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历史档案 >> 正文

龙虎山历代天师纵横捭阖显神通

2014-11-26 08:28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龙虎山道教 浏览:52486584
内容提要: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斩妖除邪魔,到伴君如伴虎,历代天师纵横捭阖,呼风唤雨,在龙虎山缔造了一系列神秘的传奇。

第一代天师 张道陵

 

龙虎山历代天师纵横捭阖显神通

 

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斩妖除邪魔,到伴君如伴虎,历代天师纵横捭阖,呼风唤雨,在龙虎山缔造了一系列神秘的传奇。

一、祖天师张道陵

(一)隐居山林拒做官 寻仙访道创道教

“张道陵与部分西南夷首领既斗争又团结,通过与他们设坛盟誓,不仅改变了杀人祭祖的落后习俗,而且使夷民一跃成为道教的忠实信徒。”

张道陵祖先为汉开国功臣张良

说起张天师,自然就得提到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他本名张陵,祖先也是一位大有来头的名人——西汉开国大臣张良,张道陵是张良的第八代玄孙,祖籍是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出生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的吴地天目山。

据说张道陵的降生就充满了祥瑞之象。有一次,他母亲夜晚梦见一位天人从北斗魁星中降落到地面,有一丈多高,穿着一件彩绣的丝绸衣服,将蘅薇香交给她。一觉醒来,她发现衣服和居室有一股异香,一个多月都不消散,随即感有身孕。生下张道陵的那一天,有黄云覆室,紫气盈庭,屋中还有日月之光。所以,这一切都注定他有一个不平凡的一生。

少时入太学 十岁遍读经书

张道陵少年时入太学(当时的最高学府),7岁读《道德经》,读了10多遍就了悟它的内涵,还通天文、地理、五经、河图、洛书,博学多闻。公元59年(东汉明帝永平二年),26岁的张道陵就被任命为江州(重庆)令,但是他素来喜欢黄老清净养生之道,认为当官“无益于年命”,就辞官退隐到洛阳的北邙山修炼了3年。

虽然他想清净,但是朝廷似乎不想让他清净,三番五次邀请他出山做官。比如说,公元80年(汉章帝建初五年),朝廷征47岁的他为“博士”(学官的名称),他“称疾不起”,也就是泡病号。要是知道他能活123岁,估计朝廷也不会轻易放过他了。公元89年(和帝永元元年),也就是9年后,皇帝虽然已经换了人,但照例又惦记着他,知道他有道,先是征他为“太傅”(位列三公的正一品大臣),后封为“冀县侯”,先后下了三次诏书,可张道陵仍然“耍大牌”,坚决不服从组织安排。而他也因此为他的继任天师们做了一个令后世皇帝头疼的垂范——屡召不就,你下你的诏,我修我的道。

惧怕皇帝骚扰 隐居山林

也许是怕皇帝继续骚扰,张道陵干脆直接跑路走人,先是顺着淮河跑到了河南的桐柏太平山。到第二年的公元90年(和帝永元二年),57岁的张道陵开始踏上了漫长的寻仙修道之路。他带着弟子王长,从淮河进入鄱阳湖,然后溯流信江进入贵溪的云锦山。在云锦山,张道陵炼起了“九天神丹”,三年后“丹成龙虎现”,于是云锦山也就改名为龙虎山。此时的张道陵已经年过60,但据说他吃了自己炼的丹之后返老还童,变成好像30岁的年轻人。他还广传弟子,以符水给当地人治病。后来,他北上河南嵩山,在嵩山的一间石室里得到了“三皇内文”、《皇帝九鼎丹书》、《太清丹经》等书。

当然,张道陵周游名山大川并非盲目的自助旅游,而是寻仙访道,调查民间信仰,收集天文、地理、图书、谶纬之秘等资料,为日后的创教打基础。到顺帝年间,张道陵已年过90,在大多数人看来,他早就到了该写回忆录的年纪,但这时他却做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进入巴蜀,去开创他的道教王国。

(二)巴蜀传道纳夷民 符箓消灾显神秘

张道陵为何选择远到巴蜀传道?这无疑与他在重庆做过官有关系,所以他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是自己的老根据地,知道这里的老百姓性格淳厚,容易被教化,并且名山也很多。

在巴蜀传道期间,部分西南夷流传着杀人祭祖的传统恶俗。为了使夷民“心修正道”,张道陵与部分西南夷首领既斗争又团结,通过与他们设坛盟誓,不仅改变了杀人祭祖的落后习俗,而且使众多被贬称为“鬼”的夷民,一跃成为道教的忠实信徒——种民。当“弟子户至数万”,张道陵又设立了二十四个教区,任命祭酒等道官来管理道民,形成了天师道早期教规和一套天神地祇体系。在鹤鸣山,张道陵还做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上玄元”。

东汉末年的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当时的政治黑暗,瘟疫流行,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教,也就是后人所称的道教,由其子孙世袭相传,教民入道要交五斗米。这种宗教是以老子为道祖,道为最高信仰,符箓斋醮为手段,以追求长生不老和成仙为最高境界。

九天玄女化邪除煞灵符

 

张道陵没有让崇拜他的老百姓失望

事实上,张道陵也没有让崇拜他的老百姓失望。据说张道陵曾往阳山治妖,有毒龙在深水池中兴风作浪,张天师书符一幅,投入水中,妖龙立即逃去。魏晋以后,符文曾被道教各派采用,使道教蒙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符咒成为道士与鬼神交际沟通的媒介,是为人消灾祛病的主要手段。而箓通常指记录诸天官名号的法牒,牒中有相关的符图咒语,是道士个人修身立业、升迁道职的证书,没有为别人防病除疾的作用。从张道陵这一脉传承下来的天师道,正是以符箓见长,故世称符箓派。

中国最早叙述神仙事迹的著作《列仙传》里,还记载了张道陵与众鬼交战的详细场面。说的是八部鬼帅带领鬼众,盘踞在西蜀青城山巅。张天师佩戴盟威秘箓,前往青城山战鬼。八部鬼帅带领千万兵马攻击张天师,张天师以丹笔抵御,鬼卒皆死,鬼王困卧,叩头如捣蒜求天师饶命⋯⋯最后,张天师成功降服众多妖魔,救济了苍生。

到公元156年(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张道陵已经活到了不可思议的123岁高龄。这年的九月九日,他感觉“功成道著”,是时候离开了,于是效仿帝王传承的制度,将秘箓、斩邪二剑、玉册、玉印传授给长子张衡,并嘱咐道:世世代代由一人继承我的衣钵,非我家宗亲子孙不传。随后,他与夫人雍氏一起登上云台峰,“白日升化”了。

二、三代天师张鲁

(一)乱世势起建政权 政教合一收人心

“曹操的政治手腕也算玩得炉火纯青,但这次他打错了算盘,因为他的对手是张道陵的孙子张鲁,修道多年的张鲁自有逃出生天的‘妙计’。”

第三代传人 张鲁

张道陵羽化之后,长子张衡接替了他传道的责任。也许是因为他父亲威名太盛的缘故,这位张衡流传到后世的记载倒不多,除了正常的传道济世之外,他也颇有乃父的风范——朝廷招纳他做“黄门侍郎”(皇帝身边下达诏令的大臣),他也推辞不就。

张衡之后,继承道统的是他的儿子张鲁,而这位张鲁,实实在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也得归因于当时的乱世,给了张鲁一展身手的机会。

生逢乱世 一展宏图

当时正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闹得如火如荼。当时的益州牧(四川成都的最高长官)刘焉非常崇拜天师道,在公元191年(汉献帝初平二年)时,他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挥师北上,袭击汉中太守苏固。将苏固击杀后,张鲁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连一同并肩作战的张修也杀了,将他的部众收编下来,占据了汉中,随后建立了一个名垂青史的道教政权。

张鲁的老上级刘焉做梦都没想到张鲁如此生猛和不听话,但事已至此,他也无法阻止张鲁的雄心大略了。没多久,窝着一肚子火的刘焉死后,他的儿子刘璋要替父出一口恶气,竟然将气撒在张鲁的亲属上,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杀了。

张鲁知道与巴蜀的刘家结下了梁子,随时会有被敌人攻击的危险。于是他一方面巩固边防,趁势消灭南部的豪强势力,另一方面加紧对天师道内部组织的完善,并逐渐推行“政教合一”的地方管理架构。同时,还组织发动群众,一边种田,一边练兵,两不耽误。此外,还大搞慈善事业,免费给路人施舍米和肉,但是规定“量腹取之,过取者有祸”。春夏季节,则禁止饮酒和宰杀牲畜。有后人评价,张鲁的地方政权与后来的人民公社制度有几分类似。

(二)妙计避难留后人 重返祖山传经箓

龙虎山“宛如仙境”

在当时的乱世中,张鲁治理下的汉中成了周围民众竞相投奔的一方乐土,时间持续了30年之久,直到最后被曹操的大军压境打破了宁静。试图称霸天下的曹操一直对张鲁有所耳闻,知道这是一块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公元215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率10万大军直奔汉中而来。

在权衡局势之后,张鲁计划向巴中退却,手下的将领们都建议张鲁“坚壁清野”,将所有物资、粮草、仓库都烧毁,不留给曹操一粒粮食。这种想法在两军对垒时应该是极为明智的,但这时聪明一世的张鲁却犯起傻来,竟然说:“我本来就想归附朝廷,但一直没下定决心。这次我们退却巴中,避开曹操的锋芒,并非是出于恶意,物资粮草之类的,本就归国家所有,就留给曹操享用吧。”估计当时他的部下听了,非晕不可。要知道,把粮草物资留给曹操,就等于早点让曹操追上自己然后把自己杀掉一样。天下竟然有这样的傻瓜吗?其实随后发生的事情证明张鲁非但不傻,而且很有过人的智慧。

曹操对张鲁刮目相看

当曹操收到张鲁送的这份物资大礼时,做梦也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这使得他对张鲁刮目相看了。这时候,其实仗已经没必要打了,曹操赶紧派了使者前去慰问张鲁,并且马上封官拜爵,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同时封其五子皆为列侯。

或许,就在此时,张鲁其实已经安排了家族的后事——重返龙虎山,远离曹操的控制。只不过,这一切准备都做得极为隐秘。而且他把这一切都只能寄托在他的儿子身上。原因就是当时张鲁所处的位置是在曹操控制的范围,而他日思夜想去的龙虎山属于吴地。赶上张鲁是曹操关注的大名人,想脚底板抹油开溜,应该比登天还难。

曹操取汉中后对天师道恩威并重

曹操攻取汉中之后,对天师道首领采取了恩威并重的两手政策:一方面对张鲁及儿子拜将封侯,另一方面却想方设法削弱天师道的势力,将张鲁等天师道骨干北迁至邺城,以便更好控制。曹操的政治手腕也算玩得炉火纯青了,但是这次他打错了算盘,因为他的对手是张道陵的孙子张鲁,而修道多年的张鲁自有他逃出生天的“妙计”。

妙计逃出政局魔掌

首先,张鲁在申报“户口”上就偷偷做了手脚,并没有将他的两个儿子列在“户口本”上。所以,外界知道他只有5个儿子,连曹操也被顺利蒙骗,只封了张鲁的5个儿子为列侯。而被隐瞒的两个儿子中,很可能就有张盛。这样,张盛才有可能逃脱曹操的控制而返回龙虎山。否则的话,中国道教的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了。

接下来,就要周密地计划返回的路线图了。如果直接走水路沿长江而下到龙虎山,自然省时省力,但是这个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隐秘。虽然张盛的身份还不为外人所知,但是保不齐有人告个密啥的,那就前功尽弃了。因此,选择一条迂回而隐蔽的崎岖之路,避开沿途兵丁,就成了上上策。一切准备妥当后,张盛从汉中秘密入川,然后辗转于贵州、广西、湖南一带山区,被迫当了一名出色的山区“游击队员”。更令人惊异的是,张盛还有超强的忍耐力,并不急于赶路,马上回龙虎山,而是耐心地等到三国归晋时,到西晋永嘉年间,才踏踏实实地回到祖爷爷的炼丹之地龙虎山。

自从张盛回归龙虎山,创建坛宇,招徒传教以后,其子孙世袭效法,修道传经授箓,不过数代天师仍然秉承隐居苦修的修道方式,行为处事非常低调。但是江南各地却掀起了信奉天师道的热潮,而且这股热潮延续千年,至今仍方兴未艾。

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一)符水作法降瘟疫 斩妖除魔显神通

“张天师手握宝剑施法,关羽马上应召而来,这下把“叶公好龙”的宋徽宗吓得够呛,惊慌中竟然不忘讨好关羽,撒了一把崇宁钱给关羽。”

第三十代天师 张继先

说起道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身穿八卦衣,手持桃木剑,腰悬宝镜,画符念咒的张天师。而我知道张天师,就是从小说《水浒传》里开始的。

瘟疫肆虐 张天师来朝禳疫

那是北宋仁宗嘉佑三年,京城汴梁瘟疫肆虐,老百姓伤亡惨重,仁宗为此减免税赋,大赦天下,以抗衡瘟疫,不料瘟疫反而越来越盛行。正当仁宗无计可施时,下面的大臣、参知政事范仲淹出主意,请出法力无边的张天师来开坛做法,以降瘟疫。仁宗大喜,遂命太尉洪信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张天师来朝禳疫。

洪太尉领旨来到龙虎山上清宫求见天师。上清宫是历代天师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源于道教祖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时居住的“天师草堂”。洪太尉没想到,主持真人告知天师不在宫中,而是在龙虎山顶或云游四海,行踪飘忽。洪太尉正愁如何得见时,主持真人说,太尉“志不诚”故不得见,洪太尉只好硬着头皮,独自上山求见天师以显心诚。

撞见的道童就是天师

一路上,洪太尉经历老虎和蟒蛇的惊吓后,只碰见一位骑牛吹笛的道童,仍不得见天师,只得怏怏下山。下山后才被告知,原来那位道童就是天师。洪太尉不但不信,反而认为是道士们戏耍他,因此极为郁闷。次日,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太尉游山时,行至“伏魔之殿”,竟不顾众道士的劝阻,打开“伏魔之殿”大门,从镇妖井里放出妖魔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遂闯下大祸。这些被张天师镇压又被洪太尉放出来的妖魔,正是《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将。还是洪太尉脑子转得快,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水浒传故事的原型就出自这里

这就是《水浒传》第一回讲的故事《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事实上,小说《水浒传》里能降妖除魔的张天师,他的历史原型就是江西龙虎山天师府的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而且,正如小说所写,宋徽宗年间,天下瘟疫横行,张继先“书符投大瓮贮水,以饮疫者,皆愈”。也就是说,他以符水降服了瘟疫。后来天大旱,皇帝又命他求雨,张天师听命做法,结果大雨接连下了三天。

后来,山西解州的盐池发生水患,宋徽宗再次要张继先做法驱邪。这次张天师同样出手不凡,“书铁符投池中,怒霆磔蛟死,盐课复常”,用铁符投入水中,一时雷电交加,降服了水中的蛟龙,治理了水患。后来宋徽宗好奇地问他用什么方法将蛟龙制服了,张天师说:“我派遣的是关羽,您想看的话我可以召他过来。”说完,张天师手握宝剑施法,关羽马上应召而来,这下把“叶公好龙”的宋徽宗吓得够呛,惊慌中竟然不忘讨好关羽,撒了一把崇宁钱(崇宁是宋徽宗的年号)给关羽,说就以这个封赐您吧。于是,后来世人也将关羽奉为“崇宁真君”。

(二)妙答徽宗悦龙颜 封功受赏提地位

小时候的张继先完全没看出什么天师的风范,直到5岁时竟然还不会说话。但是,有一天他听见公鸡打鸣,突然开了口,而且一鸣惊人,因为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做了一首诗:“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

9岁时,张继先就继承了祖天师张道陵创办的道教——后来被称为正一派天师道,与金元时期北方兴起的全真道一起,构成了道教的两大派别。他降妖画的符,是一种似画非字的奇特符号,书写在纸、绢、木、石上,是天神的旨令,道士通过它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治病求福。道教自创建以来,就以符箓斋醮为主要活动方式,正一派天师道更是以此见长,又被后人称为符箓派。而历史上,关于历代天师做法来治理水患疫病、求雨抗旱等的记载,举不胜举。

宋徽宗 赵佶

张继先与宋徽宗的精彩对话

法力无边的张继先与宋徽宗见过几次面,而且两人之间还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那是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三年),张继先只有13岁。一见面,宋徽宗就问:“你在龙虎山,见过龙虎吗?”其实这句话问得很有玄机,看出宋徽宗的“狡猾”:要说没见过,说明你这位天师也太稀松平常了,连龙虎都见不到;要说见过,龙虎山里老有龙出没,说明有帝王之气,那皇帝对你能放心吗?所以说,这个问题是宋徽宗给张继先埋了一颗“雷”。

但是天师就是天师,张继先的回答令人拍案叫绝:“我在山里,老虎倒是经常见,只是今天才得以一睹龙颜。”其实张继先只是说了句实话,龙虎山确实有华南虎,新中国成立后还有老虎出没,只不过后来被人消灭了。而龙本就是传说中的动物,有谁敢说自己见过呢?

天师的话还巧妙地恭维了皇帝,自然令龙颜大悦。心情大好的宋徽宗趁机又问起了自己最关心的长生不老的话题,想让天师教教自己成仙的法术。这时张继先的回答又让人称奇了:“长生不老都是那些乡野村夫吃饱了没事干去鼓捣的,并不适合像您这样九五之尊的人去追求。清静无为,同尧舜帝媲美,才是您追求的目标。”

这次见面一定让宋徽宗刻骨铭心,也让他见识到道教正一派张天师的过人之处。从此,他对道教推崇备至,并将道士的地位提高到与县官同级的待遇。第二年,即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宋徽宗赐建给张继先一座府第,就是现在龙虎山上清古镇的天师府,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天师府也成了历代张天师起居和祀神之所,又是历代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办公衙门。自宋以来,历代王朝的帝王对天师及天师府都有封赐,直至清朝、民国,这里的荣耀与显赫延续了近千年,其间从未中断。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