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几乎每一节车厢都有看书的人,或坐或站,只要不是极度拥挤,都会旁若无人看书的身影。
纽约地下图书馆:书籍本身,即是旅程
有一个很悲伤的事实:去年全球进行了一项关于各国年均阅读量的调查,闲适的北欧人民位居第一,每年要读24本书;美国人17本,日本8.4本,而中国人一年平均读书只有4.2本。曾经的“博览群书”四个字,现在再提起不免有些惭愧。为什么我们不读书?很多人的答案也许是“没时间”三个字。
对纽约人来说,匆忙的生活中总能挤出一些零散的时间来看书,而最好的地方就是地铁。当你走下纽约地铁站,就会微微震惊:几乎每一节车厢都有看书的人,或坐或站,只要不是极度拥挤,都会旁若无人看书的身影。
这也许是最好的机会。纽约的地铁本来速度就不算太快,而且车厢中也没有信号,习惯了快节奏的纽约人,总要想点事情来填满这个时间,而看书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有位纽约人这么说,“坐地铁的时间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没有任务,没有阻碍,虽然你旁边都是人,但他们都很宽容,你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曾经戏虐地说当今社会的最大需求就是wifi,可偏偏没有wifi,甚至彻底没有信号的纽约地铁,却成为了大家最好的图书馆,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好事。相信每个亲自到过纽约的人都不会怀疑,纽约的地铁就是一个移动的地下图书馆。
一位叫做Ourit Ben Haim的女孩从2012年起,开始用镜头记录纽约地铁里那些读书的人。小孩、老人、上班族、滑板少年,无一例外都在闷头看书。她也会去询问或观察他们看的书名,并放在她的网站上,而网站就叫做“纽约地下图书馆”(Underground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有的人被她多次拍到,认出她时还会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明迪·凯灵,《是不是每个人都在背着我一起玩(以及各种担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
亨利·米勒,《黑色的春天》
哈金,《南京安魂曲》
汤姆·巴特勒·鲍登,《50堂经典心理学课程》
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
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不妨扪心自问,你上次看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你坐地铁、坐车的时候又在做什么呢?即使不在车上看书,生活中总有很多时间碎片,不妨就拿来献给阅读。即使纸书在衰退,但Kindle等电子阅读器,和另外的阅读App已经应运而生,总有适合你的那一种阅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生选择。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这也许就是纽约人能永远保持打鸡血状态的秘密所在。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