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作为一个学者型作家,拜厄特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兴趣关怀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以睿智、思辨见长,这既与她博古通今,在人文、艺术、社会、自然 科学等多领域的素养有关,也与她的创作思想密不可分。
文学地重述历史——走进A.S.拜厄特的历史小说
A.S。拜厄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走进一些中国学者的视野,那时,她因小说《占有》获得1990年英语文学最高荣誉布克奖而“一炮走 红”,蜚声海内外。之后,随着她的作品逐渐被介绍、研究,特别是2002年由小说《占有》拍摄的电影(中文片名《迷梦情缘》)的发行,她被越来越多的中国 读者所熟悉。A.S。拜厄特全名安东尼娅·苏珊·拜厄特,1936年出生在英格兰谢菲尔德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勃朗宁研究专家,妹妹为著名 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她先后在牛津、剑桥大学求学,毕业后曾在大学执教多年,80年代初她辞去教职,专事写作,迄今已有20余部作品问世。拜厄特获 奖无数,并先后得到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和大英帝国女爵士勋章( DBE )。2008年她被《泰晤士报》评为“1945年以来英国50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当今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宿将”。
作为一个学者型作家,拜厄特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兴趣关怀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以睿智、思辨见长,这既与她博古通今,在人文、艺术、社会、自然 科学等多领域的素养有关,也与她的创作思想密不可分。拜厄特主张小说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要包含丰富多元的思想,使读者在享受故事乐趣的同时, 获得智慧和思想的启迪。因而,她有当代乔治·艾略特之称,与艾丽丝·默多克、多丽丝·莱辛一起被称为英国文坛善于写理念小说的女作家。
在题材选择上,拜厄特表现出对历史和女性话题的偏爱。其中有涉及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情世态、被称为“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占有》(1990)、 《天使与昆虫》(1992)和《传记家的故事》(2000),也有描写战后五六十年代英国社会思想文化景观、被简称为“四部曲”的系列小说《花园里的少 女》(1978)、《静物》(1985)、《巴别塔》(1995)和《吹口哨的女人》(2002)。在历史书写上的热情和成就使她有“英国战后社会历史的 编年史家”的称谓。拜厄特表示,自己书写历史,不是因为怀旧,或所谓的“逃避现实关怀”,而是出于她自身的美学追求和思想认识。在学术散文集《论历史和故 事》(2001)一书中,她专门论述了英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历史小说“复兴”的背景和原因,如“书写彩色的和隐喻性的语言,保持过去文学的鲜活和歌 唱”的审美需要;“为当代形势寻找历史的范式”,以及“书写被边缘化、被遗忘、不见经传的历史的政治欲望”等,这也表达了她自己创作的初衷。总之,作为一 个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拜厄特试图将自己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那份深厚情感延伸到当下,并借历史的慧眼,观照当代知识和文化的气候,以引领读者认识 当下世界的局限,反观现代人类的生存状态和质量。
小说《占有》是一部极富想象力的天才之作。它集侦探故事、浪漫爱情史、学院小说、神话史诗和童话故事等多种文体于一体,囊括英语小说几乎所有的 叙述手法,以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古雅庄重的语言,演绎一个扣人心弦的历史传奇。它从一位叫罗兰的现代青年学者在伦敦图书馆查阅资料时意外发现的两封书信手 稿开始,围绕他联手女学者莫德共同探寻手稿作者维多利亚时代诗人艾什(虚构)的情感世界的经过展开。小说呈现古今双重故事结构和情节线索,其中最吸引人的 当属那个被历史尘封了百年的浪漫爱情故事:一个视自主、独立为生命的隐逸女诗人拉莫特,在一次文学聚会上邂逅当时最富盛名的大诗人艾什。她出众的才情和不 凡的谈吐深深吸引了当时已有妻室的艾什。他们冲破重重阻力,鸿雁频传,共同探讨艺术、人生、信仰、科学、诗歌,最后冒着世俗道德的风险,共同踏上了浪漫而 危险的激情之旅。然而,短暂的“蜜月”过后,为了保持自己独立的身份和创造力,也为了不伤及相关的人,拉莫特毅然决然地提出此后不再相见,他们从此天各一 方,杳无音信。此后,拉莫特瞒着艾什生下了他们的女儿,并托付自己的姐姐抚养,自己只以孩子的姨妈相称。相见却不能相认,相爱却不能相守,自称“住在角楼 的女巫”的拉莫特孑然一身,在孤独、思念和愧疚中打发漫漫余生。30年后,获悉艾什行将去世,她谦卑而又绝望地希望爱伦——艾什的妻子——转交自己写给艾 什的信。然而,那封承载了她无尽思念和愧疚、特别是那个隐瞒了对方30年秘密的信终于没有被开启,她日夜苦等的回应石沉大海。而艾什则在当年疯狂追寻爱人 和孩子下落无果后,一直承受情感、责任、良心的折磨和煎熬,最后带着无限的牵挂抱憾而终,至死也不知道自己爱人和孩子命归何处。
在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中,这位维多利亚的弱女子敢作敢为,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命运(包括最后孤独凄凉的晚年),并甘愿为自己的爱情及其 后果独自承担责任。尽管她追求的“独立”和“自主”看似不近人情,但她内心的强大、自足、自尊,以及一生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相比前辈激情浪漫的爱情,现代爱情显得有些无精打采,干巴无趣。一个是研究艾什诗歌的罗兰,一个是女性主义学者、拉莫特研究专家、拉莫特后裔莫 德,他们在共同的探秘过程中朝夕相处,似乎也日久生情,然而,就如小说的叙述者所说的,“他们成长在一个不信任爱情的时代与文化氛围中”,爱情对他们来说 “是一个值得怀疑的意识形态的建构”。尽管这对后现代学者满脑子充斥着那套性爱语言,却似乎难以激起两情相悦、心心相印的美好情感。他们不知道爱情为何 物,甚至连“自我”的概念也变得虚无缥缈。虽然作家给了这对现代情侣一个“新生”或“重生”式的大团圆结局,但与那对古代先辈的爱情相比,后者虽以凄美的 悲剧告终,但更加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这也证明了拜厄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小说的整个笑话是,死人实际上比活人更有生机和活力。”
拜厄特的“四部曲”, 融汇现实主义传统与后现代叙事技巧,以翔实的史料实证和丰富的文学想象生动地再现了英国“二战”后二三十年间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它以约克郡一个姓波 特人家的家庭生活、特别是他们儿女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展示了英国知识分子在20年间的命运遭际和心理、思想的变迁。由于贯穿各小说的中心人物是波特家的小 女儿弗拉德里卡,因此它又常被简称为“弗拉德里卡成长四部曲”。 拜厄特以满怀同情的笔触描述了几个知识女性、特别是弗拉德里卡从青少年到成年、中年,在学业、事业、情感和婚恋等方面的曲折经历,突出表现了她们在历史转 型时期所经历的心理、情感和道德危机。
由于“四部曲”涉及的历史“跨度”大,内容“海量”,有评家称之为“战后最有野心和最艰巨的创作工程之一”。实际上,它确实也倾注了作家几乎毕 生的精力。自60年代末构思创作到2002年最后一部《吹口哨的女人》问世,它前后花费了拜厄特近30个年头。它不仅见证了一个作家的成长和不断走向成熟 的创作历程,而且,作为一个描写女性成长历程的文本,它凝聚了作家对女性生存状态和前景长期不懈的思考和智慧。
A.S。拜厄特这位今年已76岁高龄的文学老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访谈中她透露自己眼下正在创作一部有关她父母生活的那个时代,即20 世纪上半叶的小说。美国文化史家彼得·盖伊曾说,“在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手上,完美的虚构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也祝愿她能用她的生花妙 笔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历史传奇。
附:
●《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当当网专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909708
●《光明大手印》系列丛书邮购地址: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联系人:王静 联系手机:138305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