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心上的故事
文\杨博为
一位士兵从战场上凯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呀!”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他的。”不过,儿子又继续说下去:“可是,他在战场上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膊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儿子,这……我很遗撼!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的。”听完这些话,儿子挂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堕楼身亡。他们在警方的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但他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
故事读到这里,相信此刻的你也定然会像我一样,或凝噎无语或思绪翻飞……
虽说这是一则小故事,但是我们都知道比故事更真实的是生活。变幻无常是生活的常态。而且,许多时候,人生都不会给我们重新选择的机会。
在我们扼腕痛惜的同时,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这对父母,那一刻的我们又会作何回答?会不会也与这对夫妇一样?那么,等待我们的又会不会是同一个结果呢?而这个令人慨叹万分的结果,又是否是我们所能承受的呢?那么还有没有更好的结局呢?
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一个父亲的一个电话中的一句话,却让他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但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无时无刻不处于善、恶的念头的交替之中,内心的善与恶,永远较量不休。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些恶的念头是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的。可能在故事的结尾到来之前,大家并不觉得这位父亲的回答有太大的问题,认为他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讲了一个最现实的生活问题。我们要警醒“集体无意识”,对内心的恶保持一种警觉,不遗余力地弘扬善。那么,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呢?雪漠老师在《真心》一书中给出了答案:“人都有自私自利的特性,这不奇怪,也没什么纯粹的善人、恶人。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他自己生存,也考虑让别人生存,这就是善。一个人,只考虑自己的生存,不让别人生存,这就是恶。一个人能够为社会、为他人、为集体着想,遏制自己的私欲、贪欲,他就是有道德的人。”雪漠老师还在《活着就要发声》一书中写到“慈悲是最坚硬的铠甲!”许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的一点点的善意与爱心,就会使我们与厄运擦肩而过。其实,所有的利他、利众行为,最终利益的都是我们自己。比如,这位父亲的那一刻的大爱与利他,最终会帮助他留住自己儿子的宝贵生命。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这则故事,当我们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与人时,我们应该要停止挑剔和苛责,要尝试换个角度去理解对方、不要第一时间就否定对方,要去努力尝试发现对方的闪光点。那么可能同样的事情完全有可能会演绎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如果这个儿子在那一刻肯站到父母的角度上稍微去思考一下下的话,他就肯定会做出比堕楼自杀更好的选择。
由此,也让我想到了最近我与儿子之间发生的“猫捉老鼠”的故事。我的儿子从小就很喜欢阅读,当他周围的小伙伴儿们还在看拼音、读绘本、漫画的时候,他就早早地具备了独立阅读全文字书的能力,并且在阅读中找到了乐趣,他经常会拿着一本书读得如痴如醉。对于这一点我一直引以为傲——我觉得我可真幸运呀!可以不必为他的读书而操心!可是谁知,他最近这段时间似乎在“阅读退化”,对于从前不曾理会的漫画书特别着迷。而在我看来漫画书没有任何“营养”可言,我认为他此刻应该挑战更高层次的阅读,应该把有限的阅读时间花在最值得读的书上,为什么不去读一读名著、品一品经典呢?对此,儿子明确表示:“哼!不看!”于是,我开始对他反复发出“漫画禁令”,而他却屡禁不止,锲而不舍地、见缝插针地找机会阅读。而且对于我的禁令他还振振有词:“小孩子的年龄不就是应该看漫画的年龄吗?你们大人才应该看名著呢!难道非得等到我长大之后又回来花时间补漫画的课吗?”而对于这些,我当时是充耳不闻的。直到后来我发现儿子会时不时地说:“妈妈,我考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涉猎范围及其广泛,从天文到地理、从物理到化学、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而我十之八九是回答不上来的。每当我说不出答案时,儿子便会无比狡黠、不失时机地说:“漫画书上看到的……”然后,一溜烟儿跑开。慢慢地,我开始对自己的“禁令”有所思考......记得今年七月,我要去香港参加书展正在收拾行李的时候,儿子跑过来递给我一本漫画书:“妈妈,去香港这本《香港寻宝记》你一定要带上,有了它包你会不虚此行!它会告诉你香港有什么好吃的、好玩儿的、有什么风土人情、当地特色?总之,你带上它,肯定没错!”我开始认真反思这段时间我对儿子的要求与苛责。事实上,我没有花一丁点儿的时间在他的漫画书上,却无比自信地第一时间就盲目地否定他,这合理吗?我认为对的东西,真的对吗?我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这么做,真的是对别人好吗?就这样长达半年之久的“猫捉老鼠”的游戏慢慢地落幕了。而我也暗自庆幸,还好没有因为自己的挑剔和苛责而扼杀了孩子的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更幸运的是,今天又让我遇到了这则故事,这又给我敲了一记警钟,一定要引以为戒!
由这则故事,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正视缺陷和不完美,不要害怕和逃避它,要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设想如果遇到困境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又会不会期待对方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如果这位父亲,能这样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也许他当时冲口而出的就是另一番话,而结局也定然是不一样的景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不会遇到这么糟糕的、极端的事情,但是当我们面对别人的一些小毛病或者不好的生活习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包容之心和正能量?只要稍微回顾一下,我们就不难想到这样的画面------“你就不能把屋子收拾一下吗?真受不了你!”“都几点了?你怎么还不起床?”“我不是都教你几次了吗?你怎么还学不会?你可真让人头疼!我可没这么多时间陪你!”“我现在很忙!没时间听你说这些长篇大论!你能不能快点说重点?”.....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随处可见。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又都渴望被爱、被接纳、被欣赏,这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那么,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会接纳、学会欣赏。雪漠老师在《世界是心的倒影》书中写道,“你眼中的世界,是你心的倒影,你有什么样的心,也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当你的心由小变大时,你的世界才会由小变大。”是的,当我们的心变了的时候,我们眼中的世界也会不同。正所谓“你若爱,生活处处都可爱。”其实,只要我们努力转换心情,着眼于事物的光明面,事情可能就会反转,人生就可能会因此而变得不同。假如那位父亲可以说:“你带那个孩子一起回家来吧!说不定遇到困境的是你,他也会愿意这样帮助你呢!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那么他就绝对不会失去自己的儿子。如果我们可以说:“屋子好像有点儿太乱了!你有空儿的话,能不能帮我一起收拾一下?”“你是不是很累呀?现在先起床活动活动筋骨,等中午吃过午饭,好好再睡个午觉,好吗?”“你看!这个是这么做的!多动手、练习几次就好了!慢慢就会了,不着急!咱们是一个组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就随时问我哈!”“咱们花几分钟时间,先把重要的事情沟通一下,好不好?”,那么先不说事情的结果如何?我相信最起码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好心情!
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语言、改变思维,接纳不完美、着眼于事物的光明面,时时心存善念,那么,我们的人生定然也会有所不同,等待我们的也定然是一道道更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