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
雪漠文化网 >> 阅读 >> 文化部落 >> 正文

傅佩荣:中国有哲学吗?

2017-02-24 10:08 来源:www.xuemo.cn 作者:傅佩荣 浏览:42410689
内容提要:今日回顾中国哲学,不是为了怀古或念旧,而是要借重古人思想的完整架构,就是兼顾永恒与变化的双重要求,使自己既可因为永恒信念而安身立命,又可因为变化之理而勇于创新。

 

傅佩荣:中国有哲学吗?

 

习惯了西方哲学的思考模式之后,许多人心中难免浮现一个疑问,中国有哲学吗?答案是肯定的。

有文化必有哲学

首先,有文化必有哲学。文化有器物、制度、理念这三个层次。理念层次保存的是无形而重要的理想及观念,通常展现于文学、艺术、宗教与哲学中。哲学的特色在于进行“完整而根本的”思考,再以几个关键概念来解释宇宙与人生的复杂现象。

譬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显然代表人类的信念;而哲学的任务在于探讨:何谓善与恶?如何分辨善与恶?人为何应该行善避恶?在善恶报应无法公平时,又作何解释?

因此,如果没有哲学,文化中的理想与观念无法得到澄清与辨明,而人们的生活只能依赖宗教中的信仰及习俗中的禁忌来维持稳定。事实上,每个民族在古代都有一段很长的时期,正是如此度过的。换言之,哲学是“化隐为显”的工作,把隐含在生活秩序中的信念,以清晰的概念展现出来。

譬如,在孔子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国有三部主要的经典,就是《周易》《尚书》《诗经》。这三部经典所保存的不只是古人经验的记录,还有他们长期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智慧:趋吉避凶的法则、“天命”的基本要求、对正义与仁爱的信念,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中国哲学的根苗早已在滋长之中,只是等待时机成熟及哲人的诞生。

中国哲学之起源

 关于中国哲学之起源,我服膺业师方东美先生的主张,认为早在儒家与道家出现之前,中国人在理念上已经肯定了一套永恒哲学与一套变化哲学。这两套哲学犹如火车的双轨,使中国民族长期存续发展。

人为万物之灵,其灵在于觉知自身的处境:一方面是在时间之流中,思索如何面对刹那生灭的变化;另一方面,又想辨明自身存在的意义,亦即理解此一短暂人生究竟有何目的。

一个文化传统,如果侧重前者,就会强调因应变化,顺势而行,求取今生今世最大的成就与利益。历史上许多帝国皆在极盛之时,种下败亡的因素,最后沦为考古学所研究的遗迹。

那么,如果侧重后者,情况又会如何?会凸显其信仰层次的建构,争千秋而不争一时,因为企盼来世之报应而能够忍受此世一切苦难。这样的民族往往具有鲜明的宗教性格,也因而可以绵延不绝。印度人与犹太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印度人重来世而轻此世,重修行而轻享乐,不易与人为敌。犹太人相信惟一真神,更深信自己是真神之选民,因此历经浩劫,却依然存续,并且多难兴邦。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重永恒而轻变化。试问:谁愿意保有宗教信仰而在现实世界一筹莫展?谁不希望两者兼顾,相互搭配而持盈保泰?中国古代就达成了此一理念。或者更可说是:中国能够从文明古国一路发展,历经数千年而不坠,正是因为先圣、先贤以其高明的智慧,在这两方面有所建树。代表永恒哲学的,是《尚书》中的《洪范》;代表变化哲学的,是《周易》。

中国哲学的特质

通过研究《尚书·洪范》和《周易》,可以肯定中国哲学兼具永恒义与变化义,并且由此启发了先秦哲学家获得丰富的成果。

1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

中国人认为整个宇宙是充满生命的,亦即宇宙中没有任何孤立的地区或物质。这种思想在西方属于较新的理论,称作“机体论”(organism)。机体论是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个有机体,而不是死的机械——西方近代科学的共同信念是“机械论”(Mechanism),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拼凑而成的,犹如一个组合的玩具,没有自身的内在动力,而是由外在的力量造成它的运动。

一个人如果研究科学,比较容易接受自然机械论,把自然当作机器来看待,如此才能加以区分研究。然而,用这种方法,研究了一部分却无法联系到另一部分,更谈不上整合为一体了。

就以西医和中医来说,西医倾向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不知道透过对脚的适当按摩,可以把头痛治好;而中医懂得利用这种方法,主要原因即是把人看作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事实上,人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西医的身体检查,会注意所谓的临界点,只要还没到达到那个指数,就会判断我们的身体没问题,但是一旦到达那个指数时,身体的情况可能已经很糟糕了。中医则会透过调理的方式,让我们的身体由保养而逐渐改善。

生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趋势,有时候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健康,其实正在走向严重的疾病。如果我们趁早察觉并对症下药,就能够调整方向;相反的,如果把生命看作物质,用仪器去测量,现在没事就说没事,那么有一天真的有事的时候,恐怕已经太晚了。这就是把人看作有机体与机械的差别。

中国人说“大化流行”,亦即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流行的场所,在其中,任何东西的生灭都与人有关。这种想法可以使得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变得比较亲切,因为我们看到任何东西,都会觉得它与我们不只是外在的关系,而是能与我们的生命互动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哲学谈到人的时候,往往认为人与大自然不应该分开考虑。

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想法,并且也符合西方现代物理学所推展出来的最新观念。

2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

宇宙万物的生命不断在变化,而人类的生命除了变化之外还有另一个特色,就是需要不断地实现价值,不能只是随着生、老、病、死的步伐,最后一切结束就停止了。我们每天都应该要问自己:“我今天有没有比昨天稍微长进一点?”或许有人会认为一天的变化看不出来,那么一个星期如何?一年如何?十年又如何?一个人总不能十年过了还是跟以前一样,没有丝毫差别。

孔子自三十而立以后,每十年都会有所成长——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一个标准的模式,亦即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人生不应该只是活着而已,而是要不断地实现价值。

所谓的价值,与人的自由有关。换句话说,没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就没有所谓的价值。我们要时常自问:“我要自由作什么样的选择?”接着要问:“为什么我要作这样的选择?根据是什么?是否正确?”如果一个人选择的根据是来自外在的因素,那么它的力量可能不够,因为一旦外在的条件改变或消失,就不见得要坚持原来的选择;反之,如果选择的根据是内在的因素,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是出于内心对自己的要求,促使自己去实现更高的价值。

3存在与价值可以统合于超越界

存在就是活着,而价值是活着所要追求的目标。此两种需要合二为一,合一之处则在于超越界(Transcendence),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天”,或道家所的“道”。

“超越界”是很难解释的一个名词。简单来说,与超越界相对的称为“内存界”(Immanence)。内存界简单地说,就是大自然加上人类社会。然而,大自然与人类都没有必然的理由可以存在,宇宙有开始也有结束,人的生命则更为短暂。换言之,内存界并无法证明与保证自己的存在。但是它居然存在了!因此我们要问:“它凭什么存在?”答案就是超越界。

两千多年以来,西方哲学不断在探讨如何追求真正的智慧,最后产生了一个基本想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这句话在西方来说,是最深奥的一句话。

举例来说,“我”为什么存在?有生有死的我,到底凭什么存在?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这是因为有一个超越界使“我”此时可以存在。

每个人都有形而上学的需求,这是出于自然的冲动,因为一个人要知道这个答案,才能活得有意义。活着绝对不是吃饱、睡觉,然后慢慢成长而已,这些都只是每天变化的过程。人活着就要问:“我的活着是一个‘存在’吗?它有基础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谈超越界。

孔子为什么要谈“天”?老子为什么要谈“道”?孔子两次遭遇危险的时候,都毫不迟疑地诉诸于天,这个“天”就是超越界;老子谈“道”,便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指的就是超越界。我们如果对天与道没有深入了解,或不曾与它建立关系的话,人生根本只是一场空。

今日回顾中国哲学,不是为了怀古或念旧,而是要借重古人思想的完整架构,就是兼顾永恒与变化的双重要求,使自己既可因为永恒信念而安身立命,又可因为变化之理而勇于创新。如此双轨配合,人生方可动静得宜,收放自如,并且在每一个当下皆有充实之感。如果进而领悟儒、道两家的精彩见解,不是知性领域的莫大快乐吗?

选自傅佩荣《哲学与人生》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