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历史档案 >> 正文

西夏碑背后的那个王朝和故事

2015-11-02 11:00 来源:www.xuemo.cn 作者:李元辉 浏览:43392474
内容提要: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在武威城清应寺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

 

 

西夏碑背后的那个王朝和故事

 

\李元辉

 

一个王朝的辉煌

有这样一个王朝,它曾雄踞西北,在中国历史上显赫近200年,但留给后世的却是一曲遥不可寻的悲歌;有这样一种文字,它在流传、延续近500多年后,终于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以致因后人无人能识而被称为“天书”。从公元1038年开始,党项族人苦心经营、创造了近200年的西夏文化,却在公元12276月的几天之间被扼杀,被毁灭,被抹去。灰飞烟灭之后,一切重归平静,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如昙花一现、如过往云烟的王朝,曾经创造了那么辉煌的文化。直到五百八十三年后,即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在武威城清应寺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人们的目光才重新投向那个曾被历史的尘土掩埋近600年的厚重的王朝……

一个特殊的民族“党项族”

西夏是党项族(原羌族的一支)建立的政权。党项族在唐末五代时期崛起于西北。公元1003年,在与吐蕃、北宋经过几番争夺后,党项族攻占凉州,并于1036年建立西凉府。公元1038年,党项族领袖李元昊正式建立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凉州自此成为西夏王国的辅郡,长达近200年。史称“大夏开基,凉为辅郡”。

党项族人在统治期间,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体方整”。西夏大臣野利仁荣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以及部分汉字部首和笔画,参照融合了契丹文字的造型,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创制出颇具个性特征的西夏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因此,看起来和汉字十分相似,也是方块字,横平竖直,书体形式也有真、草、隶、篆。西夏文制成后,统治者大力推行,成为当时西夏的官方语言文字。蒙古灭西夏后,仍刊印西夏文书籍。直到明代后期,随着党项族的消亡,西夏文成为无人可识的“天书”。

西夏文的历史资料之所以稀少,缘于蒙古在灭夏战争中对西夏文化的摧残性破坏。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后,先后6次进行对西夏的征服战争。最后一次灭夏战争开始于公元1226年正月,成吉思汗以西夏收纳其仇人亦剌合桑昆为借口,亲自率领大军进攻西夏。但锐不可挡的蒙古铁骑在西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七月,蒙古大军攻西凉府,西夏守将斡札箦力屈投降。至12276月,西夏终因国小力弱投降。但是,在灭西夏之前,成吉思汗因中了党项人的毒箭,不治身亡,蒙古大军便带着强烈的复仇心理,对西夏实施了灭绝性的摧毁。据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西夏百姓“穿凿土石,以避锋镝,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蒙古大军不但血洗西夏都城兴庆府,将宫殿、史册付之一炬,而且还将位于贺兰山下的西夏皇家陵园掘毁,西夏的文物典籍几乎毁坏殆尽。有文章说,在西夏陵区,迄今发现的西夏碑文残块竟达2000余块,汉文残碑1500余块,西夏文明遭到歇斯底里般的疯狂破坏!更叹惋的是,元朝竟也没有为西夏编修专史,西夏文明成为史籍中的一片空白。

这是一曲党项族的历史悲歌,是西夏王朝的历史悲歌,也是中华文明的巨大损失。残酷的战争屠杀了人民,毁坏了城池,焚烧了宫殿,同样,也是对文化的致命打击。古希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之所以没有延续下来,就因为战争是罪魁祸首。我们在痛惜之余,也略感一点欣慰,因为,我们幸好有西夏碑。

西夏碑的来历

张澍发现的那块石碑,全称叫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全国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最有价值、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现保存在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内。

西夏碑碑首呈半圆形,通高2.5米、宽0.9米、厚0.3米。正面碑额以西夏文篆字题名“敕感应宝塔之碑铭”;正文为西夏文楷书,计28行,每行65字;背面碑额以汉文小楷题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文为汉字楷书,计26行,每行70字。书写并篆额之人为张政思。碑文以主要篇幅记录了当时重修凉州感应塔的缘起和经过,被中外学者称为研究西夏文的活“字典”。西夏碑,成为解密“天书”的一把钥匙。196134日,国务院将该碑刻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夏碑的来历,和它上面的文字一样,也充满着神奇色彩。凉州城内东北隅护国寺内原有一座七级浮图的佛塔,后来因年久失修而毁坏。至前凉(公元314-376)时期,前凉国王张轨所修宫殿正处在佛塔旧址之上。张轨曾孙张天锡在位时,由于宫中屡现所谓“灵端”,张天锡即下令拆毁宫殿修复佛塔。据传,所建之塔因有许多神灵感应故事,故名感应塔。

唐武则天时佛塔所在寺院改名叫大云寺,至西夏占领凉州,该塔仍完好无损,而且“灵应”更多。西夏梁太后、崇宗皇帝李乾顺崇奉佛教,遂又改大云寺为护国寺,并下诏重修护国寺内因地震受到破坏的感应塔,同时修缮寺院。公元1094年完工后立碑刻铭。

元灭西夏后,西夏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当时作为西夏辅郡的西凉府也未能幸免于难,大量的西夏建筑、史册遭到破坏,而树立于凉州护国寺的这块西夏碑,却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一碑亭封闭,侥幸得以保存。凉州护国寺约在元朝至正年间遭到毁坏,明朝永乐年间始建清应禅寺时,有人将湮没在废墟中的“西夏碑”砌碑亭封存在清应寺内,直到被张澍发现。从此,一扇认识西夏文字的大门打开了,一个神秘的王朝浮出了水面。

斑驳陆离的千年石碑,在渡过人世浩劫之后,终于重见天日。虽然是伤痕累累,但在它身上,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读出了文化的沧桑。历史树立了西夏碑,而西夏碑却镌刻了历史,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曾经的破坏者早已化为尘土,而西夏文化的使者千百年来却兀自站立着。如今,它静静地伫立在武威西夏博物馆内,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默默地诉说着西夏往事,解读着西夏文字。在我看来,它就是一尊文化的保护神,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得以衔接和延续。

对着黑色的冰冷的石碑,我想,我们除了感谢发现石碑的武威学者张澍,更应该感谢当年面对残忍的元军,冒着杀身之祸,勇敢的保护西夏碑的那些人。在他们身上,我感到了一种文化的热度,一种文化的坚强。

现在,武威西夏博物馆已免费向外开放。

是的,应当让更多的人来看看西夏碑,看看那些神奇的文字,了解那个曾经辉煌的王朝。

 

 

作者简介:

李元辉,甘肃武威人,民盟盟员,凉州区政协委员,全国著名文史杂志、甘肃陇文化研究会会员。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