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影片倒叙的手法不着痕迹地强化着主人公的身份——一位想把自己讲给子女听的母亲。
世界不完美 母爱有瑕疵
惠特曼在关于母亲的描述中这样写道:“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纯真的赤子之心。”今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光影中一些另类的母亲,以此来探讨和理解“母亲”的复杂与多元,虽然前提与结论始终是:相信母亲,相信爱。
5月,疼惜母亲,理解母亲,致敬母亲!
很幸运,我出生在一个平凡但完整的家庭,有一个在我看来集母亲应有美德于一身的、很爱我的老妈。但不知为什么,打从童年起,对母亲形象的概括,一直被我添了些冷调色彩。如果太阳让人联想到红色、黄色这样明亮的暖色,想到母亲这个概念,我脑海中浮现的是紫色。兴许是安徒生《母亲的故事》给了我这样的感知,在我还不识字的时候,这个童话深深触动了我:一位母亲,如何付出所有与死神争夺她的孩子,最终却还是失去了他。这个愁苦母亲的遭遇,远超出当时我的理解范围,但让我很早就感觉到,环绕母亲身边的,并不都是花朵与赞美诗。
后来我又发现,在《圣经》中,母亲也是一个痛楚的起源,生儿育女是被上帝当做惩罚施与夏娃的,也由此有了人类繁衍的生生不息。当然,《圣经》的故事并不能证明什么,只是又一次让我对母亲这个词生发出更多样的理解。其实源自生活的电影艺术从未停止过对母亲形象的探讨,今天要说的这几位,就有别于常被用来描述母亲的那几个形容词,她们有些另类,却用各自的方式诠释和践行着母亲的天职,她们或许引人争议,或许极端、挣扎,却让人过目难忘。
温良恭俭的妈妈 也有离经叛道的过往
《廊桥遗梦》是爱情片的经典,对于这种见解,以前我深信不疑,但是把电影看过大约10遍,我也徒增几岁之后,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愚钝:之所以看得肝胆俱裂,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母亲。这不是一部以母亲为主题的电影,但并不妨碍它成功塑造了一个在儿女眼中离经叛道的母亲形象。影片倒叙的手法不着痕迹地强化着主人公的身份——一位想把自己讲给子女听的母亲。
弗朗西斯卡的离世让子女压抑着各自家庭的烦恼,重聚在童年生活的乡村,不料却被母亲留下的一封信和几本日记毁了三观:他们最亲密、最了解、最模范的母亲竟然有过一个情人。影片回溯到丈夫和儿女外出前的那个傍晚,弗朗西斯卡听着钟爱的爵士乐烹制晚餐,女儿第一个进来,麻利地将收音机拧到流行调频,接着是儿子,房门在他身后重重关上,然后是丈夫的出现和又一记关门的重响。敷衍的餐前祷告、只有餐具碰撞声的进餐,不难想象曾经这样流转往复的日常。弗朗西斯卡看着一家人,下意识拨弄着自己的头发,微笑中有一种不知是该满足还是怅然的尴尬。她期盼着不可知的新鲜的刺激,充实她空旷的精神世界。直到她遇到了摄影师罗伯特,少女时代的梦想和中年内心深处的欲求,完美统一。四天的时光,他们达成心灵的默契,她卸下妻子和母亲的重担,回归一个平凡而自由的女人。
这份爱的炽烈让他们决定一同远走,但最后一刻,弗朗西斯卡还是放弃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罗伯特等在滂沱大雨中;车里,弗朗西斯卡坐在丈夫身边,几次要推开车门又不得不放手。身为女人,她并不畏惧世俗道德的鞭挞,但是作为母亲,她终不忍让孩子去面对残局。
短短四天的情深缘浅、数得清的几张照片、若干日记本,就是这个母亲后半生的情感寄托。弗朗西斯卡选择履行母亲的职责,保护孩子们不受伤害,却决定身故后将骨灰撒在罗斯曼桥下,并且告诉他们自己的秘密:她曾经爱过,并且一直爱着那么一个人,而他的骨灰已经在见证了他们爱情的罗斯曼桥下。不是每个人都有正视过去的勇气,弗朗西斯卡无畏,是因为她坦然,她已经做出了最好的选择。读完母亲厚厚的日记,儿女不仅加深了对母亲的了解与爱,也理清了各自情感困扰的头绪,继续他们的生活。
曾有批判观点认为弗朗西斯卡的母亲形象模糊了社会规则,我恰恰认为这个故事传递的是不折不扣的正能量,不是因为她选择回归家庭,而是她身为母亲,对爱情和家庭的担当,以及她智慧独到的生活见解。人生毕竟不是单选题,我们都分饰着多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没有标准答案。爱永远值得珍视,路途的复杂性也永远超乎想象,如果能有弗朗西斯卡那样的卓识,实在是很大的幸运了。
比切·斯托夫人说,母亲们是天生的哲学家。或许吧,一些难题只有母亲能解答。
母爱令女人勇敢 也会令她疯狂
2009年的韩国电影《母亲》讲述了一名为帮助儿子洗脱杀人罪名而孤军奋战的母亲。影片的一版海报中,一脸惶恐的孩子躲在母亲身后,紧紧地拽着母亲的手臂。母亲衰老的面庞上,一双眼睛流露出困兽保护幼崽的警惕,还有一种不容抗衡的蛮横。
关于片名,大陆忠于原味翻译为《母亲》,台湾翻译为《非常母亲》,而香港以一贯的语出惊人,不顾剧透地翻译为《骨肉同谋》,不难嗅出其中的杀机。电影正是围绕着一场谋杀案的侦缉展开,雨夜里一个少女被人谋杀,智力发育不全的泰宇被目击曾在深夜尾随少女。作为唯一嫌疑人,泰宇被警方草率地缉拿并诱供成招。泰宇的母亲坚信儿子是冤枉的,面对疑点重重的案情,她开始凭借自己单薄的力量,用尽一切手段,为儿子寻找脱罪的证据。在影片中,与一位社会底层母亲对儿子无原则的爱相比,公权阶层再度被描绘成一群肮脏不堪的形象:高尔夫球场猥琐的教授、不务正业的警察、见钱眼开的律师等等。现实的冷酷让母亲更加孤立无援,这场没有同盟的战斗,她必须胜出,只为救出身陷囹圄的儿子。
寻找真相,观众顺着片中母亲笃定的方向走,跟着母亲一步步深入地调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每个场景里,每个细节的玄机和危险。尤其是当母亲隐藏在泰宇朋友的房中时,那种即将与凶手正面搏杀的紧迫感近乎令人窒息。母亲对泰宇的爱被期许为一种等同于侦查水平的能量,支配着母亲越来越接近真相。
然而,和他的另一部作品《杀人回忆》一样,奉俊昊再次让观众被误导的“真相”欺骗,直面现实的残忍。为了翻案,母亲努力让泰宇回忆案发当天的经历,不料却勾起泰宇童年的记忆:母亲曾试图用毒药杀死他。虽然当时由于不堪重负,母亲才生出带泰宇轻生的念头,但当智力障碍的泰宇咆哮着说出这段回忆,对母亲的打击可想而知。影片不断暗示着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即便母爱也是有瑕疵的。而当母亲意识到儿子就是真凶时,为了掩盖儿子的罪行,母爱和负疚纠缠,爆发出杀人的能量。
《母亲》是一幅底层社会的黑白素描,被司法当局抛弃的母亲,从寻找证据伸冤,到杀人灭口掩盖真相,作为驱动力的母爱早已在挤压下畸变,并最终因为剥夺无辜者的生命而化成妖魔。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终结,情节再次逆转,泰宇被无罪释放,顶替他的是另一位智障青年。在我看来,影片最戏剧性的一幕是当母亲面对那个无辜的青年,他和她的泰宇一样年轻,同样搞不清楚被当做杀人犯意味着什么,唯一不同的是,他连母亲都没有。母亲泪如雨下,她终于恢复了原来的神智,为这个替罪的青年心痛,以一颗母亲的心。
即使母亲是神 神也可能崩坏
罗曼·罗兰曾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如果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被赋予无上荣耀光环的母亲走下神坛,是不是一幕悲剧?
2014年,25岁的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带来他的第五部作品——《妈咪》。和他之前的作品相比,再次讲述母子关系的《妈咪》向前跨出一大步,不仅手法成熟,而且颇具实验性。片中大部分画面用1:1的画幅来呈现,随着情节和情绪的变化,画幅会延展和缩回,因为这的确是一部充满敏感情绪和火药味道的电影。
时空设定在加拿大不久的将来,政府颁布新法律,所有家长必须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负责,或者把他们送进拘留中心。丧夫的黛安和患有注意缺陷障碍的儿子史蒂夫生活在一起,史蒂夫常常不能自控地制造麻烦,戴安不得不带他搬到新的环境,以期开始新的生活。他们结识了害羞、口吃的邻居凯拉,戴安和凯拉成为好友,三个人的生活看似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实际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史蒂夫敏感、偏执,有时极度狂躁,戴安没有好的教育背景,找不到体面又稳定的工作,处处碰壁。生活曾给他们幸福的假象,不过就连假象也是短暂的,面对不断升级的挑战,长期忍受着精神折磨的母亲和难以教化的儿子之间矛盾大爆发,史蒂夫感到不再被母亲眷顾而绝望,决定结束生命。所幸史蒂夫并没有成功,生活看似又进入了循环,他想不到的是,一次郊游竟然是母亲将他交给拘留机构的圈套。
片中最流光溢彩的一幕,是史蒂夫终于长大成人,考上了梦想中的音乐学校,然后毕业、成家,戴安在儿子的婚礼上笑着,四周幻彩的光晕闪烁。当然,这是戴安的梦,在她载着史蒂夫和凯拉去“郊游”的途中,等红灯时做的一个白日梦。戴安的生活终于趋于正常,有精力去做一份工作。史蒂夫也平静了,因为拘留中心的管束让他根本抽不出双手。难得的通话时间,史蒂夫用自己的方式向母亲表达爱,戴安却无意中错过了。最后,史蒂夫挣脱束缚奔向走廊尽头的落地窗,影片落幕。母爱是他存活的唯一理由,对他来说残酷的是,他的母亲也需要生存。
血脉相连的不可阻隔让母子情深的观念根深蒂固,我们也看过太多无私无畏、赴汤蹈火、奉献一生的母亲形象,再看《妈咪》,惊觉画风突变有没有?原来母亲终究是人,不是神,也会崩坏,不是万能。戴安这个走下神坛的母亲,让我们在同情之余,又一次审视复杂莫测的人性。
有一种母爱 天然带有原罪
很少有某种爱,生来就带着原罪,但是这种情况出现在了陈可辛的电影《亲爱的》当中。
拐卖儿童是一个敏感又沉重的话题,我们都痛斥人贩子丧尽天良,我们可能也帮走失小孩的人转发过寻子信息。找不回孩子的家庭要终生承受失子之痛,而找到了孩子,就能更改他错位的童年吗?《亲爱的》就是在这样的疑问中逐步展开的。
田文军和妻子鲁晓娟婚姻破裂,儿子鹏鹏是二人唯一的牵绊。一天,鹏鹏外出玩耍,一去不返。田文军和鲁晓娟从此踏上了漫长的寻子路。多年过去,在一条线索的指引下,他们跋涉千里,终于在偏僻村落的一户人家中,看到一个像极儿子的身影。而孩子口口声声喊“妈妈”的那个人,却是一名叫李红琴的村妇。在警方的介入下,田文军和鲁晓娟带着儿子回到了家中,李红琴却因涉嫌拐卖儿童被拘留。蹲在派出所里的李红琴一脸惊恐,她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两个孩子,而她也从来不愿意去想象,这两个孩子可能都是丈夫生前拐来的。
两个母亲的对峙就这样建立了,生母鲁晓娟和养母李红琴。由于鹏鹏幼年被拐,养母就是他情感上唯一认同的母亲。可是法理和亲情不能等同,他必须在父母身边开始新的生活。影片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没有脸谱化的形象,没有被拐儿童获救新闻里简洁的大团圆结局,我们看到,除了人贩妻子的嫌疑,李红琴也是一位母亲。当她找到田文军,提醒他孩子吃桃会过敏;当她爬上消防管道,只为透过窗子看一眼女儿的笑脸;当她竭尽所能寻找女儿是弃婴的证据,血缘早已不能阻隔这份母爱。
故事演变到最后,李红琴养女的抚养权成为两家争夺的对象,鲁晓娟认为鹏鹏继续和妹妹一起生活会更容易适应,而对失去儿子的李红琴来说,女儿就是她的全部。电影不能代替我们做出判断,《亲爱的》在打击拐卖儿童题材的框架下,为我们深入读解母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本。在拐卖儿童的案例中,纠结法理与人情的事件不在少数,法律体系下,公正自有论断,但不论生母还是养母,每一份源自母亲的真诚爱意都值得被尊重。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