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10月20日晚七点,雪漠做客华东交通大学孔目湖讲坛,并做了主题讲座。
揭开匈奴帝国的神秘面纱——雪漠携《匈奴的子孙》做客华东交通大学孔目湖讲坛
2017年10月20日晚七点,作家雪漠携新作《匈奴的子孙》受邀做客华东交通大学孔目湖讲坛,并做了题为《古代西部的神秘帝国——解读“一带一路”匈奴文化》的主题讲座。
当晚,整个华东交通大学南区图书馆的202报告厅被前来听课的师生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挤得水泄不通、座无虚席,前台、走廊、后排等都站满了学生。大家对雪漠老师的到来早已期待已久,总想亲睹一下这位写了三十多种书的作家的神秘面纱,就如期待着揭开古代西部的神秘帝国匈奴一般。
今年8月,《匈奴的子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一经面世,即亮相上海书展,并荣获2017上海书展中国出版集团销售冠军。《匈奴的子孙》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全书34万字,分为“历史的记忆”“当下的脚步”上下两篇,被称为“一本书读懂西部的前世今生”。
谈“一带一路”,离不开丝绸之路,离不开西部,更离不开古代西部那个神秘帝国——匈奴。匈奴曾在欧亚大陆驰骋了近千年,它瞬间崛起,瞬间消亡,其强悍的文化基因对西部文化、中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新作《匈奴的子孙》里,雪漠说:“要了解西部文化,不能不了解匈奴和匈奴文化。”
讲座一开始,雪漠老师便以一首西部民歌《王哥放羊》将大家带进了大西北那粗犷、沧桑而又辽远的历史想象中,让现场师生刹那间感受到了西部文化那独有的味道。就如今晚的相遇,很多人从很远的甘肃、北京、安徽、山东、上海、广东等地赶来,不为别的,就为了这种味道。虽然相遇很短暂,就如匈奴在历史的舞台上一闪而过一样,但在一些人的生命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随着心灵的不断成长,不断壮大,而彰显出非凡的力量和价值。也许,这就是文化传播的意义所在。
讲座中,雪漠老师以历史的眼光、当下的情怀追寻了匈奴文化的前世今生,如匈奴的习俗、祭祀、婚嫁、继承、政治、经济、军事、信仰等,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雪漠老师一一揭开了这个“骑在马背上的王者”的一些不为世人所了知的另一面。强悍的匈奴为什么会不可一世?它有着怎样的文化基因?汉武帝为何要开辟丝绸之路?霍去病为什么能打败匈奴?冒顿“鸣镝弑父”、昭君出塞、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等故事,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
同样的,对于读者来说,在今天这个时代,雪漠老师为什么要书写《匈奴的子孙》?其背后的文化支撑是什么?匈奴强悍的基因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挖掘、研究匈奴文化?匈奴文化与西部文化、中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与欧洲文化、世界文化又有着怎样的瓜葛和联系?匈奴及匈奴文化与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思考和追问,在《匈奴的子孙》中,在雪漠老师的讲座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找寻答案。那找寻的本身,有时候也是一种答案。
匈奴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千年前在匈奴还没有崛起之前,一直以来是被整个中原所忽视的。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匈奴便迅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横扫了整个中国大地,那不可阻挡的铁骑甚至踏遍了欧洲,曾一度被称为“上帝之鞭”。到了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心的变化,匈奴的背影也渐行渐远了,但匈奴文化中那种野性的、强悍的基因并未真正消失,它仍以另一种潜流的形式存在着。正如在长篇小说《西夏的苍狼》中,雪漠老师也同样提到了这种野性的力量,也许这部小说和《匈奴的子孙》一样,都会给我们带来另一种不一样的思考。
讲座中,雪漠老师提到了中国的“酱缸文化”,也提到了“野稻的杂交”理论。过去,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谈到西部文学时,也专门讲过这个理论。他说,在过去,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当汉文化出现一种萎靡不振、奄奄一息的时候,必然会有一种强悍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介入,为中华民族注入一种“强心剂”,一下子,中华民族就会辉煌起来。
在回答现场同学的提问时,雪漠老师再次谈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他说:“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每当汉文化渐渐变得死气沉沉时,就会有少数民族文化入侵。但这种入侵其实不是掠夺和取替,而是一种融合,是将一种新的东西汇入中华文明的大家庭。这时,中华文化就有了振兴的契机。” 所以,中华文化需要少数民族那种强悍基因的介入,一旦拥有这种基因,我们的中国就会真正地富而强大起来。最后,雪漠老师希望在座的大学生们能够放下物累,走出去,看看世界。(古之草)
【回放】雪漠南昌讲座活动掌门直播(扫二维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