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经常有人问我:网络时代,我们传统的读书方式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网络对我们传统的阅读习惯会构成什么样的挑战?
我个人的看法是,当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出现的时候,传统的读书习惯相应地要发生极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传统阅读的消失,当新的读书方式成为阅读主流的时候,这个过程才会完成。从阅读方式来说,目前还在变化中,有一个相对长的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并存的时期,但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后者对前者的改变是个必然趋势。我想先从人类活动的一个规律说起。
宋代以后才有了我们今天概念中的书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社会事物由繁向简,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铁律。我们先从与阅读有关的书及书写方式的变革说起。
中国是文明古国,文明的一个主要标志是我们的文字和书写方式出现得相当早。了解一点中国书史的人都明白,我们早期的书由在石头、钟鼎上刻字,走向甲骨、竹简、缣帛,当纸出现后才向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书发展,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而且规律是越向后,周期越短,这当然和人类文明的进程相关。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一个主要特点,或者说人类的一个基本思维,就是这些东西的发展遵循了由繁向简的规则。
我们现在知道,中国在东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也就是说,从理论上书的概念有可能那时出现了。但我们现在只说宋版书,没有听说这之前的书,从印刷史角度观察,我们书的历史可能比宋代要早,比如隋末、唐初,中国就出现了雕版印刷的技术,但它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只是在佛经的印刷中,现在保留下来的实物也极少。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方式,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是宋代以后的事,所以宋代以后才有了我们今天概念中的书。
现在大多书法家字不如以前的账房先生
诸位一定要清楚,在所有的技术变革中,只有当技术条件中的主要因素同时具备的时候,一种新的技术方式才可能流行,并成为普遍的方式,进而取代旧有的方式。中国雕版印刷的出现建立在早期刻字艺术的出现、纸的发明、墨的出现基础上,而这些技术条件,在制作成本方面要达到一个大体平衡的水平。雕版印刷的出现,使知识的保存、传播和普及变得相对简单和容易,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明的进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的石印、油印、铅印技术大量传入中国,最后铅印的方式成为一个稳定周期内的基本印刷形式。西方铅印技术的普遍使用,也是造纸、轮转技术、油墨的制造等技术条件基本平衡的结果。这个发展进程中,非常明显地体现了由繁向简、技术条件大体平衡发展的逻辑,最后稳定成熟和普遍流行的技术方式,一定是这个逻辑的最佳选择。
熟悉中国印刷史的人都注意到,印刷技术的变革中,有一些过渡时期的现象,比如在雕版向铅印转型的过程中,石印、油印也短期存在过,但很快就退出了流行的印刷,就是因为这些技术手段虽然有它的优点,但也明显有缺点。比如油印技术的一大优点是便捷,在技术上,基本可以说没有难度,因为刻蜡版和常规的书写方式是一样的,而雕版的反字刷正,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特殊思维,所以凡是单一强调功能的时候,油印的优点就突显出来,比如文件、传单的印刷,它的缺点是不具备大量印刷的可能和不能满足人类活动的审美要求,所以很快为铅印技术取代。
书写方式也一样,早期的毛笔被后来的钢笔、圆珠笔取代也是必然的,因为人类活动以功能为上,钢笔、圆珠笔最佳地满足了这个条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笔的出现第一是为用,其次才是审美,书法的出现,也是在满足了用的前提下的。当一种书写工具普遍流行的时候,它的技术一定会达到最高,而当这种工具不再成为主流的书写工具后,它的技术水平一定是下降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多书法家,还不如以前的账房先生字写得好的原因,因为毛笔以前是日常书写工具,不是现代人变得笨了,而是时代条件不同了。
现在经常听人说,会写信的人不多了,大有惋惜之意。我以为不必太感叹,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书信的起源是要传达信息,不管是什么样的信息,当这个功能有更为便捷的方式时,它的衰落直至消失,都是正常的。中国传统经典的书信,其实早就衰落了,比如要满足花笺纸、毛笔、繁体竖写这样三个条件的书信,是很早就没有了的。钢笔、圆珠笔的信,在非常传统的人看来,就不是严格的信笺,所以今天你到拍卖市场去看,同样一份名人的书信,如果是满足前三个条件的,一定价昂,而同样的人用钢笔、圆珠笔写的信,价钱要差很多。
学者不能不读书
我讲了这么多道理,无非想说明,在网络出现以后,传统的读书方式被网络阅读:电子书取代,肯定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这个取代除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外,它取代的主要是功能,而审美是取代不了的。铅排书出现后,作为一般的阅读,线装书就没有意义了,但不等于线装书会消失,它获得了另外的意义,比如经典、高档、纪念、收藏等,用的意义,由繁向简,而美的意义却正好相反,凡能批量生产的东西,在审美上就一定有局限,因为个性弱了,手工时代的东西,因为留有人的温情,所以通常会在审美上有高的价值。手工的东西,遵循的正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网络时代,传统的书,肯定不会被取代,但量可能会缩小。优点多的东西总要取代优点少的,这是从功能上说。但在审美上,铅排书还是没有传统的线装书给人的感觉好,当然这有个人的偏好在其中。
我感觉,网络时代的读书,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在功利的学习中,可以不需要原始的书,网络上的电子书完全够用。像老师讲课的讲义、教科书,网上都有,干吗非要买一本书?功利的学习,就是为了掌握知识,网络阅读、电子书足够。从环保来讲,电子书不需要纸,不占空间,携带方便,容量大。
二、单纯获得信息,沟通信息,不需要书,也不需要报纸。从阅读本身来说,在现代社会,可以靠网络和其它电子媒介。
三、纸质书是不会消失的,要做精深的研究,创新的研究,光靠网络是不够的。凡是在网络上能找到的资料,都是过时的。网络上找到的资料不叫资料,尤其是文史哲研究方面,这是公共资源。一般的知识、常识,可以依赖网络,比如年终总结、工作申请、述职报告等等,这是文件。实用的东西都可以借助网络,可以漠视书。但是,要做研究,还是需要看别人没碰过的,像文献一类的原始材料,这只能依靠原始的阅读,所以优秀的学人依然必须用笨工夫,这是考验真正学力的时候,在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时代,原始的阅读方式,可能是奢侈的,但也是专业的,更是高雅的。对研究者来说,网络时代更应当读书,秘书可以不读书了,但学者则不能不读书。
未来的读书可能变成趣味读书
原始阅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当你拿起一本书,书是线装白纸,开本开阔,字大如钱,而且流传有序,有签名,有题跋、有人的温情,这是电子书无法取代的。
今后读书,有可能变成趣味读书,有了电子书,在阅读的功能方面,实用的部分将被取代,但审美的阅读,将会更凸显原始阅读的美丽,当然这个变化和转型过程,还会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但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后,大量实体书店可能关门,现在看它的趋势是萎缩的,但这不等于书店就会消失。书店功能,极有可能向综合方面发展,有书的交易、有咖啡喝、有沙龙、有展览功能、有收藏交流功能等等。另外,未来还是会出现比较稳定的旧书业,因为传统的读书精神,总还是会留下一点痕迹,旧书店还会发挥出它特殊的力量。
未来的书店,可能会变成趣味书店,个性一定要强。作为单纯图书交易的书店,以后完全可能被网络取代。凡同人类与精神活动有关的东西,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实用的功能容易被取代,但精神和审美意义比较稳定。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