,那就是在混蛋的生活中,也要怀有英雄梦想。
他们虽然失败了,但这种精神,永远活着。
在有精神压迫的地方,这种精神就会成为一盏灯,照亮一片地方。
在人性被压抑的地方,这种精神就会成为一种启示,告诉我们,人生还有另外的可能。
此文转载于公众号《每晚一卷书》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