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文化部落 >> 正文

文学能拯救语文吗?

2015-05-16 08:24 来源:www.xuemo.cn 作者:刘俐 浏览:49753926
内容提要:我觉得文学素养的根本,是一种与美感密切关联的人文素养

文学能拯救语文吗?

一、什么是语文?

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19498月,叶圣陶先生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对于语文的性质和内涵争议了数十年,形成了不同的语文观念:有人理解为“口语”与“书面文”,有人理解为“语言”与“文字”,有人理解为“语言”与“文学”。上世纪80年代,张孝纯先生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的观念”。提出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还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现在,大语文的概念深得人心。

随着语文观念的变迁,内地的语文科目几经改革,形成了课堂上老师硬性分析字词句,分段总结中心思想,课后学生抄写字词,背诵名篇名句的学习模式。阅读仍是碎片式的阅读,写作还是模式化的写作,偶有几篇不同寻常的表达,整个社会把他们惊为天人,韩寒与郭敬明皆都因此脱颖而出。

二、什么是文学?

观念有了,但语文学习还存在问题,大家都在反思,都在寻找出路。有人觉得如今的语文摒弃了太多传统文化,文言文接触不够,从国学里找出路,国学热潮一涌而起;有人觉得文学能拯救我们僵硬的语文教育,所以开始给孩子们讲述中外古今文学史;很多大学文学知名教授也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育行列,编了一系列语文新课标书,给孩子的最好的大语文书,给孩子的诗歌等等,总之,文学被引入语文学习的体系之中。

到底什么是文学呢?我想借用一位评论家的文章来用,他说得特别好。他说他读了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白人妈妈带着女儿打出租车,一上车,白人小女孩看到司机是黑人,很好奇地盯着他看着,然后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这位叔叔皮肤是黑的,我们是白的?’妈妈很平静地回答,说:‘孩子,上帝为了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人类有不同的颜色。’白人女孩不再问了。到了目的地,白人妈妈要下车了,她给黑人司机付费,没想到黑人司机坚决不收。他说:‘非常感谢您!刚才听了您的话,我很感动!’接着,黑人司机说:‘小时候,我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皮肤是黑的,别的人是白的。妈妈对我说,我们就是黑人,是下等人,这是我们的命。如果,那时候妈妈像你这样回答我,那我可能就不是出租车司机啦。’”他通过这种回答想到了文学,“黑人妈妈说的话,是现实;白人妈妈说的话,就是文学。文学就是把现实用修辞的方式讲述出来,它没有掩盖真相,但给人美好,引人向善,给人理想和希望。”(谭旭东《文学是什么》)

阅读文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文学的某种知识,而是首先和汉语面对面,得到语言的认知和提高;然后穿越语言,体味文学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和我们外面的世界对话,获得人生的经验;最后通过思考,还将获得对人的新的理解,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对话。

三、文学能拯救语文吗?

文学阅读能拯救语文吗?没有人敢下最终结论。我们只能找事例来作为参考。

美国在90年代初做了一个广泛的调查,发现成人的阅读能力下降,已经导致了整个社会系统的运作的障碍。当时的总统克林顿提出了一个“美国阅读挑战”的运动,要改善美国的阅读能力下降的系统问题。1999年,美国的政府做国家教育报告,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学习者的国家。此后,布什政府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这个阅读优先计划拨款50亿美元来做社会调查和改善儿童阅读现状的一些活动。如今,美国语文课上的不是语文,是思维,语文作业就是阅读。

90年代初的时候,台湾地区为了推动儿童阅读计划也投入了非常大的款项。台湾地区在阅读分级上做的非常成功的。整个社会的阅读能力普遍高于中国内地。2003年,我曾经给墨尔本大学有中文教育背景,来自内地、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的学生开设文学课程,不论是课堂阅读分析能力,还是课后的写作能力,从语言到思想到表达方式,台湾的学生确实都远远高于同级的其他学生。

四、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阅读?

如今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语文改革阶段,文学阅读成为拯救语文的一根稻草。从上到下都开始重视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忙于给各级学生制定阅读书目,各种大部头的文学经典名著都进入学生的阅读范围。选择的语文篇目固然重要,如何学习语文更是重中之重。由于长期过于强调语文学习的目的性、成效性,孩子们几乎遗忘了阅读的正确方法和阅读的真正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并不能成为真正的阅读。有一次,我给六年级的孩子讲述文学之美,我提及了很多文学篇目和文学大家,这些孩子知道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知道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可是我要他们讲《白雪公主》的故事,孩子们却告诉我说,他们只是在很小的时候听妈妈讲过,现在都忘了。这就是我们孩子的阅读现状。

阅读文学作品不能只掌握经典名句,背诵经典名篇,重点是培养孩子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文学的美是多方面的,有的美存在于作品的思想意义之中,有的美存在于作品的人物塑造之中,有的美体现在作品的情感表达中,有的美体现在语言的独特性上,甚至有的美可能之存在于作品的艺术形式之上,而如何能从中感受出文学不同的美感,则需要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需要更好的阅读引导。王一川教授这些描述:“一个讲授李白的《蜀道难》的教师,向学生灌输了李白生平、诗歌产生背景、字、词、句的解释,也提供了诗歌的‘中心思想’,是那种‘通过对什么什么的描写抒发了什么什么感情表达了怎样怎样的思想’的句式。所有的学生也都将这些记在笔记本上,背了下来。我们是否就可以说,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了学习这首诗应该获得的语文素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知识与素养是不同的概念,上述教师的教育只是使学生获得关于这首诗的知识,而并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这首诗真正具有的丰富的情感与审美内涵。这就好比将一棵生气盎然的玫瑰花连根拨起,研究土壤、家世、花的颜色,而独独不能欣赏它的美。这就可能造成,学生掌握了关于李白这个人和关于这首诗产生背景的最多知识,而并不能欣赏这首诗的怪现象。因此,我觉得文学素养的根本,是一种与美感密切关联的人文素养。这种素养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文学学习的根本目标。”

作者:刘俐,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从事青少年文学教育。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