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从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是向平等方向摆动,贫富差距也大大缩小。
一份宣传海报,反映了罗斯福总统所提倡的新的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美国国会图书馆)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马丁·路德·金组织了规模浩大的集会。(CFP)
和平的示威者,聚集在华盛顿纪念碑前,抗议越南战争。(CFP)
1960年代群众运动
文/资中筠
回顾20世纪,美国有几次比较大的社会改革。第一次是老罗斯福的进步主义,第二次是小罗斯福的“新政”,第三次是1960年代的群众运动。
我们都知道19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这个运动有两个主题,一是反对越南战争,二是争取黑人权利。另外还有两项内容是反对核武器和环境保护。那时候黑人除了采取和平手段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暴力运动,就是打砸抢。他们有一个口号就是“烧啊,宝贝,烧啊烧”,有的把一条街都烧了。他们还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支持。
这次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当时的经济很繁荣,学生很多都是富家子弟,没有失业的顾虑,而且美国社会本身也运转得不错。但是当时世界有一股潮流,就像1968年法国也有大规模学生运动,出现萨特这样一批左派知识分子,搞得轰轰烈烈,也出现暴力事件。非洲则是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有不少武装斗争。这是全世界的潮流。
大的背景是二战后的“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点厌倦。美国从二战结束以后不久,就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口号,宣传自己所做的一些都是为了抵制共产主义的威胁,为了保卫自由世界。到了1960年代,赫鲁晓夫在苏联实行一定程度的“解冻”,对外,同肯尼迪政府开始实现“缓和”。
还有,核武器发展到那个程度,已有的储备足以毁灭人类几次。大家都开始意识到核武器的危害性,感觉到剑拔弩张的军备竞赛难以为继,在道义上也说不过去。反对核武器运动在欧美都高涨起来。还有,正因为经济比较繁荣,美国号称“丰盈社会”,青年没有生活压力,就可以考虑一些社会问题,认为在这么富裕的社会中还有受穷、受压迫的人,是说不过去的。
对外,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就是没有道理的,何况越南战争不断升级,美国青年也要为此送命,更不能接受。越来越多美国人同情越南,因为南越的吴庭艳政府是一个很专制很腐败的政府,不值得支持。胡志明当时在国际上威望还是比较高的。
还有,当时正好很多人认为对华政策也必须改变,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新政权存在了这么多年,美国却假装它不存在,坚持不承认,这是难以为继的。
还有一个因素是后来才看清楚的,当时刚刚冒头,就是对工业化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弊病的逆反。那时美国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严重性,环保主义者开始积极活动。
1960年代的整个运动跟以前都不一样,它不仅是政治、经济改革,而是全社会的改革问题。还有一些新的观念,比如同性恋权利问题、妇女权利问题。虽然妇女参政权是在1920年解决的,比黑人权利要晚一点,但也还存在事实上的歧视,同工同酬问题、性骚扰问题、家庭暴力问题、堕胎问题,等等,都提上了日程。所有这些诉求汇集在一起,造成了1960年代全面反传统的社会批判运动。
从正面意义上,就是进一步加强平等的观念,国内、国际都如此。
一般说来,年轻人常有一种躁动,总想打破成规,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目标,只要有人号召就会起来。在不愁吃喝的情况下,需要一个新理想。有的就直接走上极端,比如嬉皮士、吸大麻、狂欢舞会、颠覆一切古典音乐的流行音乐,就是打破一切常规释放多余的精力。
这当然也造成一些负面效果。在这个运动中还出现了一些自称的“毛主义者”,有的甚至从事暴力活动。他们以为中国的“文革”跟他们有点像,比如说学生可以不上课、不考试,觉得真是太好了,他们学生也罢课反对教授,反对校长。这也是一种思潮。
左倾思潮另一个比较有积极意义的副产品,是出现了新的研究中国的组织。这个新的组织叫做“关心亚洲学者”,就是从新的角度来看亚洲问题,一是越南问题,二是中国问题。现在六七十岁的中国通,就是那个时候的那批学生。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美国改变僵化的对华政策。比如尼克松和基辛格决定与中国解冻,得有舆论基础。他要知道他走出这一步是得选票还是失选票。整个1960年代的运动,把思潮向左推以后,具体到对华政策上,就是要求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另外一个副作用是破坏了传统道德。比如家庭观念,原来美国的家庭关系还是比较稳定保守,婚外恋之类的事是全社会所不齿的。到现在为止美国的公共人物和政客,特别是总统,要是有点绯闻是很大的事情。1960年代以后一般人把这种观念打破了,离婚率就急剧上升。有一些老一辈的人认为这是道德堕落。
还有一些人认为(就像我们现在有一些人也这样认为)文学艺术的庸俗化、低俗化,连流行歌曲中的爱情都不像以前歌曲那种诗情画意,而是粗俗不堪、文化水平下降,都与1960年代的群众运动有关。
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说法:当初像杰斐逊这些开国元勋奠定美国的自由主义基础的时候,他们心目中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就是大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享受了充分的个人自由的时候不会越过基督教的戒条。比如不说谎、不偷不抢,不奸淫等,这些都是大家都会遵守的不言而喻的底线。现在什么都不信了,因为基督教的信仰,在1960年代年轻一代中也逐渐淡化,好多人都不去教堂了。
还有人认为,1960年代争取平等的反叛运动有一个悖论,恰好促进了后来的资本肆虐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美国的传统道德中有两面:一面是强调个人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容易走向自私自利;而另一面又强调公民责任、社会共同福祉,也包括对家庭的重视。直到二战以后一段时期,社会伦理观念还相当保守。富人生怕落入“为富不仁”,对高额累进税能够自觉地接受。然而19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打破了这一切,冲破了传统道德束缚,把人的动物本能都释放出来了,既适用于嬉皮士、草根游民,也适用于资本家、投资者。年轻人可以蔑视礼仪教养,吸毒、乱搞,直至随便开枪;资产者及高管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谋取暴利,而这一切都是在人人平等自由的名义下实现的。
总之,从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是向平等方向摆动,贫富差距也大大缩小。之后,经济出现滞涨,政治的钟摆又向右摆回来。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反凯恩斯主义而行之,而且这一派经济学家认为后来的经济困境是小罗斯福“新政”的后遗症。美国的钟摆向来是左右摇摆,到一定的时候他就往左摆一摆,起一点改革的作用,把一些弊病冲一冲,再过一些时候又向右摆回来。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