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人比较含蓄:书中自有颜如玉,犹太人就很干脆:书上直接有蜂蜜!
陈雪频:爱学习的中国人为何比不过犹太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衡量一个孩子是不是天才?如何把一个聪明的孩子培养成领导者?把它简单归因于人种和基因肯定是不对的,我认为是不同的教育理念决定的。
6月是中国的高考月,仅仅是在上海,就有51000名年轻人参加高考,这两天的高考将决定他们未来的命运。
到底是上复旦这样的名校呢,还是去蓝翔这样的技术学校。大家都很拼,还出现了很多励志的标语,比如说“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么?”。
现在看这些标语,你可能会觉得有些too young, Too Simple。有了高考,你就拼得过“富二代”么?未必!
我曾经给一个女性高管做教练,我问她:什么是你曾经坚信不疑,但现在不再相信的事?她这样回答:我高中时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成绩不好,长得好看有什么用?!”我曾经对这句话很相信,现在看来好像有点问题,长得好看还真有用,甚至比成绩好更有用!
你还记得你高考那年的情形么?为了唤起你的回忆,给你看看今年上海的高考数学题,是不是很熟悉?假如我把这个试卷发给你,你觉得能做对多少题目?
我曾经是一名学霸,但看了这个题目之后我立马觉得自己是学渣,要是我参加今年的高考,估计连蓝翔技校都考不上。为什么我从学霸变成学渣了呢?因为我现在几乎不会用到这些知识,我平时用得着最多的数学是加减乘除,这是我小学三年级就学会的。
还有一个原因,我已经很多年没做过《一课一练》的习题了。你还记得这本宝书么?我以前每次上完课之后就要练习这本书中的题目。这本书如此有名,以至于它是上海市的驰名商标,改革开放30周年影响中国的300本好书之一。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这本书马上就要有英文版了,这本书不仅要影响中国,还要影响英国了。真的!今年年初,英国教育部决定翻译这本教材,并在全英中学普遍推广。
以前都是我们学习牛津英语和剑桥英语,而我们现在终于可以向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输出我们的教材了。这个消息背后的象征意义,可比卖给他们3000万双鞋子的意义大太多了。中国真的崛起了!
为什么英国要引进《一课一练》呢?告诉你,和PISA有关!但这个PISA不是比萨饼,也不是比萨斜塔,而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出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用于测试中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发展潜力。
它测试的不是某个学生的能力,而是一群学生的能力,每三年做一次。在这个测试中,英国人一直排名20之外。得分最高的地区是哪里?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上海!
2009年之前,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经常是这个榜单的冠军,但自从2009年上海开始参加PISA测试后,他们就再也没有拿过第一。2009年和2012年的PISA测试都是上海第一,而且分数的差距在拉大,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冠军估计又是上海!
为什么上海学生的成绩那么好?他们在《一课一练》啊!英国人也知道如何学先进,因此决定引进《一课一练》。有了《一课一练》,我相信英国人在2018年能进入前10名。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榜单,除了冠军是上海之外,前几名都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和日本,而欧美国家的得分普遍偏低,当然也包括英国。
经常有人说东亚学生的智商高,从这个榜单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来,我们确实比那些欧美学生聪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在中国成绩中等的学生,到了加拿大和美国,就成了学校的学霸。
中国学生考托福和GMAT,常常会觉得他们的数学题太简单了。我们去欧美旅游,都觉得他们的脑子好像不太好使,算个数都比我们慢,让我们很有优越感。
听了那么多好消息,我要问大家几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学生在中学时表现普遍比较突出,但一到了大学之后,这种比较优势突然就变得不再明显?到了职场之后,中国学生的表现普遍不如欧美国家的学生呢?为什么中国学生的成绩那么好,而在各种以创新见长的奖项中,中国人的名字如此之少,而大都是欧美人的天下,其中尤其以犹太人最为擅长呢?
是我们突然就不够聪明了么?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学习出了什么问题?
我也有这样的困扰。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四月份去以色列考察他们的教育。犹太人和中国人一样,是全世界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也出了很多改变世界的大人物,比如摩西、耶稣、马克思、弗洛依德、爱因斯坦。
美国金融和媒体这两个行业基本上也都被犹太人把持着,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名人,比如金融家索罗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都是犹太人,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也是!
中国人有个风俗,小孩周岁时要抓周,如果一个小孩拿了一本书,父亲会非常高兴:我们家出读书人了!但犹太小孩连选择都没有,家长直接把蜂蜜涂在书上让他舔,让他从味觉上从小就喜欢上书,现在以色列人还是全球人均读书最多的民族。中国人比较含蓄:书中自有颜如玉,犹太人就很干脆:书上直接有蜂蜜!
犹太人到底有多厉害呢?中国都在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我们看看最能代表创新水平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3%,但从1901年到2004年,共有167名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占诺贝尔奖总获奖人数的22%。
奥斯卡奖和普利策奖的犹太人获奖比例都在三分之一以上。整个以色列800万人,其中犹太人600多万,过去20年有10个以色列人得了诺贝尔奖。
看了这些数据,我一直认为犹太人一定天赋异禀。然而,当我双脚踩在以色列的热土之上,感受他们的文化、接触他们的公民,我才发现我错了,犹太人的智商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至少不比中国人更聪明。比如说我提到的PISA测试,以色列也处于40多位的名次,表现比中国学生差远了。
(以色列教育专家认为,天才的孩子有两大类:一类是精神上和品质上的天才;另一类是各类项目上的天才。)
我们有一个行程是去当地的天才儿童中心,因为之前遇到的犹太人给人的印象都比较普通。
我当时想:那些聪明的犹太人都被关在天才儿童中心了?然后我就脑补了一番我在天才儿童中心看到的情景:那里的孩子一定和“最强大脑里”的孩子差不多,能看出五百个鸡蛋的细微差异,能倒背元素周期表、能轻松完成二十位数的开十三次方,能分辨非常小的声音差别。
但我去了之后,感觉更加失望了,那个学校建于1969年,就是一层平房,和我们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差不多。那里的孩子在那里玩游戏,做一些团队活动,没有奥林匹克竞赛,也没有什么尖子班,也就这样了。
我当时有点奇怪:这样的学校也叫天才儿童中心?不会是忽悠我们吧?于是我去找他们的牌子,结果发现他们的称呼是“年轻人卓越和创新提升中心”,是中国人把他们翻译成了“天才儿童中心”。
估计和我同行的朋友也有一点被忽悠的感觉,有个人问当地的校长:你们培养了什么大人物啊?当时校长听到这个问题脸有点红了,她说,“我知道你这个问题的意思,我可以直接回答你,我们这里出过财政部长和空军司令。不过,这不是我想要说的,因为这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些小孩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培养成有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
这下轮到我们脸红了。是啊,我们一说到天才儿童,就觉得这些人长大之后应该成为大人物的,如果这些人成不了大人物,他们就是新时代的“伤仲永”,就冷嘲热讽。
让我们有些惊讶的是,人家根本不把这个当作目标,他们培养的是一个人格健全、有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的人,这样的人未必是神童,但却是能成为引领未来的人!
那天参观天才儿童中心的经历让我反思很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衡量一个孩子是不是天才?如何把一个聪明的孩子培养成领导者?把它简单归因于人种和基因肯定是不对的,我认为是不同的教育理念决定的。
在中国,孩子回家之后,妈妈的问题往往是:今天老师教了什么东西啊?今天的考试得了第几名啊?但在以色列妈妈的问题是: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啊?大家觉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么?
区别就在于:中国妈妈的问题是知识导向的,强调的是对现有知识的传承,尤其是对所谓正确答案的强调。而犹太母亲的问题是开放的,她在鼓励孩子们的质疑和创新精神,因此孩子们从小就知道独立思考和创新求变。同样是提问,不同的提问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的创新能力完全不同。
和以色列学生不一样的是,我们的高中生非常辛苦,他们把考上理想的大学当作人生目标,甚至还催生了许多“高考工厂”。当他们考上大学之后,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已经被高考消耗得差不多了,他们的目标是找一份好工作,于是很多大学变成了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他们对好工作的理解往往是知名外企、国有企业或者政府机构,这些都是父母眼中的好工作,并非是他们真正认为的好工作。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于是乎非常迷茫,还催生了很多专门为他们指点迷津的“职业导师”。
那以色列的高中毕业之后干嘛呢?他们不是直接上大学,而且去军队里面服役。以色列由于国家小,环敌强伺,因此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高中毕业之后都要服役,男生三年,女生两年。
由于以色列经常面临各种军事冲突,因此这些年轻人要经常面临生死抉择,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可能导致自己和同伴送命。这种经历是一种很好的锤炼领导力的方法,很多以色列企业家都有特种部队的服役经历。
以色列的爱国主义教育做得比中国还好,年轻人以参军为荣,如果一个年轻人没有服兵役,他在同伴面前就有些抬不起头。服完兵役之后,以色列政府还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去全世界游历一段时间后再去读大学。
游历世界也让他们大大开阔了眼界,让他们对世界的多元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因为当兵和旅行,犹太的年轻人读大学普遍比中国人晚,但这些经历让他们在读大学之前就知道自己感兴趣什么,想变成什么样的人,想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读大学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全力以赴。他们毕业之后,就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也更容易做出成绩来。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以及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到底什么是学习?我们对学习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和读书,认为毕业之后学习就结束了。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我们翻译成一般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但其实准确的翻译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它。练习,注意,是练习!同时,除了获取知识和练习技能之外,还需要去全世界走走。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种基于体验的学习对人影响更深刻,就像今天站在这里的我,去了一趟以色列,对犹太人的感受比我通过书本要具象很多。
当然,只是体验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地观察、质疑和反思,以及不断地实践,才能形成一个封闭的学习循环。这种学习的过程不太可能全部在学校完成,我们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我现在每天都在学习,我甚至可以想象,当我80岁的时候,我依然愿意背着行囊,游走在各个充满新奇事物的国度,清风吹密了我的皱纹,但我的眼神,依然像个刚出生的孩子。
我们需要保持终身的学习习惯。而所谓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一种解决问题的技能,还包括努力实践的行为,以及体验产生的反思。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