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的文化探源(三)
提示: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都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因而它们有历史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是中西美学比较研究应当突出强调的问题。
三、形而中的有形超越
自然神和祖先神在中国古代宗教中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本文称之为形而中的居间性文化或有形超越的文化。所谓“形而中”,是与形而上和形而下相对而言,它表示中国古代理性化的特有方式。这种方式不是形而上的,因为理性化尽管排斥感性现象但却是从其内部发生的;这种方式也不是形而下的,因为理性毕竟具有超越和提升的倾向。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也应从中得到说明。我们看下面的图表:
大写字母表示自然神与祖先神的交融,小写字母表示自然神与祖先神的差异。或者说,大写字母表示中国美学中不同美学的共同特色,小写字母表示中国美学中不同美学的不同特色。大写与小写字母形成Aa、Bb、Cc、Dd四对。Aa、Bb两对是祖先神将自然神下引出现的结果。Cc、Dd两对是自然神将祖先神上牵出现的结果。每一对均有两个方面,大写方面标示受对立力量吸引出现的结果,小写方面标示在被吸引出现下引效应或上牵效应的同时,保持其原有的性质,从而与下引或上牵效应形成张力。例如Aa,A是祖先神将自然神下引出现的效应,即气物化,而a则是在A被下引的同时,保持自然神原有的上升性质,于是与A形成张力,形成“物象淡化”的隐含效应。下面对Aa、Bb、Cc、Dd这八个方面作一简略分析。
A——自然神没有像西方那样, 超越自然的感性现象而抽象化为一种作为终极的本体性的理性实体,它受祖先神的下引作用而未能超脱出自然现象。这就使它具有了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内在性。对感性具有排斥作用的理性,以内在于感性的方式发生。因而它对感性的排斥不取外在的对立的态度,而是采用内在的净化方式。第二,动态性。动态是自然现象的特点,自然神的理性化不离开现象,这就保持了动态。中国哲学称之为气、生化。第三,整体性。由于自然神理性化未能走向二元对立,因而当它内在于现象的时候,也保持了本体与现象的一元性。自然神理性化的结果是天道的形成。当它被下引到自然现象中的时候,理性所特有的平衡力、结构力,使它对自然感性现象有所规范。特别是理性在古代所具有排斥感性的历史特点,使这种规范具有一种狭隘性、封闭性。尽管合入现象的天道具有了自然现象流转的活力和生动的弹性,但它有自己的结构,并以这种结构选择现象,也就是说,天道被人道扯入现象是有条件的,当它适应自然现象的周流变动的时候,它也要自然现象适应它的特点;它排除尖砺、粗重、偶然、沉闷、压抑的现象。
a——但是,自然神毕竟是上升性质的,它在下降的同时, 还同祖先神形成一种张力,表现为对自然感性现象的疏略、淡化。它不能超越出去,但仍可以使之疏散。
B——自然神被祖先神下引的第二个结果, 是其具有明显的世俗性。它不是疏远人间,而是沉浸于人间亲情。因此,宇宙自然的东西就不是与人敌对的压迫人的东西,而是人的家园的一部分。自然人间化、家园化、田园化了;自然是亲和柔媚的。
b——具有超越性质的自然神在被下引的同时, 在向人间下降的同时,还保持着上升的力量,这就与世俗形成张力,出现超功利的空灵特色。
C——祖先神的本性是平面的,下引的,世俗功利的,事务的, 局限的,实践的。它受自然神的牵引力而上升,因而具有了普遍、超越、神圣的意义。也就是祖先神的人间的低平切近,具有了自然神超拔的、高蹈的特点。祖先神的理性化具有了天道的意义和超越的高度。那么,对应于A,C的特点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点。第一,祖先神具有了圣人的地位;德具有了天的广阔性、高度。第二,稳定性,天的永恒性赋予祖先神或德以万古不变的长久性。将天道下引到人道中,这一方面使人道离开了匍匐的地平,具有了形上的意味,但同时,也产生一种假象,似乎在这种隐含天道的人道中,就可以实现超越,满足人性中形上的需求。这就导致超越需求的低层次满足。
c——但是祖先神的本性毕竟是向下的, 德的功能毕竟是世俗功利的;祖先崇拜的特点是其贴近人间的功利性。因此,尽管有自然神和天道的上牵作用,下沉引起的张力仍然是存在的,因而德或人道本质上仍然是狭隘的、局部的,圣人仍然是面向人间的。
D——自然神将祖先神提升,或天道将人道提升的第二个结果是, 仁、德等实践性范畴具有了规律、真理等客观的意义。不仅是内在的精神具有这种属真的性质,而且其感性表面也结构化,成为有序的形式,“礼”就是行为的规范。礼作为仁的外部表现,与仁同样具有规范性。
d——尽管自然神赋予祖先神宇宙自然之节律以真的意义, 尽管天道将自然法则的功能赋予人道,但是下引的祖先神或人道总是将这具有法则的客观意义的东西,修正到社会功利性上来。法则不向外而是向内。
除了以上八个方面,还有四种关系:A与B,这是祖先神下引效果,即人世低度,内在整体流动;a与b,这是自然神张力效果,即淡化物象、空灵超脱;C与D,这是自然神上牵效果,即天道高度,形式规范;c与d,这是祖先神的调整效果,即专注人事,实用功利。
以上述思考为基础,我们还可以概括出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审美残缺和审美封闭;结合这个新的问题,中西古代美学研究也许还可以提出一些新的课题。不过对此新问题的研究不在本文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上所谈问题,还不太成熟,还应当在今后的美学研究中继续深化或得到修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