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在当下,做好眼前的事情——香港少儿读书会·成人组后记(总第76期)
2025年11月9日,香港少儿读书会·成人组十一月第二期活动在星河明居会所如期举办。本期读书会以“永远把眼前的事做好”为主题,继续围绕《让心属于你自己》一书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谈到“永远把眼前的事做好”,自然会联想到“活在当下”与“珍惜当下”。领读人Tracy首先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介绍了卡巴金的正念训练思想。她谈到,要将意志力从对过去的追忆和未来的担忧中拉回到现在;当我们深度投入甚至忘记自我时,便可能体验到“心流”,达到一种高峰状态。她强调,重视当下的觉察、接纳当下的负面情绪,有助于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
随后,Tracy又分享了东方哲学中对“当下”的见解,并引用了雪漠老师在《雪漠智慧课程》中的一段话:“那永恒其实是个真理,这世上没有能够永恒的,只是一颗能安住的平常心。当你抓住每一个当下的时候,你就抓住了永恒。”
结合这一话题,Tracy还分享了与女儿相处时的个人感悟。她坦言,自己过去很容易用固有的思维去评判女儿的行为,这不仅造成隔阂,其实也是一种伤害;她也像很多父母一样,常常过度忧虑孩子的未来。在阅读雪漠老师的作品后,她开始不断自我反省,逐渐明白待人处事应立足于当下,先做好自己,而不是以“我认为”的标准去轻易评判。

书友Vincent从“做好当下事与不执着于结果的关系”出发,分享了他即将赴日本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心得。他坦言,过去自己因过于看重比赛成绩,反而产生了许多顾虑与压力。而在调整心态、将重心转向认真执行训练计划之后,他在每次训练中都更加专注投入,不再执着于最终结果。这样的转变,不仅让他体会到专注于当下的乐趣,也实现了更高效的训练,甚至时常感受到“心流”的状态。
书友阿昌在分享中提到,无论是做事还是日常与人交往,都应如雪漠老师在书中所言,“如剑划过水面,不留痕迹”。他认为,关键在于守住自己的心,专注并珍惜当下——既要不轻易受他人影响,也应注意不让自己的情绪波及他人。

书友晶晶则从最平常的“吃饭”分享了她的感悟。她谈到,自己现在吃饭时会留心每一次咀嚼,享受食物在口中带来的感受。这个过程让她明显感觉到内心的浮躁被抚平,也真正体会到何为“专心吃饭”,乃至专心做好任何一件事。她表示,自己正学着将“当下”细化到每一个细微的感受、每一分钟,乃至每一秒钟。

书友Rose对晶晶的分享深有共鸣。她补充了自己在专注吃饭上的体会,表示这样能让她真正回归吃饭本身,而不是东张西望、思绪纷飞。她还分享了练习瑜伽时的经历:当训练导致手臂酸痛、难以坚持时,她尝试将念头转向冥想,很快便发现手臂的不适感悄然消散。
书友Ron也分享了类似心得。她谈到通过专注走路,不仅能修复情绪、回归当下,还能在过程中发现身边曾被忽略的美好。

书友Eric感慨地谈到,在阅读雪漠老师《永远把眼前的事做好》这一章节后,他终于理解了一行禅师为何会用一整年的时间去体会“开门”这个动作。他意识到,念头是一个接一个不断相续的过程,如果陷入其中,人就会变得被动;而能够活在当下,好好体验并接纳当下的一切——无论好坏,才是最好的状态。
Eric的太太也补充分享道,人在不想做某件事时,总会找出各种借口,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她认为,一旦决定要做一件事,就应当排除与目标无关的杂念,专注而坚定地完成它。
书友Bowen谈到,做事应具备目标感和时间观念,即在相应时段内规划好要完成的任务,并全力以赴去实现。他还分享了与家人的相处方式:彼此尊重信任,各自处理好自己的事务,共同专注于过好当下的生活。
、
来自广州的书友丹慧分享了她在南国书香节担任志愿者的经历。她坦言,自己起初一直担心缺乏经验无法胜任,也忧虑没有熟悉的志愿者老师同行。然而当她真正放下这些顾虑后,反而发现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好。她十分享受整个服务过程,并在其中获得了个人成长。丹萍随后补充道,其实做事无需思虑过多,把握当下机缘、付诸行动,本身就是一个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

在本期读书会上,书友们从生活的不同维度,分享了各自对“做好眼前事”与“活在当下”的体会。正如每期读书会开始时所共读的《中华奋斗偈》中所言:“做好手边事,心中有远方。”我们所倡导的,正是在行动中不执着于结果,全然投入并享受每一个当下的状态。
而“活着”二字,并不仅指生命的存续,更指向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关乎梦想,也关乎发愿。这份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也恰引出了下一期读书会的主题:“发愿的力量”。是为本期读书会后记。(香港少儿读书会·成人组)

下一期活动预告: 日期:2025年11月16日(星期日)
详情:另行发布
联系方式:
• 香港:(852)95592263 / 54254696(WhatsApp同号)
• 内地:(+86)13802841701(微信同号)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