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历史档案 >> 正文

“翻羊得王”之谜(上)

2015-07-18 08:15 来源:www.xuemo.cn 作者:王小平 浏览:49087083
内容提要:中华文化的千古谜团——《兰亭序》,不是一张普通的法帖,而是中华文化的大事件。

“翻羊得王”之谜(上)

 

中华文化的千古谜团——《兰亭序》,不是一张普通的法帖,而是中华文化的大事件,就像文学史上研究《红楼梦》称之为“红学”,书法史上研究《兰亭序》称之为“兰学”。周汝昌说:“中华文化有三大国宝,《兰亭序》、《文心雕龙》、《红楼梦》,皆属极品……所以特标三大国宝者,又因为三者皆有研究上的‘多谜性’,异说多,争议多,难解多,麻烦多,千百家下功夫多……惟三者称最,别的也难与之比并。”

论中国之书法,不能不论王羲之,论王羲之不能不论兰亭序。兰亭序是中国书法界桂冠上的明珠。《兰亭序》是中国书法之魂,又是千年文化之谜,更是历代争论的焦点。

1700多年来,多少英雄好汉、才子俊杰为之尽折腰!一代代人临摹它、学习它、赞叹它、争论它,前赴后继,浩浩荡荡的这场文化运动,从梁武帝、唐太宗、乾隆到毛泽东,推崇备至;从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到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到八大山人、李鸿章,历代文人疯狂临摹……兰亭的真伪之辩、下落之谜,从唐太宗时起就开始迷雾重重,人们争论不休:是下葬乎?是遗失乎?是真迹乎?

20世纪郭沫若发起的那场真伪大辩论之烟云并未远去,正如周汝昌所言,兰亭序之谜关系到“整个的书法体系、命脉”,“不止是艺术上的小事一段,事关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的问题”,令人“惊心动魄,不寒而栗”。

下面就让我们透过乾隆”兰亭八柱“视角,置身于一场惊涛骇浪的“翻羊得王“的历史中,走近《兰亭序》这一千古之谜吧!

什么是“翻羊得王”呢?

翻羊得王,来自于乾隆八柱第四柱的题诗当中。

乾隆在“题柳公权书兰亭诗幷后序“中写道:

偶看禊帖戏鸿堂,惜澷漶教阙补旁。

将谓佳谈艺苑擅,谁知真本石渠藏.

却疑有柳何无董,所喜因羊翻得王。

虞禇冯邻唐四絶,娱清暇足傲香光。

“谁知真本石渠藏”,“所喜因羊翻得王”,是乾隆留给我们的重大线索。

乾隆把兰亭八柱排成了八卦,如下:

乾:第一卷,虞世南摹兰亭序

坎:第二卷,褚遂良摹兰亭序;

艮:第三卷,冯承素摹兰亭序;

震:第四卷,柳公权兰亭诗墨迹;

巽:第五卷,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

离:第六卷,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

坤:第七卷,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

兑:第八卷,乾隆皇帝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

这八卦中,兰亭序为三柱,后五柱是兰亭诗。

乾隆所讲的“因羊翻得王” 就在震卦——第四卷。

后世对乾隆有很多误解,不知乾隆之性格,误读乾隆,妄论乾隆。

乾隆,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对艺术极其痴狂的皇帝。他留了大量的诗作,这些诗有个突出特点就是喜欢用典,有些典用得非常生僻,让人反复思索,翻阅大量资料,常常都不得其解,媲如“所喜因羊翻得王”也是如此。

《清朝全史》云:“乾隆每一诗成,使儒臣解释,不能即答者,许其归家涉猎。往往有翻阅万卷而不得其解者,帝乃举其出处,以为笑乐。”连当时饱读诗书的儒臣,都难以找到出处而被乾隆笑话取乐,相隔200多年之后的我们要想理解就更难了。

由此可见,作为见多识广、酷爱艺术的皇帝乾隆,其性格与思维特点是——以知常人所不知为荣,以捉弄他人不懂为乐,以掌握更隐蔽的知识与秘密为好,还有“玩人”心态。

乾隆自幼酷爱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从小系统学习书法,当了皇帝后仍热衷书法,六十年从未间断。

他一辈子是兰亭序的骨灰级粉丝,研究了一辈子的兰亭,最爱临写兰亭,北京故宫现藏乾隆临写的兰亭书法就有二十多件。

这个兰亭超级粉丝除了临写兰亭书法,乾隆几乎把兰亭生活化了,在他使用的各种文具和生活用品上,都装饰着兰亭修禊的图案和兰亭序的文字。可以说,乾隆对兰亭序已经到了痴迷与狂热的地步,甚至他晚年专门给自己建了仿效兰亭风貌的园子养老。

最疯狂的热爱,最痴迷的追求,最悠长的探索,最强大的资源,这一切造就了乾隆兰亭八柱的视角是极其特别的。

近代对兰亭之谜的问题上,很多人的探讨,都忽视了乾隆“因羊翻得王”的视角。

其实在42人参与的兰亭集会中,也有一只“羊“,那就是羊模。

羊模的亲戚羊欣与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又创造出一个著名的典故——买王得羊。

所谓“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其中之“羊”指羊欣。羊欣是王献之的外甥,12岁时便跟从献之学书。当时王献之的书法很难求,人们如能得到羊欣的作品也不错。后来也指本想买王献之的字,却得到了羊欣的字,差强人意吧。也暗喻摹仿名人字画虽然逼真而终差一等。

乾隆的“因羊翻得王”背后,有书法史的典故“买羊得王”,取其反义,但是,又都有“羊”。

乾隆所排的八柱里也有一只羊,即兑为羊。

为什么乾隆把自己排成兑卦,做了一只羊呢?堂堂皇帝,应当为龙,为何甘心为羊?八柱是他亲自排的,还刻成书册、还刻在圆明园里,让后世都知道他是兑宫的羊。这又是为什么呢?

冯程素的神龙本,是什么卦呢?神龙出,却在“艮”卦。震卦为龙,而这一卦却排给了第四卷的柳公权兰亭诗,又题了翻羊喜得王之词句。这是为什么呢?

第四卷的柳公权兰亭诗卷,收录了兰亭集会时王羲之与朋友、子侄所赋四言和五言诗,共三十七首,很早便入藏清内府,并著录于《石渠》初编中,但并未引起乾隆的注意。

随着乾隆持续深入地探索与发现,后来他看到董其昌所临柳公权《兰亭诗》卷及董氏《戏鸿堂法帖》中的《兰亭诗》拓本,才引起他的重视,排为“兰亭八柱”之一。

在乾隆众多临写《兰亭》的书法中,近一半是《兰亭诗》的文字。可见,乾隆对《兰亭诗》的重视,最后自己也临了一本自认为鸿章的《兰亭诗》,收入“兰亭八柱”中。

柳公权兰亭诗卷,很多人认为并非柳公权所作。这是在学术界的共识。其实,诗集里的证据已经告诉我们并非柳公权之作。但是学术界避口不谈这一点。这个被忽视的关键就是:法贴上有“贞元年”的章子。

贞元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共计21年。

柳公权(778年-865年),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书法家、诗人,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柳公权30岁时,也就是808年(元和三年),柳公权才中了进士第,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从这之后,柳公权在唐代元和年后在书法上逐渐获得极高声誉。

由此可见,柳公权事业之启程,是元和年,而非贞元年。

那么我们就看看贞元年与八柱中,谁有着重大的命运关联呢?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直到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即褚遂良死后46年,他得到了平反;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皇帝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唐初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凌烟阁正是他自己当年书写的匾额。

也就是说,神龙元年:褚遂良平反;贞元年:进凌烟阁。

很奇异的是,冯程素的本子就叫作“神龙本”, 但是冯本却在艮卦。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看看乾隆八柱中的几柱:

第一柱是《唐虞世南摹兰亭序》,即“虞摹本”,墨色清淡,气息古穆。

虞世南(558638),是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是“初唐四大家”之一。

虞世南摹兰亭序为乾卦,而易经中“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第一柱有一章子,很多人不重视,就是“用卿”一章(吴廷之印 用卿氏)

吴用卿其人是谁呢?

吴廷,又名吴国廷,字用卿,号江村,“余清斋”主,万历年间人。民国《歙县志》卷十记载《吴国廷传》:“吴国廷,一名廷,字用卿,丰南人。博古善书,藏晋唐名迹甚富。董其昌、陈继儒来游,尝主其家。……所刻有馆本《王右军十七帖》……皆刻于万历中。清大内所藏书画,其尤佳者半为廷旧藏,有其印识。”今所见其跋语皆属“吴廷”或“用卿”等。吴用卿收藏了大量的书画、古物,包括王羲之的法书。于董其昌渊源颇深。

奇异的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谜与 吴问卿 有关。从富春山居图的无用师卷与子明卷都没有“问卿”的章子,但问卿的故事流传极广。

传说吴问卿效仿唐太宗把《兰亭序》殉葬,吴问卿令人将此画焚烧殉葬,险些付之一炬的《富春山居图》幸好被吴问卿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恽寿平(1633-1690),《南田画跋》也记载:“吴问卿生平所爱玩者有二卷,一为智永千字文真迹,一为富春图。特以为殉,弥留,为文祭二卷。先一日,焚千文真迹,自临以视其烬,诘明焚富春图,祭酒面付火,火炽辄还卧内,其从子吴静安急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焚其起手一段。”

另一个是有名的古董商,也是《剩山图》的收藏者吴其贞,在他的《书画记》上卷三有云:

此卷,原有六张纸,长三丈六尺。曩为藏卷主人宜兴吴问卿病笃焚以殉,其从侄子文,俟问卿目稍他顾,将别卷从火中易出,已烧焦前段四尺余矣。……今为予所得,名为《剩山图》。

这是关于吴问卿火焚最早的记载。

吴用卿与吴问卿究竟有何关系呢?

姑且把吴用卿与吴问卿之谜放下,还是回到乾隆为何把虞世南这一卷排为乾卦?

我们来看虞世南的背景:

虞世南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

可见:虞世南徒——智永师——王家七世孙

从八柱看,与王羲之家关系最近的就是虞世南,智永之徒。这又引申了一个疑问:既然与智永关系如此之好,又何需去骗辩才和尚呢?传说中萧翼计赚辩才的故事就要打上大大的问号了!

我们再来看第二柱:坎卦的褚遂良摹兰亭序。

在易经中,“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 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褚遂良与王羲之家族有无渊源呢?

兰亭集会时,正是永和九年,皇帝仅10岁,太后摄政。这位太后是谁呢?三度临朝,扶立六位皇帝的褚太后,名蒜子,河南阳翟禹州人。

褚蒜子与禇遂良有何关系呢?

都来自一个大家族——禇氏家族。

褚氏居褚河,自西汉褚少孙始,至唐朝褚遂良的五世孙褚虔,历6个朝代800余年均为阳翟(今禹州)名门望族。褚氏在禹繁衍25代,辈辈出人才,并有所建树。禹州诸志书,列入“故家”的“褚氏”列诸氏之首。褚氏家族20余代,世代为官,有皇亲国戚、朝廷重臣,也有地方官吏。

可见,兰亭序传承的线路图:

褚遂良——禇太后——禇家

虞世南——智永——王家七世孙

此两柱两个人都可能有王羲之的真迹,唐太宗让他们做王羲之墨迹的主要鉴定人。

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虞世南病逝后,唐太宗召见褚遂良,并任命他为侍书。

一次,唐太宗征得一卷古人墨宝,便请褚遂良看看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笔。褚遂良看了一会儿,便说:“这是王羲之的赝品。”唐太宗听了颇为惊奇,忙问褚遂良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这卷书法拿起来,透过阳光看。褚遂良则用手指着“小”字和“波”字,对着唐太宗说:“这个小字的点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笔走龙蛇,超妙入神,不应该有这样的败笔。”唐太宗听了,打从心眼里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后,唐太宗征集到王羲之的墨迹,每逢真假难辨之时,总要请褚遂良帮他鉴定。

可见,乾隆的用心良苦,在八柱中,这两位人物与王羲之家渊源深厚。

我们再来看第三柱,艮卦的冯承素摹兰亭序。在易经中,“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苽、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冯氏在历史上的资料很少,曾有人怀疑无此人。后来在考古上出现他的墓志铭。

从他的墓志铭上能发现什么呢?

《墓志》记述冯承素的出身:“子明以良家得誉,武冠当时,敬通以名才见称,文高后代。曾祖兴,周膳部下大夫,谦床义幕,经苑书仓,爰资彦辅之能,遂践阳元之任。祖伏,隋益州通义县令。父英,皇朝左监门长史。”

近代出土的墓志铭上出现了“子明” 、“敬通”。

子明是谁?

乾隆一生苦苦找子明,又是为何?

乾隆在富春山居子明卷的一条题跋的末尾,说“款为子明隐君作,子明未详姓氏,当再考之”,该题跋未写日期,紧接的一跋写明“此系丙寅春月题语,长至后一日再识”,而紧接的一跋题于丙寅小寒则说“元史不载子明其人,惟《明金赍 画史会要》云任任发,字子明,松江人,官至都水庸田副使,计其时代与公望相同,且善书画,气类孚合,殆即其人耶?顾仁发官水监而图云隐君,或在其未仕前抑或官成归隐均未可知。至松人而曰将归钱塘,或亦犹公望虞山人而小隐富春也”。

这三条题跋可见,乾隆在丙寅年从年初的春月到夏至后一日再到年末的冬小寒,面对自称见过《无用师卷》的沈德潜的质疑,一直在苦苦搜寻和思索判断子明其人……

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其有趣的问题:

从第一柱的“吴用卿”到“吴问卿”,又出现了第三柱的“子明”,这难道是巧合吗?历史在给我们开玩笑吗?让我们来看看子明的含义有多少种呢?

子明含义之一:桑树的别名。龟曰:“ 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见 南朝 宋刘敬叔 《异苑》卷三。

子明含义之二:仙人。“陵阳子明好钓鱼……子明食之而成仙。”见汉刘向 《列仙传•陵阳子明》。李白有诗:“愿随子明去,鍊火烧金丹。”

子明含义之三:炼丹的水银之称。《石药尔雅》:“水银,一名汞,一名铅精……一名子明。”

子明含义之四 :或许为某一朝代之人名。

冯氏的子明与乾隆追寻之子明,难道是天巧吗?而且,难道乾隆未卜先知,知道冯程素与墓穴大有文章吗?艮卦在宫数里也有墓穴之意,指山路、墓园、坟墓之意。

冯的神龙本有 “崇山峻领“,是領字无山本。但是,所排艮卦指代的是山。艮为山,乾隆难道主张从山之嶺?

王羲之的兰亭序的崇山俊岭倒底应是 还是 领,是学术界探讨的焦点之一:领字从山,还是无山。有学者考证:嶺晚了,是宋以后。王羲之的时代不用嶺,而用領。

然而,王羲之集字的大唐圣教序告诉我们,早就有从山之“嶺“。目前兰亭八柱,前三柱都是无山之领,第四柱,柳公权的是有山之嶺。王羲之到底写了有山之嶺还是无山之岭?从山之“嶺“的线索,又暗示着我们什么呢?

让我们再回到兰亭八柱乾隆序诗上——

咏已举其要,汇吟更括其全。

赚来自萧翼,举出本元龄。

真已堂堂佚,拓犹字字馨。

谁知联后璧,原赖弆前型。

恰尔排八柱,居然承一亭。

擎天徒躗语,特地示真形。

摹固得骨髓,书犹辟径庭。

董临传聚散,于补惜凋零。

殿以几余笔,艺林嘉话听。

诗以言志,诗藏心声,在这首诗中,“谁知……居然承一亭“的气味,与乾隆在第四柱震卦的题诗”谁知真本石渠藏““所喜因羊翻得王”何其相似!而乾隆自己把自己排入了第八柱的兑卦:乾隆自己也甘愿做羊,等待后人去“翻”。

“谁知真本石渠藏“,什么是石渠呢?

“石渠”、“天禄”乃皇家藏书之别称。乾隆即位后第六年曾下诏书,要求献书,说要“广石渠天禄之储”,丰富皇家藏书。他特别编纂有大型著录文献《石渠宝笈》。

难道乾隆把真本藏起来作为皇帝之藏了吗?他为什么藏起真本,把无山之领排成了八柱之中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巧取豪夺”这个成语的来历。在乾隆一生中的另一痴爱——富春山居图,同时有着“问卿”、“子明”之谜的富春中也出现了“巧取豪夺”。

自完成一刻起,黄公望已预言富春山居图未来命运将会被“巧取豪夺”。他在公元1350年于画末落款题跋,“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此预言竟然一语成谶。

究竟什么是“巧取豪夺”呢?

巧取豪夺,出自宋•苏轼的《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讲的是谁呢?

米芾的儿子米友仁。

米芾是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他的儿子米友仁,也善书画,更爱收藏。他有一样大本颁,就是擅长模仿古人的画,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这种用巧妙的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就叫做“巧取豪夺”。

从此巧取豪夺成为了中国书画界的潜规则,从古到今很多文人雅士都不能免俗。乾隆贵为皇帝,但又是书画的狂热爱好者,也难以免俗。再加之历朝历代的宫廷盗窃、宫廷失火,比比皆时,清代更是严重。为了防止宫廷盗窃、宫廷失火,巧取豪夺、隐藏真本,是乾隆的必然选择。

如果乾隆把真本隐藏了,那么真本的命运又如何呢?是跟着乾隆入了地宫,还是密传给子孙呢?

这不得不讲另一本传奇书法,中国保存的最早的法帖——平复帖。

这本字帖被乾隆的母亲——皇太后,赐给乾隆的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传到恭亲王奕欣手中。当时在恭王府中收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主要殿堂“锡晋斋”就是恭亲王奕䜣专门用来收藏《平复帖》的。后来,由恭亲王之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伯驹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平复帖的作者是陆机,参加了“金谷诗序”,是金谷一员。当年,“金谷”名在先,“兰亭”声于后,甚至有兰亭仿效金谷之议论。

平复帖影射金谷会,兰亭序生于兰亭会。平复、兰亭,合为“金兰”。平复帖既然传于世,兰亭序也会传于世,这是一条隐藏的秘藏、秘传之链带。

当我们跟随着乾隆“翻羊得王”一路追索,这一切在向我们暗示着一个可怕的真相:

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就在乾隆手上!

究竟哪一本是真龙天子呢?

未完,待续……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