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爱因斯坦的爱国观
文\黑白先生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16岁成为大学生,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来提出相对论以后而成名,1913年被德国科学院召回德国当院长。1914年一战爆发,他坚决反战,当时科学界文化界的名流人物如伦琴,能斯特,普朗克等等共有九十多位都在一份支持战争的宣言书上签了名,但爱因斯坦断然拒绝,相反,他在一份反战书上签了名,这是明显地背上了不爱国的名分。
1933年,德国纳粹政府查抄他在柏林的寓所,没收其财产,并悬赏十万马克索取他的人头。爱因斯坦当时在普林斯顿大任客座教授,得知消息决定不回德国,加入美国国籍,他发出了这样一份庄严声明:“只愿生活在公民自由、宽容,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的国家。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因国家而生存”。在发布声明的时刻,他向着德国方向喃喃自语:“你注定是一个传奇。这一世缘尽至此,我还好,你也保重”。后来,爱因斯坦终生再没回国。
“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2005年,德国政府决定把这个信条刻在德国政府大楼上,作为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的纪念。说明这个国家的博大,与恶彻底切割。这也许是尽管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而现在又得到世界谅解和尊重的原因。 爱因斯坦的“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这使我想到康德的政治哲学。康德说,“国家就是人的共同体,是每个人让渡的部分权利,这种让渡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的自由。爱因斯坦最欣赏康德哲学”。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康德政治哲学的翻版。
爱因斯坦爱国吗?以我们的观念和视角,爱因斯坦毫无疑问是德国的一个“叛徒”,但是如果没有美国,爱因斯坦说不定早就成为纳粹焚尸炉里的骨灰了。科学家如果没有信仰,莫谈国事,就是一台被人利用的机器而已。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他对政治、宗教也有深刻的见解,我更视他为哲学家,为他的理想和人格。爱因斯坦在他写的《我的世界观》里说:“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人总是屈从于自己所生存的社会,在专制强权里,良知与立场多么矛盾。国家由活生生的个人组成,摒弃个人价值的爱国主义是可耻的。
我想,如果爱因斯坦死在纳粹的铁蹄下,他的才华和知识也就不会造福世界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本无国界,教育本无国籍,世界上任何一所学校本该是为全人类服务的,如果教育中出现“爱某团体”,教育本身就出现了问题。无论何时,祖国都不能高于真理。那种否定真理的爱国,爱国在真理之上,其实只是奴隶对奴隶主式的爱国,而不是一个自由的人以一颗伤痛的心真正地去爱那多灾多难的人民与土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爱国方式 !
爱因斯坦说:“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这些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只有具备最睿智头脑、最宽广胸怀、最纯粹人格以及对语言表意达到炉火纯青境地的人,才能写出这般蕴含沉厚却又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文字!
1933年,纳粹德国不懂什么叫做公民自由,他们失去的不止是爱因斯坦,更是所有有良知的德国人,爱国。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心说话,做正义公民,干良知之事。不在口舌之中,也不在电影电视课本所渲染的感动的眼泪里。说起爱因斯坦,这使我想起了中国有一位音乐家叫马思聪,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文革中马思聪被逼在地上爬行、吃草,挨打,受尽凌辱,于1967年1月经香港流亡美国。1968年,马思聪的叛国投敌罪名,而他的二哥、岳母、侄女等都因马思聪的牵连迫害至死。
马思聪说:“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工作的环境,我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文革使我完全陷入了绝望,并迫使我和我的家属成了逃亡者,成了漂流四方的‘饥饿的幽灵’。这位以《思乡曲》闻名于世的音乐大师和爱因斯坦一样,终其一生未再踏上故土。
爱因斯坦逃离了纳粹德国,索尔仁尼琴逃离了极权苏联,马思聪逃离了文革故土,曼德拉、昂山素姬都曾被囚禁于他们的母国。也许在“祖国”面前他们的身份是一个叛徒,但在人民面前,在真理面前,他们是那样的耀眼夺目。柏克说:要让我们爱国,国家应该首先可爱。国家应当是我们的仆人,我们不应当是国家的奴隶……确实,只有在有助于人的自由发展时,我们才应该为国家做出这种牺牲。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