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末世韩、范、司马公诸公,知圣人之道者亦多人,而不妄解圣人之书,转觉瑕疵甚少,学者辨之、思之。
止唐夫子刘沅论王阳明
选录自《正譌》卷八
陆王与程朱皆以心为性也。
但象山、阳明天资超颖,不为禅学所束缚,如阳明更涉历艰难,亦有明师,二人功业彪炳,人不能訾。而摘其教人先静心,以为不如朱子,阳明则嗤其言良知,然象山却先静心而后穷理,无可非者。
阳明以良知为性,与朱子等同,何独非之朱子?解明德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非良知之谓乎?所以分门户者,朱子教人先格物,象山教人先静坐,二人本相契,虽见解不侔,而未尝相毁憎。门人等,各宗其师,附会攻讦,於是朱陆异同始分。
然良知良能,张横渠、程子已言之,何独罪阳明?凡学问之途,若心中私妄太多,必性灵窒碍,便是读书作文,亦不明白,何况学圣?是象山教人未尝大错。
学贵实行,如象山、阳明,人品、勋业彪炳,而不入圣贤之林,后学又何所取法?虽非即全德而亦何可妄訾?且二人虽讲学,不注六经,省无限葛藤。
末世韩、范、司马公诸公,知圣人之道者亦多人,而不妄解圣人之书,转觉瑕疵甚少,学者辨之、思之。
刘沅,四川双流人,字止唐,一字讷如,号清阳。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咸丰五年(1855年),享年八十八岁。刘沅生而颖悟,沉潜嗜学,随其父兄读书,七岁成诵。乾隆五十年,以冠军入为双流县痒生,乾隆五十四年选拔明经,乾隆五十七年由拔贡中试举人,乾隆五十八年、六十年、嘉庆元年会试,屡荐春闱不售,乃决意留籍奉甘旨,归家养母。其间邂逅野云老人,授以心性之学,研习终身,遂汇通儒释道三学,“有如镜烛犀剖,八面莹澈”。道光六年,选授湖北天门县知县,“安贫乐道,不愿外任,改国子监典簿,寻乞假归,遂隐居教授”。清《国史馆刘沅本传》称:刘沅“知行合一,以身教人”,“平日裁成后进,循循善诱,著弟子籍者,前后以千数,成进士登贤书者百余人,明经贡士三百余人,熏沐善良得为孝子悌弟贤名播乡闾者,指不胜屈”。其受业弟子遍巴蜀,而其学术则浸浸乎有遍及西南各省与大江南北之势,“学术界人士,不少以得遊其门庭,为高尚其事也”。其学术流传在其身后尤以闽浙为盛,以至“闽人称沅为川西夫子云”。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