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文化部落 >> 正文

张掖大佛寺史话

2014-06-19 08:16 来源:www.xuemo.cn 作者:刘俊杰 浏览:54917044
内容提要:现城内保存完好的大佛寺历经战火兵乱、岁月风雨,仍以独具的魅力,令人久赏不够,流连忘返。

 

张掖大佛寺史话

\刘俊杰

在漫长的古丝绸之路上的茫茫戈壁中,有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张掖。自古以来,她就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甘肃省中部,成为联接中亚与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至今乃起着连接欧亚大陆桥,勾通新疆与内地联糸的重要作用。

据考证:早在唐虞三代之前,张掖就已初具规模,为雍州西戌之墟,周秦属于小月支,为匈奴所据。汉武帝元鼎六年,始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之义。领县十,曰解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香和、居廷、显美等。张掖古城始建何时,因无历史记载,难以考证,但其城内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都无一不在昭示着她沧桑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现城内保存完好的大佛寺历经战火兵乱、岁月风雨,仍以独具的魅力,令人久赏不够,流连忘返。

大佛寺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寺院建筑群体,坐东面西,占地2.3万平方米,据介绍,原寺建筑规模宏大,包括山门、大五殿、配殿、厢房、卧佛殿、藏经阁、金塔殿、土塔、僧舍等,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阁、藏经阁、土塔3处,立体建筑大佛殿平面呈长方形,上下两层。楼上四周有木构绕廊、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殿顶青筒瓦覆盖,高20.20米,殿南北面阔9间,48.30米,东西进深7间,24.5米,总面积1370平米。大殿檐下额坊上雕有龙、狮、虎、象、鹤、鸟等飞禽走兽。殿门两侧嵌有边长4.6米的两幅清代砖雕,左幅为“西方圣境”,右幅为“祗园演法”,各用50块小方砖拼接雕刻而成。但大佛寺真正闻名于世是殿有雕有一长35米、宽5.4米、高1.7米的佛坛,上塑释迦牟尼涅槃像。造像木胎泥塑、金装彩绘、面贴金粉、两眼半闭半睁,面容恬静安祥,生动的塑造了释迦牟尼佛临终时的情景。造像身长35米,肩宽7.5米,是全国室内最大的卧佛,卧佛身后有身高5.8米的十大弟子举哀群像,头脚两端身高7米的优婆夷、优婆塞立像,殿内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造像,殿内底层四周、二层四周板壁绘画达530平米,内容为佛、菩萨、弟子、洁多神将,说法图等,壁画用笔流畅、着色典雅,具有浓郁的明清壁画艺术风格。

大佛殿后藏经阁,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平面呈长方形,面阔521.3米,进深八橡10.5米,明正统(公元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镇敕书领赐给大佛寺一部《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藏于此处,被视为珍品。藏经阁后土塔为明代建造,原名弥陀千佛塔,为砖土混筑的喇嘛教式塔,建于边长23米的方形台基上,塔高33.57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共有两层须弥座。第一层须弥座四隅上下各筑小塔一个,共8座,四周设两层木结构塔廊。

解放后,人民政府加大了大佛寺的保护,修缮力度。1996年,在修复大殿卧佛时,在大佛腹内发现一批明代文物,重要的有铜牌、石碑、铜镜、铜佛、铜壶等。1970年,大佛寺内的金塔殿基下出土明正统六年(1441)建殿时放置的舍利石函,内有波斯银币、珍珠、银盆、玉雕、古钱币等物。

大佛寺在历史上又是与西夏、元朝五室有关的古刹之一,其文物、文化价值难以估量。据史料记载,该寺创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明成祖朱棣敕赐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赐宏仁寺;明正统、成化、万历年间和清雍正、乾隆年间屡有修缮。1963年,大佛寺被甘肃省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年多有修缮,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为历史的见证,大佛寺不仅历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还目睹了最为悲壮的一页,1936年红军西路军在此血战数日,因敌我力量悬殊,大部分红军将士血柒祁连山。大佛寺做为临时战地救护所,数百红军伤病员在此治疗。后被马匪残酷屠杀,当地群众将烈士遗体就地掩埋在大佛寺的东北角。不久,那里长出一棵白杨树,64年后,那棵白杨已有两人合抱之粗。据介绍:这棵白杨的奇异之处就在于折断它的枝杈,发现里面的脉络呈现五角星状;再就是每年烈士殉难日,这里都会下雨,大杨树发出呜泣之声,喻含苍天有泪,人间有情之意。但愿大杨树与大佛寺相依相伴到永远。

而今,古张掖早已就旧貌变新颜,犹如一颗明珠,日益闪烁在古丝绸之路上。大佛寺也历经多次修缮,现已成为集文物收藏、陈列、展出、旅游、民族风情为一体的观光、游览胜地。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