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最前列的余老师
湛江的人,湛江的书之一
文\王军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三十年前的这个时点,我第一次知道湛江这座城市还有一座医学院,当时叫湛江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医科大学。那时,是我临床实习的第五个月,因为我对骨科一位带教老师的印象很好,所以也就喜欢上了矫形外科这个领域,想报考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当年的招生目录里,全国只有北京医科大学和湛江医学院才有这个专业,虽然报考的条件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两年以上”这一条,但我明知道不符合报考条件也要考,为的是先熟悉一下,为两年后真正的考试做准备。后来,湛江这座城市,因为各种原因在我的印象中慢慢淡忘了,我与这座城市没了缘分。三十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湛江这块土地,仍然是为了“矫形”,这一次,那要矫形的患者,却已变成了我自己。
没有了深圳的喧嚣、躁动、哄闹,短短的两天湛江之行,清新的空气,慢悠悠的节奏,慢悠悠的人群,不紧不慢行驶的车辆,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是,这座城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活跃在湛江市的文化志愿者们的行为。
到达湛江的早晨,余老师安排大家在湛江市海景最好的一家酒楼陪雪师喝早茶。席间,有我熟悉的雪师和余老师,有陌生又熟悉的“原疯不动”邹晓辉老师,有最陌生但又非常熟悉的余建超老师。说最陌生,是因为我之前从未见过余老师本人。说“非常熟悉”,是因为今年上海书展中张德栋介绍了那位在上海书展中一个人就把雪师的《一个人的西部》全部售出的“神人”。席间,余老师一直给雪师介绍着湛江的一些情况,和各种早点的名称、特色,邹老师则不停地忙着给雪师夹菜,给大家倒茶,他带给大家的感觉,和他的文章一样,温暖满满。余老师相貌威严,我当时猜测他可能是公安系统的干部,但他的随和又与他的相貌很不一致,也许是我猜错了?大家一边吃着早点,一边聊着关于湛江的一些事情,诸如空气、经济、特色之类。喝完早茶,大家在余老师的引导下,前往海边散步,然后又前往附近的湛江书城。
大家穿过马路时,松散排成三行的队伍,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余老师见从队列右方的远处驶来两辆小车,他赶忙快走几步抢在队伍的右手最外边的一侧,然后有意放慢了脚步。我心里明白,余老师在用自己的身体给开过来的小车打招呼:慢行,小心行人。这一刻,这个感觉格外清晰。后来,在微信里,我问过余老师当时是不是那么想的?余老师回复说“我哪有那么好呀!”呵呵,好不好,行为告诉了我,余老师,您当时就是那么想,也那样做了。
在雷州大鼓前
从书城出来后,余老师开着车载着我们几人到了入住的酒店,又在大堂帮着办好了入住手续。进入房间,有点累,我就坐下来休息。余老师这时又掏出手机在打电话,以我有限的白话水平,大致听得出他在最后确认大家第二天去雷州的一些具体事情,有些话“不识听”,但能感觉到余老师对细节问题考虑得很周到。接着,他又与湛江的老师统计人数多少、用什么样的车、大人怎么乘坐、孩子有多少人等等细节。我倒给他的茶,他都忙得没时间喝。在我的世界里,这些琐碎的小事最磨人,如果换了我,肯定以又累又烦为理由开始抱怨了,但余老师没有。
同样是喝早茶,同样是陪同雪师参观书城、还多了一份开车送我们去住的地方,等等,这一上午的时间里,余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作为旁观者,坐享其成的我都觉得累,余老师这把年纪,付出了这么多,身体不累?我内心不住地翻腾着,无法再坐下来,赶紧走出房间,在酒店的走廊里慢慢地踱步,平息着自己内心的惭愧!点点滴滴的细节,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雪师要来湛江,也明白了湛江的志愿者们的不容易,更明白我的差距有多大……忽然想起了范伟的那个小品段子:“这人与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以前,我会笑得前仰后合,而这一刻,却笑不出来了。我告诉自己,榜样就在眼前,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亲眼看见也感受到了,愿意跟着雪师学习,就先学好余老师和其他志愿者的行为。不然,学来的又是知识,装在书柜里和嘴巴上,没有行为,这是改变不了命运的!
第二天,大家陆续参观了雷祖祠、雷州市石狗文化博物馆、雷州西湖、雷州市图书中心。一路上,余老师一直精神抖擞地陪在雪师的身旁。余老师年长我几岁,我都走得累了,落在队伍的后面,而余老师依然精力充沛地走在最前面。午间吃饭时,余老师还不忘到每桌前介绍一下当地的特色食品。他的行为说明了一切,大善文化能在湛江得以传播,离不开余老师无我的奉献,他一直走在他人的最前面。这,就是志愿者余老师最真实的行动……
【回放】雪漠讲解苏东坡讲座展播(扫码观看)