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那石条街的尽头渐渐没了,却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让你读不完,读不懂。
远去的老街
文\关峰
太和老街已渐渐远去,留在人们心目中的老街已成记忆,在回味太和老街七百年沧桑的同时,我们的印象已定格在那喧闹的石条街上,感叹那远去的风景,感叹那留在记忆中的美好。
温暖的秋风,轻轻吹开虚掩的老式窗户,一缕阳光洒在室内,照在屋内一堆旧杂志上。我轻轻掂起三本杂志。一本是2006年第11期《中国国家地理》,一本是2004年第8期《大众摄影》,一本是2004年第11期《旅游天地》。我把这三本杂志平摊在办公桌上,也许是巧合,这三本杂志的封面都是太和老街的大街口。说是大街口,其实并不大,只不过是东西南北四条石条街的十字路口。我喜欢这条老街,喜欢老街上的一切,这里如今远离尘嚣,没有了当年商贾云集的喧闹;这里有着纯朴的人文氛围,没有了昔日熙熙攘攘的嘈杂。这里犹如一幅民生素描,简单而又真实。
漫步太和老街,尘封的日子让你留恋。轻轻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望着那雨雾中的老街风景,心中溢满怀念;望着那风雨过后的残阳斜照,留下了几多惆怅;望着那被唤醒的老街,一声叹息或许成为遥远的回忆。让人们想起太和老街700年的辉煌和700年的沧桑。那被岁月磨光的青石板,那被记忆侵蚀的红砖墙,那被风霜剥蚀的土坯房,这些都记载着明清时期的交响。这脱漆的红木门,这摇曳的木格窗,这长满蒿草的瓦房,她镌刻着700年的乐章。
走过这条老街,忘不掉她典雅而恬静,朴实且厚重。她记录下小县城的蹉跎和坎坷。漫步在残缺的青石板上,让人产生太多的依恋,感悟那悠久的绝唱。那古青古色的徽派建筑,集南北风格而大成,使人回味。儿时在老街上推铁环撞击青石板的清脆悦耳声音虽然远去,仿佛一下子把历史拉在面前。明朝甲午年间,太和知县赵夔秋把土质结构的太和古城建成了砖木结构二层楼房,街上铺上青石板。在后来的700年间,石条街得到不断扩建。清朝乾隆年间,建筑达到一定的规模。太和老街,那恰到好处的狭窄,街宽两米,由5条青石板并列铺开。老街,那恰到好处的简短,街长500米,东西南北四条大街长约两公里。街两侧建筑具有明清风格,各具特色,一楼为商铺,二楼为居室。老街的历史,曾留下朱元璋后人的身影;老街的记忆,曾留下两广总督徐广缙的足迹。中共皖北特委的旧址犹在,那里虽然没有了魏野畴的声音,但他的精神尚在;虽然没有了杨虎城将军的音容,但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部旧址尚存。这是留在太和老街上的两段红色记忆,让人们沿着她的故事去追思。
我们在无声中追忆着太和老街曾经的热烈,青石板渐渐少了,被水泥路代替了;石条街渐渐变短了,被高楼大厦代替了。若干年之后,那仅剩下的一部分,将成为人们对老街泛黄的记忆。但人们不会忘记:北大街小车子、旱船的喧嚣,南大街抬歌的高亢,东大街舞狮的勇猛,西大街竹马灯、肘歌的奔放。几个朝代,几度辉煌,那是太和老街的喧闹,那是古城太和的骄傲。石条街的光滑,留下了马踏车碾的喧嚣,留下了兵火戎戈的过往。人们不会忘记:那拉着山西老布的骆驼在老街上行走,那驮着江浙丝绸的马匹在老街上停留,那推着东北木耳的小车子在老街上歇息,那驮着新疆葡萄干、哈密瓜的毛驴在老街上喘息。如今在老街上听不到马匹的“嗒嗒”声,听不到木楼梯上清脆的脚步声。老街上至今还飘着羊肉板面的味道,那座在风雨飘摇的板面馆还屹立西大街的北侧,羊肉的膻味破坏了老街傍晚的悠闲和静谧。东大街的麻糊、油条的吆喝声还在,那吆喝声唤醒了老街的黎明。我听惯了那熟悉的叫卖声,我看到那留下的半边老街,总是泪眼朦胧。如果当年赵夔秋知县还在,看到他建筑的太和老街已满目疮痍、凋敝不堪,这位县太爷会伤心不已,感慨万千。
那石条街的尽头渐渐没了,却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让你读不完,读不懂。走过那条老街,那是一种残存的美,一种厚重的爱,也许你读不懂她的过往。这条老街承载着古城漫长的风霜岁月,承载着先辈曾经的期望和精神。在无声的追忆中,我们懂得了那曾经的美好和古城散发的悠远的味道,那是一幅镌刻在人们心目中的真实素描。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