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文学阅读的问题既关乎着文学生产,又关乎着文学大局,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视。
白烨:文学阅读的裂变
这些年来,人们在观察和检视文学现状时,更多看到的是文学写作、文学生产和文学传播的种种新变,而较少看到与此关系密切的阅读群体、阅读方式和阅读趣味的深刻变异。事实上,人们较少予以关注的阅读,因为既影响文学接受,又关涉读者大众,更应察其变、观其向,以便洞见症结,把握脉动,对症下药地加以引导。
阅读的问题表面上是与读书有关的现象,背后则是社会生活不断异动的外化。而阅读的变化也是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说,阅读是当下社会从物质到精神的整体生活的一根最为敏感的神经。经由这根敏感神经,可以觉知社会文化生活的种种流变与走向,也可以感知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与病象。
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当下文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人们从各种资讯中都可有所感知。比如,在2013年山东大学文学院举行的“文学阅读与文学生活”调查中,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读者就表明他们所喜欢的作家彼此差距甚大、相当地参差不齐,前10名作家依次为鲁迅、金庸、韩寒、路遥、海子、张爱玲、余秋雨、三毛、徐志摩、钱钟书。这次还调查了2011年至2014年间山东大学图书馆文学类图书借阅情况,排在前3名的作品分别是《藏地密码》《张爱玲典藏全集》《盗墓笔记》。北京大学图书馆有一则信息也表明,最受大学生读者欢迎的,高居排行榜前3位的是《明朝那些事》《藏地密码》《盗墓笔记》。更有甚者的是2013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在网上举行的“来说说‘死活读不下的书’”的投票,经由3000多位网友票选,《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尤利西斯》,名列前10位。尽管这次参与投票的网民主要集中在“90后”和“00后”,但他们所显示出来对经典文学的厌弃与排斥倾向,却不能不说是惊人的。
还有一些整体性的阅读调查数据,也让人难以乐观。如从“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减少了0.21本。这样的一个人均读书量本就不多,却还在减少,是非常令人忧虑的。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一阅读量应该处于倒数前几名的位置。去年,有关方面就披露过一个材料,我们的人均阅读量为4.5本左右,而日本是40本、韩国是11本、法国是20本、以色列是60本。这些数字都清楚地表明,我们的国民不大爱读书,也不大爱买书。阅读的背后是学习的态度,不爱阅读也意味着不爱学习。这种阅读状况,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文学阅读的背后,是众多的读者。读者是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需求也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就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来说,阅读的需求就很不相同,阅读的趣味也大相迳庭。一般来说,年轻的读者更喜欢在阅读中寻求宣泄与娱乐,文化层次不高的读者则更愿意在阅读中寻找热闹与消遣。白领读者愿意在职场小说的欣赏中反观自我,女性读者更愿意在爱情小说的品味中寄寓梦想。这些需求,或专于快感,或偏于实用,不能说不合理、不适当,但其中显然也存在高下之分、雅俗之别,而越是囊括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大众化的取向,就越偏于“俗尚”,乃至“低俗”,这也显而易见和无庸讳言。
浏览正在取代阅读
阅读,一般是指通过纸质作品的阅览,获取知识与营养的一种方式。这里包含了两个要素,一个是阅读对象是纸质读物,一个是阅读的目的是获取各种知识。但现在由于在纸质作品之外又出现了数字图书、电子作品、线上读物。但在严格的意义上说,这种在电脑上的快速点读、在手机上的快速拨读,实际上只是浏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如果硬要算作阅读,也是一种浅阅读、轻阅读。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相关数字表明,从2014年起,我国国民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8.0个百分点,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而2014年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达到51.8%。首次调查的微信阅读指标还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其中成年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
伴随以上信息的,还有一些比较乐观的说法。比如,有人认为“数字阅读或能成为下一个互联网经济的风口”,有人认定“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传统阅读模式”。但只要稍稍作一些分析,便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其实是有喜又有忧,有利又有弊。甚至从阅读的本义、阅读的效用上看,这种浏览式的阅读取向因带有显见的碎片化、娱乐化、功利化和快餐化的先天不足,比起传统的纸质阅读,是要大打折扣的。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研究团队的调查结果显示,微信阅读中70%的公众号主打的是趣味性与娱乐牌,仅15%的比例为文化类。事实上,目前的微信内容整体上良莠不齐,相当芜杂。因此,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微信阅读”的社交性特征明显、分享频率很高,但是由于内容多以碎片化、跳跃式为主,且内容有欠准确,仅凭此渠道获取资讯与知识,是不靠谱、不可靠的。
从目前来看,数字化产品层出不穷,数字化阅读也成为一些人的主要阅读方式,甚至大有主导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世界与阅读走向的趋势。因此,指出这种以浏览取代阅读的问题所在,让更多的人们认识这种所谓阅读的局限与缺陷,提倡纸质阅读的不可偏废、深度阅读的不可替代、经典阅读的不可或缺,显然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值得关注的“二次元审美”
近年还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所谓“二次元审美”的兴起与流行。人们通常把魔法存在的虚构现实世界称为“异次元”,把漫画或动画中的世界称为“二次元”。“二次元”审美,由漫画、动画、网游到手游,再透过网络平台如QQ、YY、微信、微博、陌陌等,形成整个二次元文化体系的完整结构,跟传统文化及审美方式彻底割裂。“二次元”审美中的世界都带有超验性,人物都带有“萌属性”。 “二次元”利用萌化、少女化、拟人化的手段,软化了现实世界冰冷的运行法则,带有强烈的游戏感和青春乌托邦色彩。因为这个虚拟世界慰藉了他们的心灵,完全摆脱了现实中的主流价值观,离开了现实中的种种压抑、愁困,使得新一代都沉醉于“二次元”审美的世界里难以自拔。
有学者指出:审美其实就是世界观,只是它从头到脚插满了大大小小情绪性的标签,显得比世界观更加生动且更容易辨识。二次元审美的核心是互联网虚拟属性和青春的特质共谋的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必须要信仰一个东西,就是觉得在网络当中存在和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一个“异世界”,你必须信仰它,觉得这个东西和现实世界是一回事,也是真实存在的。
在“二次元”审美的背后,既有阅读取向的逃离现实、耽于虚幻,又有媒介革命带来的新的文化图景与新的生活方式。这一现象在青年受众中的广为流行,势必对传统的文学与文化构成挑战。如何在了解“二次元”的前提下,肯定其新异而有趣的元素,指出其虚幻与虚妄的一面,并使主流文化汲取有益营养、强化艺术创意,以赢得大众市场、吸引青年受众,是一个绝大的时代课题。
文学阅读看起来是文学传播之中的一个环节,但其实是文学生产的终端所在。而阅读本身,内含了接受、学习与教育的多种功能与多重意蕴。如果文学生产的这个终端是浅俗化的,那就使文学生产的意义大打折扣,并给未来的文学发展在受众层次与文化情趣诸方面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无形的障碍,甚至诱导包括创作与传播在内的文学生产向着浅俗化方向倾斜,并使传统文学、经典作品更难以得到坚实的生存与持续的发展。因此,文学阅读的问题既关乎着文学生产,又关乎着文学大局,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视。
——刊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26日 第 08 版)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