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手机版    
雪漠禅坛 文化新闻 雪漠作品 息羽听雪 亦新红尘 香巴论谈 域外传真 散文随笔 English
视频专栏 名家视点 雪漠行思 涂鸦小品 文学朝圣 学术研究 大千世界 创意写作 香巴书轩
【公告】
【雪漠心语】


微信:雪漠藏书专卖
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香巴文化研究院
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阅读 >> 创意写作 >> 正文

安学锋:秋分时节刨花生

2015-09-30 09:01 来源:www.xuemo.cn 作者:安学锋 浏览:48184196
内容提要:墩墩花生破土忙,金黄小花湛绿秧。春光一丝不多用,果实悄悄地下藏。

 

安学锋:秋分时节刨花生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这是我孩提时代的一则谜语,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还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

花生,全称应为落花生,属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根部多根瘤。茎匍匐或直立,羽状复叶,小叶四片,叶子互生,昼开夜合,有长柄,小叶倒卵型或者卵型,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黄色,受粉后因其花落、子房下的柄迅速延伸、入地下土中而结果,这也是落花生名称的来历吧。

花生还有“地果”、“地豆”、“番豆”等别名,民间又称其为“长生果”、“仁果”。种子称“花生仁”、“花生米”,呈长圆、长卵、短圆等型,淡红色。主要品种有普通型、蜂腰型、多粒型、珍珠型等四类。

花生原产于巴西,在明代才传中国,我国栽培极广,可春播可夏种,以黄河下游各地为最多。

花生用途很多,花生仁富含蛋白质、脂肪,主要用于榨油供食用,或作副食、糖果。花生仁可生吃、炒食、煮食。果壳可制酒精、糠醛等,油粕、茎、叶是优等的饲料。

我的家乡冀中平原的海河流域,大多是沙质壤土,适宜种植花生,农民都有种植花生的习惯。上世纪初,父亲健在的时候常对我们说:“战争年代,有一年咱家种的花生较多,获得了丰收,给公家交公粮的时候,别人家都是交的小米,咱家交的是花生仁,一斤花生仁能顶二斤小米哩!”

到了合作化的“大集体”年代,尽管当时上边三令五申,强调要“以粮为纲”,限量种花生,生产队里的“当家人”也还是冒着“自由种植”的风险,除完成粮食播种任务外,总是千方百计地,尽量挤出一些零散地来种些花生,以满足人们吃油的需要。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送爽,大地涂金,白露末秋分初的时节,便到了刨花生的时候了。参加刨花生劳动的社员,除驾驭使用牲畜的犁把式和大车把式外,大都是妇孺儿童。田野里被犁铧松动了的整棵花生,东倒西歪地布满了大地,人们抖掉了上面的泥土,一嘟噜一嘟噜白生生的花生,垂挂在黄绿色的根部,煞是喜人。社员们参差不齐地各就各位后,敛堆儿、装车,胶轮大马车拉着小山似的花生垛,一趟一趟的往返,运到生产队的打谷场上,乡村秋天的田野,一派人欢马叫,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收获后的花生地的泥土里,还难免有熟透落下的花生,生产队便按人头划分给各户,由人们任意翻动,拣拾后归自己,以便颗粒归仓。每逢此时,男女老幼便不顾一天收秋的疲劳,披星出,戴月归,使用各种翻土用的“十八般兵器”,在临时“画地为牢”划分的地块里淘拣那金豆子似的花生。尽管人人累的腰酸膝疼,当一粒粒饱满的花生果,随着手中农具的舞动,不时地跳出地面,也能引起一声声惊喜的叫声!……

虽然冀中平原盛产花生,但在那个年月,也不是每个人每年都能经常吃上花生的。尤其是三年经济困难,食物匮乏奇缺的年代,花生更是难得一见。

俗话说:“好过的冬,难过的春”。每年每到谷雨节过后,农民便到了“青黄不接”特殊阶段。那时节也是种花生的季节。种花生之前,生产队为了防治地下害虫,也是为了防止社员们在干活的时候偷食,便在花生种耔上拌了农药。一女社员带着她四岁的女儿下地参加劳动,把孩子放在了地头上,让她自己玩耍。哪料想到饥饿难耐,不谙世事的孩子,却扒吃了地头上几粒花生仁。夜间发作后,母亲连夜抱着奄奄一息、身体冰冷半僵硬的孩子,踏着朦胧的月色,心急火燎地赶到十多公里外的卫生所救治,但是,这朵还未绽放的花蕾,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枯萎了……

这一年,到了秋分时节刨花生的时候,母亲冒着萧瑟的秋风,把集体分给她家的几斤花生果,便悉数送到女儿的小坟头旁,泪流满面地口里念叨着:“孩子,妈妈给你送花生来了,你吃吧……吃吧……吃吧!”这位母亲用花生果祭典自己早夭的女儿,且每到秋分刨花生的季节,都是年年这样,岁岁如此,以这种赎罪的方式慰籍自己愧疚的心灵。

历史的车轮辗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皱了农村的一池春水,农村实行了分田到户的责任制,这位已近中年的母亲,把自家近三分之一的田地种上了花生。天随人愿,这年也正是赶上风调雨顺,她家的花生获得了大丰收。这位精明的母亲和她的家人们,又把这些花生加工成各种食品,卖给城市里的人,换回了一叠叠“嘎嘎响”的新票子。两三年过后,她们家便翻新了那几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住上了红砖大瓦房……

花生虽不是什么高档贵重的食品,但味道很美,是人人喜吃的佳肴,我们这里,现在更是户户都种一些。友朋自远方来或是挚友小聚,在摆满丰盛美味的餐桌上,大都少不了一盘经济、实惠,或炒或煮的花生米,主客互相推杯换盏,把酒小酌,海阔天空,畅所欲言,其乐融融,好不惬意!

在我们家乡,过春节的时候或是遇上新婚喜事,用炒花生来招待佳宾贵客,也是必不可少的。更有老辈人留传下来的这样一种风俗;就是把红枣、花生混合在一起,撒在新郎新娘的被窝里,取其字里谐音,寓意:“枣生子--早生贵子”、“儿女双全”。

说起花生,不由地便使我想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初中语文课本上的第一篇课文《落花生》来,是现代作家许地山写的。的确,花生其貌不扬,裸露在地面上只有那湛绿的叶子,连那金黄色的小花怒放的时候,也深深地羞涩的埋藏在叶腋里,毫不事张扬夸张、趾高气扬的招蜂引蝶,而是低调的、默默的开放着,授粉后花柄很快下伸,用根须在它自己不断制造养分的同时,汲取土壤中的营养,孕育自己的果实。正如许地山所说的那样:“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花生只把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才容人挖出来。”许老先生并谆谆教育自己儿女:“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好看而无用的。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辩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接触它才知道。”这篇课文潜移默化地在青年人中,提倡了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乐于奉献、艰苦朴素的作风。时过境迁,现在的学生语文课本上,还有《落花生》这篇文章吗?

“墩墩花生破土忙,金黄小花湛绿秧。春光一丝不多用,果实悄悄地下藏。”这是我家乡的著名乡土诗人刘福生先生描写花生的一首小诗,更是形象、贴切地道出了花生的品格。

一年一度秋风劲,又一个秋分节到了。我伫立村头,迎着飒飒秋风,沐浴着夕阳金色的余辉,眺望着大平原上丰收的田野,心中默默地想着,该是又到了农民朋友们收刨花生的时候了吧!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2018-08-11 09:19
2020-04-22 15:26
2020-06-16 18:25
2016-08-29 09:49
2020-02-11 10:36
2016-10-09 22:03
2020-02-10 20:47
2020-02-04 13:05
 

 

雪漠推荐

 

粤ICP备19153203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