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无念不是修行的目的
无念虽无欲,犹隔三重峰。
提起正念时,观照对诸境。
住于无念时,廓然如虚空。
六根生妙用,五智现其身。
观察品味时,体会和反省。
洞然见本然,妙窥清净身。
曾有人问:正念是不是没有念头?我回答说,不是。为什么呢?
《六祖坛经》中,有一个“无念为宗”的说法。对此说,一些人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无念虽然无欲,但没有念头还不行。因为没有念头,真心就无法生起妙用。而且,不思考,不分辨,人不就跟愚痴的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了吗?确实如此。但这里也存在一个盲区。什么盲区?对“无念”二字理解的盲区。慧能的无念,跟凡夫的无念不一样:他的无念,是证得了实相后的无念,他的心中连“无念”的念头都没有,但同时他的真心又会随缘生起妙用;而凡夫的无念,就容易流于无记和顽空,这才是为人所诟病的那种“无念”。
所以说,古诗云:“莫道无念便是道,无念犹隔数重山。”表面看来,无念便无欲,无欲便无烦恼,但它跟真正的解脱还是差得很远,它更不可能是我们所追求的“道”。无记和顽空也是无念,但它们显然是愚痴的表现。因此,不能单纯地追求无念,要提起正念,安住于湛然空寂当中,同时用智慧光明观照诸境,生起警觉。比如,吃饭时,要安住于本元心,警觉并放松地品味饭的味道;喝茶时,安住于本元心,用警觉去品味茶的清香。你要慢慢地体会它,反省它,要观察那颗清净之心。
当你警觉且放松、行明空双运的时候,六根便生起了妙用。生起妙用时,才能生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这五种佛的智慧。这时,你的眼睛看到的,便莫过于佛国净境;你的耳朵听到的,便莫过于佛国梵音和本尊心咒;等等。这时候,你就会体悟“浊世即净土”的深刻含义。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 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