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手机版    
雪漠禅坛 文化新闻 雪漠作品 息羽听雪 亦新红尘 香巴论谈 域外传真 散文随笔 English
视频专栏 名家视点 雪漠行思 涂鸦小品 文学朝圣 学术研究 大千世界 创意写作 香巴书轩
【公告】
【雪漠心语】


微信:雪漠藏书专卖
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香巴文化研究院
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版 >> 息羽听雪 >> 名家视点 >> 正文

文明源流与精神寻根——《西夏的苍狼》中的张掖叙事与雪漠的文明观

2025-10-11 07:11 来源:www.xuemo.cn 作者:黄岳年 浏览:21503

文明源流与精神寻根

——《西夏的苍狼》中的张掖叙事与雪漠的文明观

黄岳年

摘要

雪漠的《西夏的苍狼》超越了一般小说的范畴,通过将故事核心场景置于张掖及以西的黑水国、黑戈壁和传说中的黑喇嘛城堡,完成了一次对中华文明精神基因的深度考古。本文认为,张掖在小说中不仅是地理背景,更是汇聚了道家智慧(老子出关)、华夏奠基叙事(大禹导水、黄帝问道)、文明交流象征(天马西来)与近代革命精神(西路军)的“文明源流现场”。雪漠以其对张掖的深刻理解,将“藏獒退化”与“乌托邦幻灭”的现代性寓言,置于这一宏大的文明史视野中,使得小说的精神寻根之旅,成为对五四以来“改造国民性”议题的深沉回响与超越。

关键词:《西夏的苍狼》;雪漠;张掖;文明源流;精神寻根;乌托邦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上,雪漠以其对西部与河西走廊持之以恒的深描与哲思,构筑了一个独树一帜的文学世界。其作品《西夏的苍狼》常被置于西部文学或历史传奇的框架下解读,然而,这部作品的视野远不止于此。当我们将雪漠在张掖的文化实践、他对当地历史地理的独到发掘,以及与文本相互映照的讲座、命名活动一并纳入分析视野时,一个更为恢弘的图景便清晰浮现:《西夏的苍狼》是雪漠以张掖为“核心样本”,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精神诊断与寻根之旅。本文旨在梳理小说如何将张掖从故事舞台提升为文明意象,并探讨这一叙事策略背后,雪漠对中华文明本质及其现代出路的深刻思考。

一、 道脉西寻:张掖作为终极智慧的归宿地

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莫知其所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永恒的哲学隐喻,象征着对世俗秩序的超越与向宇宙本源的回归。值得注意的是,张掖平山湖景区拥有名为“流沙仙踪”的景观,其文化释义正指向老子西入流沙的传说。[1] 古代张掖郡的辖区甚广,大西北乃至西域,都与张掖郡有关,出土了大量汉简、西夏文书的黑水城,在地域上也属于张掖郡的居延属国一带。雪漠不仅熟知这些事,更曾应约在张掖作过至少三场关于老子及其《道德经》的专题报告,他甚至亲自为平山湖大峡谷的一处景观命名为“众妙之门”。[2] 这一系列行为,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学与文化实践,将张掖锚定为老子道家智慧的终极归宿地或隐秘传承之所。

在《西夏的苍狼》的文本内部,这一关联被赋予了深刻的叙事功能。老子所代表的“道法自然”、“归根复命”的超越性智慧,与小说中黑歌手、紫晓等人远离喧嚣、深入黑水国与黑戈壁的精神求索,形成同构关系。他们的旅程,因而可以解读为一条“道脉西寻”之路——从中原文明的中心,逆向回溯至被视为文明边缘的西部,试图在那片更为原始、本真的“流沙”之境,叩响通往宇宙终极奥秘的“众妙之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张掖的黑戈壁,因此不再是单纯的荒芜之地,而是淬炼精神、接近本源的“玄关”与道场。

二、 夏脉羌源:张掖作为华夏文明的奠基现场

雪漠的文明考古并未止步于道家,而是向上溯源至华夏文明的肇始。羲轩故里河岳根源。陇原大地,原就是中华文明的故乡。《尚书•禹贡》记述:“大禹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史载“禹出于羌”,而张掖地区至今保留着如羌川道、羌川堡等与古羌族相关的地名。[3] 更为重要的是,“华夏”之“夏”、“大夏”之“夏”、“西夏”之“夏”,这三个在中国历史上承载着重要文化政治意义的称谓,共享着同一个核心字符。这一现象暗示着一条深刻的文化认同与历史承续的脉络。张掖黑水国遗址发现的距今约5000年的古青铜冶炼遗址,[4] 从考古学上证明了该地区在文明曙光时期的活跃程度。

此外,被尊为中华道统与治统结合之神圣起源的“黄帝问道于崆峒山”,其最初的崆峒山,据考原在河西走廊的合黎山—龙首山山脉一带,而非今日平凉之崆峒。[5] 前往平山湖路上“人祖山”的标志,更是将这片土地与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紧密相连。[6]雪漠作品中多次出现过的张掖大佛寺,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奉旨珍藏”着举世闻名的“张掖金经”,圣旨上说,甘州者,佛法所从入中国者也。雪漠作品里的“黑寡子”,就和大佛寺深有渊源。

这些密集的文化信号表明,张掖一带很可能是“夏”文明基因的一个关键发祥地与奠基现场。雪漠在《西夏的苍狼》中书写黑水国、探寻“西夏”之魂,其笔触实际上是在逆向追溯一个更为悠久的“夏”的源头。小说中的人物对西夏苍狼精神的追寻,本质上是在追寻一种失落的、源自文明初创时期的原始活力、开拓精神与强悍血性。张掖,因此从西夏历史的区域性舞台,升格为整个“夏”文明脉络的发掘现场与精神渊薮。

三、 天马与赤旗:文明交融与精神淬炼的永恒舞台

张掖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其天生使命便是沟通与融合。雪漠多次讲述过天马,关联焉支山与马蹄寺的故事,延续了张掖作为文明交流大通道的经典意象。[7] 天马(即西域汗血宝马)西来,代表着异质文明的输入、开拓进取的雄心和浪漫不羁的想象。这与老子代表的向内、退守的玄思智慧,以及大禹代表的奠基、创业的实践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精神谱系中看似矛盾却又互补的多元维度。

然而,雪漠的文明叙事并未止于古代。他对红色文化充满敬意,曾专程参观张掖的红西路军烈士纪念馆并坦言,红色文化是其作品重要的精神底色。[8]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悲壮历程,是现代中国史上理想、信念、牺牲精神的极致体现。这一近代革命的血色篇章,与张掖的古老文明基因形成了深刻的时空对话:上古的先祖在此奠基,中古的智者在此隐逸,近代的英烈在此为信仰献身。他们都在这片土地上,为了某种超越个体的“大道”或“理想”而行动、而淬炼、而牺牲。这使得张掖成为一块层累着万年文明记忆与精神能量的“圣地”。甘州之甘,亦绀青色。七彩丹霞,五色圣土,岂虚誉哉。

四、 整合与寓言:在文明源流中诊断现代性困境

《西夏的苍狼》的卓异之处,在于雪漠成功地将上述所有文明源流整合为一个有机的叙事整体,并以此为基础,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作出诊断。

《西夏的苍狼》里写了黑喇嘛13个替身(象征十三尊玛哈嘎拉与13条命)的那些传说、黑戈壁经历、金蝉脱壳后的闭关,老山深处类似“桃花源”的修行地,黑寡子(凉州话中含“疯癫”意,象征消除分别心的高证境瑜伽师)与黑喇嘛,司卡史德女子60岁修瑜伽返老还童为16岁的传说故事。很多故事很多启发。特别是小说中“黑喇嘛城堡”的乌托邦实践及其幻灭,是核心寓言之一。这座建立在黑戈壁上的封闭王国,是人类试图在纯净环境中构建理想社会的缩影。然而,雪漠通过“藏獒退化”的比喻——英国培育贵族需三代,而藏獒在平原三代即成“癞皮狗”——深刻地揭示了其内在悖论:[9] 任何试图脱离复杂、真实、充满挑战的宏大社会生态,去构建局部“净土”的努力,都必将因失去必要的环境张力而导致精神的萎靡与退化。黑喇嘛城堡的倾覆,正是这种乌托邦梦想脆弱性的象征。

这一寓言,与五四运动以来“改造国民性”的议题紧密相连。雪漠在直播中明确指出,细考此类现象,便知五四运动发生、鲁迅呐喊“救救孩子”的原因。[10] 五四先驱们痛感于旧环境对国民精神的禁锢与摧残,力图通过文化启蒙来更换“精神的土壤”。雪漠继承了这一批判视角,但他将诊断的探针更深地刺入了文明的源流之中。他暗示,现代精神的“退化”,其原因在于我们切断了与那些赋予我们生命力的古老精神源头的联系——道的智慧、夏的开拓、马的雄健、先烈的赤诚。

因此,小说主人公黑歌手的寻找,就不仅仅是在寻找一个消失的王朝,而是在试图重新打通这些被历史尘封的精神地层,进行一次综合性的“精神寻根”。他的旅程,是在文明的源头活水中,为“退化”的现代灵魂寻找重生的密码。

 

通过《西夏的苍狼》,雪漠完成了一次宏大的文学与思想实验。他将张掖这片土地,从地理坐标提升为一个意蕴无穷的文明意象。在这里,道家智慧归宿于此,华夏文明肇始于此,多元文化交汇于此,革命精神淬炼于此。这使得张掖成为解读中华文明精神基因的“核心密码本”。

雪漠以其作品告诉我们,解决现代性精神困境的出路,并非在于建造新的、封闭的“黑喇嘛城堡”式的乌托邦,而在于有勇气回归像张掖和河西走廊这样承载了万年文明记忆的“大地课堂”,重新聆听来自老子、大禹、天马与先烈的精神召唤。唯有在这片层累着无数智慧与血性的土地上,进行深刻的精神考古与创造性转化,才能为我们这个时代“退化的藏獒”找到新生,重铸那把以古道、祖源、雄风与赤诚淬炼而成的“精神之剑”。这,是《西夏的苍狼》通过张掖叙事向我们揭示的深沉启示,也是雪漠对五四“救救孩子”呐喊的、一种立足于文明源头的遥远而有力的回应。

[1] 据甘肃省张掖市平山湖大峡谷旅游景区官方解说词及标识牌,“流沙仙踪”景点直接关联老子西出函谷关、入流沙而莫知所终的传说。

[2]雪漠于2018年至2020年间,应相关文化机构邀请,在张掖市图书馆、河西学院等场所多次举办“老子的智慧”等主题讲座。为平山湖大峡谷景点命名“众妙之门”。

[3]参见《甘州府志》、《重修肃州新志》等地方史志,其中对“羌谷水”(黑河古称)、“羌川”等地名有记载,暗示古羌族在此地的活动。关于大禹与西羌的关系,源于《史记•六国年表》序言所载“禹兴于西羌”之说。此说在后世得到进一步阐释,如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称“禹生自西羌”。张掖地区存在的羌川、羌堡等地名,被视为这一古老历史记忆在地理上的遗存。黑水国遗址的考古发现则证明了该地区在文明肇始时期的活跃度。

[4]黑水国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参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报告。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该遗址早期文化层年代可追溯至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

[5]关于古崆峒山在河西走廊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及部分古代地理文献的考证,认为黄帝所登之崆峒为“陇西崆峒”,即今合黎山。

[6]“人祖山”为张掖市平山湖蒙古族乡境内一自然景观,当地民间传说与中华民族始祖活动相关。

[7]焉支山因历史上匈奴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而闻名,与山丹军马场(天马)文化紧密相关;马蹄寺石窟群与传说中的天马蹄印有关。雪漠在其《凉州词》等作品及多次文化讲座中提及这些元素。

[8]参见中国作家网等媒体报道《雪漠:红色文化是我的底色》(2019年)。202468日,作家雪漠在张掖瞻礼高金城烈士纪念馆,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并与张掖文化人进行“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交流活动,雪漠相关谈话。

[9]此比喻直接援引自雪漠在“雪漠之约”早直播中品读《西夏的苍狼》时的发言内容(2025年)。

[10]同注释[9],雪漠在2025109日早直播中明确将“藏獒退化”现象与五四运动的启蒙精神及鲁迅的文学创作主旨相联系。

2025.10.9.

  相关文章
2025-03-02 09:59
2023-09-10 12:53
2021-12-06 11:40
2025-01-22 07:37
2023-04-30 00:00
2024-01-04 09:19
2021-06-23 12:55
2023-02-18 09:07
 

 

雪漠推荐

 

粤ICP备19153203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