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长篇小说《西夏咒》、《白虎关》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1年4月19日,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作家出版社、广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联合召开的雪漠长篇小说《西夏咒》、《白虎关》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何建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出席研讨会的专家有:雷达、吴秉杰、艾克拜尔·米吉提、彭学明、何向阳、孟繁华、陈晓明、李建军、肖惊鸿等。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胡平主持。
雪漠长篇小说《西夏咒》和《白虎关》均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
《白虎关》46万字,2008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它跟《大漠祭》和《猎原》一起,构成了“大漠三部曲”,是作家雪漠用了二十年黄金年华打造的、为中国西部农民造像的精品力作。
2009年10月22日,复旦大学文学院对《白虎关》进行了专题研讨。与会专家认为,《白虎关》是继贾平凹的《秦腔》之后中国西部文学的扛鼎之作。
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在《中华读书报》“著名评论家回望2008文坛”一文中说:“雪漠的《白虎关》是一部生命体验饱满、细节描写精彩的,表现农民西部生存的作品,非常耐读,坚实有力,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同时,《读者》杂志(大字版)2009年第4期选发了雷达先生在《08年我看好的几本书》一文中说: “《白虎关》,雪漠著。长篇小说。在去年所有的排行榜和评奖中,都没有这部小说的踪影,但我认为它是08年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作者自己的《大漠祭》高出了不少。仍写西部农民,仍写生存的磨难和生命力的坚韧,但细节饱满,体验真切,结构致密,并能触及生死,永恒,人与自然等根本问题,闪耀着人类良知和尊严的辉光。一部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的书。”
著名评论家陈思和先生称,西部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灵魂。他在读《白虎关》时,首先想到了萧红的《生死场》。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已经忘了自身的民族精气。雪漠捡起来的,正是萧红的精神,也即对民族精神的探讨。《白虎关》不是现实主义小说,而是象征主义小说。陈思和说,白虎代表西方,代表着“金”。这个“金”象征着一切的动荡,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面临着“白虎关”,整个时代都面临着“白虎关”。小说是在写绝境,小说所写的三位女性的绝境,象征着一个民族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象征着今天全球化的“白虎”当头,我们该怎样闯过?怎样复兴民族?小说中“月儿”的死最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精神与肉体的斗争。当肉体败下阵来时,出现这样一场大火,就能使生命和灵魂得到升华,这就是凤凰涅槃。
《小说评论》主编、著名评论家李星著文称:“开始动手写《大漠祭》时,雪漠只有25岁,到2007年9月《白虎关》定稿、2008年出版时,雪漠已经45岁了,中间相隔了整整二十年,雪漠将自己生命的黄金岁月,几乎全部给了祖国西部这个农民和他的一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见李星“现代化语境中的西部生存长卷—读雪漠‘老顺一家人’系列长篇”一文)
《白虎关》一经出版,便登上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专家推荐排行榜”,并赢得了著名评论家雷达、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等诸多专家的好评,他们在《文艺报》、《中华读书报》、《小说评论》等报刊上发表了相关评论。
《白虎关》用朴素自然的笔法,描绘了西部农村广阔的生活画面,剖析西部人深层的文化心理,塑造一批鲜活的西部农民形象,对传统的农牧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探索。
《白虎关》描写了当代农村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困境和产生的阵痛。白虎关发现了金矿,人们蜂涌而来,村落随之而成为小城镇,农村因此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旧的价值体系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坍塌,而新的价值体系正在建立,灵魂的焦渴与现实的挤压都在叩问这片古老的土地。
《中国作家》杂志2008年第9期以《豺狗子》为题选发了《白虎关》的部分章节,《小说选刊》2008年第10期和《小说月报》2008年增刊(4)进行了转载,荣获2008年度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优秀作品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陈晓明在《小说评论》2009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西部叙事的美学气象与当代机遇——雪漠的《白虎关》”的评论,文章说:“雪漠的写作以其粗旷硬朗的西部气象令人惊异,它使西部文学在今日中国文坛显得更加强健旺盛。数年前,雪漠的《大漠祭》、《猎原》就在文坛刮起一股颇为强劲的西北风,最近雪漠的《白虎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可以让人明显感到,雪漠在小说艺术上的冲劲更充足了,这是一部闪耀着西部气象的有力道的作品。”
有关专家称,《白虎关》是对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反思之作。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之时,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直面生活,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该小说关注的不仅是西部人的生存方式,还想通过对特殊的西部生活与境况的描绘,体会与揭示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在当下文学叙述腔调日益趋于一致时,《白虎关》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更为鲜明,质朴而含意浓厚的西部方言以及西部人简练而直率的言说方式,使人们能获得一种新的审美感受。
《西夏咒》是雪漠继“大漠三部曲”后的一部超越之作。全书40万字,2010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中国作家》杂志2010年第5期首发,该刊原副主编杨志广先生患了肺癌,他曾在病床上审读此稿,临终之前,他给作家出版集团何建明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称:“《 西夏咒 》的确是雪漠很重要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从文学角度看非常有特色、非常有价值的作品……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倾注了真诚、灵魂与心血。”
《西夏咒》一经问世,立即在全国引起反响。新浪网、搜狐网、网易、凤凰、腾讯、当当网等全国重大门户网站进行连载,并对作家雪漠进行了专题采访,北京东城区图书馆等部门还主办了雪漠《西夏咒》跟读者的见面会。《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南方都市报》、《文艺报》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评介。
《西夏咒》打破了作者以往的写作风格,精神内涵上也有了重大的突破,从对中国农牧文化的思考提升到了对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探索和反思,融历史与当代、现实与梦幻于一体,渗透了作者真实的生命体验,已远远超越了文学、宗教、哲学的范畴,上升到了人类学、社会学的高度,其境界远远超越了以《大漠祭》为代表的所有作品。
作家出版社称:“《西夏咒》是一个巨大的混沌和寓言,石破天惊,却一言难尽。它有大悲悯而无热恼,有大狂欢而无贪欲,博大包容,神秘超然。作品通过对西夏的岩窟里发掘的历史秘籍的解读和演绎,为我们展示了鲜为人知的西部人文景观,如诛咒术、打冤家、人骨法器、骑木驴、男女双修……历史的梦魇、现实的挤压、灵魂的求索、终极的追问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奇妙无比的魔幻世界。在文学形式和叙述方式的探索上,更是出神入化,极具特色。”
这部作品刚一面世,立即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草根力量,全国各地的读者纷纷响应,自发组织了“读书会”、“读书沙龙”、“文化论坛”、“研究中心”等等,各类的研讨、研究、访谈、对话等活动在网上网下形成了一大热潮,引起了诸多媒体的热切关注。
作家雪漠称:自己写作《大漠祭》、《猎原》、《白虎关》和《西夏咒》,仅仅是想做到三点:一是想在飞快地消失的岁月中,建立一种岁月毁不掉的价值;二是农业文明即将消融于历史的暗夜之中,他想为未来的历史保留农业文明时代的最后一个生存范本;三是他想用自己的努力,为这个时代带来一种善的影响,能够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的生存和努力变得相对美好一些。
雪漠说,真正的文学,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幸福的助缘,应该为人类提供积极的灵魂滋养。因为更高意义的幸福取决于心灵的明白与否,当一个农夫头枕土块香甜地大睡时,一个千万富翁可能正要自杀。当人类日渐陷入狭小、热恼、贪婪、嗔恨时,真正的文学,应该能为我们带来清凉,带来宽容,带来博爱,带来和平。
转载: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1/2011-04-19/96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